美国如何走出一条成熟的科技创新之路?
作者:Pansesus

美国联邦政府最愿意支持的是基础学科研究,其次是实验室阶段的技术开发。之后的测试阶段、展示阶段以及怎么进入市场,联邦政府相对来说是保守的,基本不愿意直接干预。
如果直接给企业钱,国会这一关就过不了。说句不好听的,美国国会里来自各州的议员,背后有很多的利益集团,这些议员的主要目的就是能确保他们的集团能够从国会的预算中拿到钱。所以,议员们都盯着预算池看,要是直接将预算中的钱给了某一家高科技企业,那肯定就有人跳出来说这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建设,干预经济活动,然后就该吵起来了。

其实,某项技术的展示项目,最后国会能不能过、项目能不能拿到政府的钱,最后还是取决于支持该项目的议员能力。美国的众议院任期短且众议员人数多,但参议院就不一样了,每个州只有两个名额,所以这些参议员影响力非常大,他们找钱的能力包括对于美国政府预算制定、经费分配的影响也远远高于众议员。所以一般情况下,参议员身份的政客的影响力非常大,他们能够确保资金落到所在州或者背后的集团手上。
在国会中,一旦到了是否干预经济的话题,管钱的这块容易被骂。当然,也不排除例外情况——如果技术(的重要性)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安全这一块儿,参众两院、两党能够达成共识,那么国家就能够非常容易资助这些企业。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八十年代、对于日本半导体业崛起的回应。八十年代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美国很多的科技企业出现了一种恐惧,觉得好像天要塌了,因为当时日本半导体产品打遍天下无敌手,美国早期的这些电子产品又笨又蠢,根本竞争不过日本产品,所以当时美国国会专门搞了这么一个所谓的小企业扶植计划来帮助美国电子产业,给他们砸很多的钱,帮助他们与日本竞争。当时真的是美国政府在对日本高科技企业的态度上达成了共识,认为必须赶超。当然,最后真正起作用的并不是美国政府搞的中小企业扶植计划。
很大程度上,日本人自己把自己作死了。首先是主动地向美国提出日元升值,搞广场协议。它跟德国还不太一样,德国是被半逼迫的,日本的当政者则是非常主动,就怕美国对他们有不利的操作。其次就是,之后日本的研究路径出现了问题。日本是一个政商不分、政企不分、政治和大企业关系非常密切的国家,兼之资源非常有限,所以到了九十年代,日本的科技发展路线出现了失误。他们砸了很多钱,包括对于未来的AI科技、机器人技术的很多理念,最后都失败了,走进了死胡同。而且他们确实国力有限,就那么多的资源,只能集中力量发展一条道路。日本不能像美国这样百花齐放,比如仅军用科技上,可能波音开发了一个项目,洛克希德也搞了个项目,通用动力再上马一个项目,各家都能拿到政府的科研经费……到底还是美国的政府钱多,经得起“造”。但日本资源就这么多,人也就这么多,只能集中精力办一件事儿,办好了就是成了,办不好就死了。

后来,日本的半导体业基本就失落了,现在也就是全世界半导体产业链上的一环,不能像美国这样能够主导全世界的产业链、形成重大的影响。现在日本确实是已经沦为二线了,在科技上它还有一些自己的“保留地”,但不能像以前那么风光了。
同一时期,美国搞出了互联网,网络经济、IT技术在美国诞生,并很快得到了普及,大大地降低了很多企业的运营成本。此外美国还刻意地扶植韩国,韩国三星能起来,很大程度上就是美国要对冲日本在半导体行业的影响力。

而互联网是从哪儿出来的呢?它依然是美国政府的科研项目出的成果。这些大的科研项目还是要政府来保底,政府把基础框架给建好了,然后让企业利用这些技术或者技术衍生,实现提高效率、产业革新、技术进步等,最后,变成了这样一种发展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