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建筑学的“美术课”和“仿宋字”及其它
以下只限于对传统工科院校建筑学的基础设计教学的一些感想。
无论是本校还是外校,还是以前读书的学校,总是听到、看到、感受到对仿宋字练习的抱怨,对美术学习的迷茫,对外出写生和速写的哀怨。可以简单从仿宋字开始说说设计基础学习和美术学习的关系。尤其是很多学校二年级还安排学生每天多少、每周多少、每学期多少仿宋字、速写、写生,学生都把它们当作苦差事……布置者不知道为什么布置,执行者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枯燥还要做这些事情……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仿宋字学习,既是传统学习(基于工程图纸绘制的前现实),也是美学学习。在当前,传统工程图纸绘制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仿宋字学习还能够存在的理由就只剩下“美术学习”了。但是,我听下来,基本上老师只是把仿宋字当作技术活来布置,学生只把它当作苦力活来“完成”。
仿宋字跟中国其它所有的字体一样,实际上都是具备中国“美学”的“象形字”(尤其是结构美学、形势美学)。学生,尤其是那些没有什么书法基础得学生,在认真练习仿宋字,从不会写的过程中,逐渐学习笔画、运笔、起势、笔锋、构造(形、体、势)、字韵,应该逐渐走向关于美学的体悟,从独体字、偏旁字、半包围、全包围、多笔画字等等,去理解字与“框”的关系,字的内部结构关系,成段的字的字距、疏密、构型调整的关系等等。不去解释具体的美学原理,只想说,这不单是基本功,而且是蕴含着美学基本原理的基本功。如果能够理解“字体”,更可以去探索不同字体的设计史、演进史,以及当代的字体美学和设计进化,平面设计、排版设计、印刷设计和字体的关联,从而从这个侧面去理解“设计”。
当你理解了“仿宋字”和“字体”,以及跟它有关的“美学”和“设计”原理,你就入门了那么一点,也就不觉得“仿宋字”作业或练习是那么枯燥和无聊了。
再就是关于美术学习。对多数应试教育出身的理工科学生而言,以前很少、很浅接触的美术学习是痛苦、枯燥和最打击学习信心的,尤其是不断有老师和学长们强调学不好美术就学不好设计的语境之下。确实,基于美术入门的美学理解、艺术理解以及“美学批判”能力的养成,是设计入门的前提。
但是,美术学习究竟怎么学?第一个要说的就是:美术学习没有捷径,必须从头开始学起,一步一步的,再难也要坚持下来。简单几何体、排线、明暗、素描关系、形体结构等等逐渐练起,再到构图、色彩、质感等等的基本美学关系,在这些基本的“技术性”联系中逐渐体悟美感,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入门过程,谁也别想绕开。
第二个,有了基本技能,接下来就要进入(或同步进入)到设计学习、建筑设计学习的阶段。美术学习,必须逐步融入到设计学习、建筑设计学习中,既把美术学习当作设计学习的基础,也把设计学习当作美术学习的途径之一。
美术学习,归根结底要为设计学习服务。所谓“美术学习”实际上是非常狭义的。美术应该从三个方面跟建筑设计学习联系在一起:
(1)作为技术性基本功,不展开了。
(2)作为观察、评价和学习设计的基本工具。跟摄影一样,在学习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壮游(就如著名的两个非科班出身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和安藤忠雄)和日常,来观察和评价我们遇到的著名建筑和普通建筑来学习。看到某些建筑,去迅速的抓住形体,速写下来;看到某些立面的比例,迅速的抓到脑海里、本子上;看到某种或某几种材料的处理及其方式,迅速的速写下要点和感受;看到城市的某种空间情景,迅速的形成评价,并记录下来……这个过程中,既是学习素材的累积,设计美学的形成,也是各层次设计关系的体悟……二者互为一体,既是工具,其实更是方法;
(3)作为理解设计基本要素关系和设计本质的方法及方法论。当稍微了解下美术史和设计史就会知道,它们实际上是完全分不开的,更甚至现代主义之前和现代主义的发展都避不开设计史和美术史交互的过程,更遑论现在的很多人津津有味的论述的“至上主义”和扎哈的关系。作为本科生,入门之初,就要对如何建立起美术学习、艺术学习和设计学习的这些关联,不是太早了,而是必须同步,学生们也应该对此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行动。本科一年级的各学校设置的构成作业(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立体构成和建筑方盒子合体的建造作业)、造物作业(如椅子作业、瓦楞纸建造作业、甚至建造节),实际上都是或都应该是“抽象、具象、造物”学习和美术、艺术的学习的结合,去体会虚拟的纸面以外的真实设计、建造和美术、美感、美学的关联,以“人”为核心的美学的联系。设计,是造物过程的必要步骤。而人的设计活动,必然、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关于“物”的美学(广义的美学:真、善、美),我们就要通过这些观察、评价和设计中去理解美术、艺术和设计,以及它们跟我们的关联了。
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对机械美学的分析、理解和融入,我们能够知道的一切有关于日常生活物品的设计的进化史,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城市和建筑的进化史,实际上都是跟我们的建筑设计中有关于美学学习的一部分,都在美学和美学批判中关涉着我们对空间的理解、建筑的理解、建造的理解、材料的理解等等,密不可分。
以上关于美术的部分,最后,关于摄影的学习和运用其实也是一样。到现在,“拍照”可能是普及了。但“拍照”的“美学”能力在建筑学同学当中其实普及力跟美术能力一样弱。如何快速的抓到场景、如何抬手就能够拍到自己想拍的场景和故事,如何无意识就能达到基本的构图(无需那么精致),如何让“拍照”变成“摄影”,如何把“别人的照片”变成自己的“照片”,如何让手机成为记录工具、评价工具、摄影工具和“艺术工具”,以上同理。只不过还要加上对“光感”“物性”和“调性”的直觉能力的逐渐培养。
关于设计学习,以上内容少部分是课内的(课程设计应该具备框架性、引导性和指导性,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学习环境),更多的是课外的,个人如何组织一个属于自己的在“生活中学习”的学习环境,对自己本就匮乏的设计学习进行自我救济,恐怕是多数同学需要早点意识到并努力去补足的。当有关于“美术”“美学”“艺术”的观察、评价、批判和再组织的能力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脱离过于主观的感性判断,进入到理性、逻辑和批判的层次,建筑设计的学习就会逐渐脱离具体的所谓“美术功底”的限制,进入到设计能力培养的入门和进阶阶段。
以上文字,写得很琐碎、仓促,没有什么组织和考据,完全是基于自己设计学习和教学中的一些长久以来的观察和思考的某种反馈。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