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美国人》读书笔记
第一章 国民特性危机
20世纪末的时候,由于全球化、经济发展等因素,在911前美国的国民特性受到了他国特性、亚民族特性、跨国特性等的挑战。像是大不列颠、苏联等国家的分离主义所表明的,美国也会遭受斯巴达、罗马等国的命运。历史上看,美国的特性涉及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人种,民族属性,文化以及意识形态。(苏联经验表明缺乏人中、民族和文化共性,意识形态的粘合力是弱的)。美国的困境只是全球特性危机下的一个例子,在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身份窄化(多文化论崛起,人种、民族和性别意识抬头,一些种族、宗教团体要求政治承认、自治或独立)和身份广泛化(现代通信网络和交通运输让一些具有相同文化或信仰的人保持跨国共性,比如苏格兰人可以更少和英格兰人保持共性却能更认同自己是个欧洲人的观念)的现象。
美国特性在20世纪后期遭受到了四个方面的挑战:
① 苏联解体,外部威胁消失,国民身份的重要性下降;
② 多文化论和多样性理论的意识形态出现,损害美国国民特性的中心内容,即文化核心和美国信念的合法地位;
③ 第三大移民浪潮主要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其祖上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相去甚远因而比较难被同化;
④ 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移民的大多数人共同说一种非英语的语言的现象,并且他们的原祖国鼓励他们对美国社会和政界施加影响,美国精英又支持、迎合他们,鼓吹文化多样性,商界为了牟利拉拢他们。
美国国民特性的四种前景:
① 意识形态的。失去核心文化,成为多文化社会,为国家的团结和特性提供意识形态的或政治的基础。历史证明仅靠信念作为团结的基础是不靠谱的,最终会沦为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 分成两杈的。盎格鲁和拉美裔,英语和西班牙,加剧或取代美国社会原有的黑白人中分杈的现象。
③ 排他的。各种势力向核心美国文化和美国信念挑战,促使美国本地白人重新抓起本来已放弃和推翻了的人种和民族属性理念,排斥、驱逐或压制其他人中、民族和文化的群体。
④ 文化性的。所有各人种和民族属性的人可能会重新振兴他们的核心文化——美国成为一个宗教信仰深刻的、以基督教为主的国家,引导若干人数更少的宗教群体。美国人可以重新在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中找到自己的国民特性。
第二章 国民特性及其他
identity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产物。个人和群体都有identity,群体的identity主要取决于它定性的特性,不易改变;identity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构建起来的概念,且人们可以在各种诱因下改变自己的identity,虽然有的固定因素不一定能成功随着自己的意愿改变,如人种和民族等;个人有多重身份,各种identities的重要性是随情境而变的;identities由自我界定,却也是自我与他人交往的产物——也许你希望得到某种identity,但你只有得到了那个群体的人们的认同之后你才能得到。
人有两种本能:保护和联合;破坏和杀戮。因为人需要自尊心,往往认为自己的群体比别人强,群体的自我中心主义会让人觉得自己比别强,有评估,有对比,有竞争,有对立——导致将对立面妖魔化,使对方变成敌人。因此种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持久和平的前景是很遥远的。
身份的来源主要有:归属性的;文化性的;疆域性的;政治性的;经济性的;社会性的
种族和文化特性需要加以区分。种族不能改变,但文化可以。
国民特性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随着各国人民的历史经历而有所不同,往往有一种在某个时间段最突出。
第三—六章 美国特性的组成部分
· 移民和美国特性的确是美国国民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共同的信念把移民而来的各民族的人团结到了一起”没有反应美国的真实情况。没有解释为什么这个社会能吸引移民,或者为什么这一文化产生了“美国信念”?
· 美国不是移民国家,而是以盎格鲁-新教的定居者定型后,后来的移民适应已定型的社会的国家。18世纪中期前,美国人界定国民特性的依据是人种,民族属性,文化,18世纪70年代之后把意识形态引入近代政治,把君主制、贵族制、暴政当作共和整体和民主制的敌人,甚至会因为其他国家像或者不像自己的政体来决定战或和。美国的疆域认同很弱,人种和民族属性很强,直到二战才改变了按照种族属性界定美国国民特性的状况。

文化核心是盎格鲁-新教文化,后来的移民被这种文化同化了,包括天主教文化等,这是美国信念的来源,是新教的世俗表现。美国信念有三个特点:①相当稳定;②得到美国人民广泛同意和支持;③主要思想几乎全部源自持异议的新教。
美国新教强调个人主义,个人对个人负责,工作道德,不工作不道德,所以社会救济少(偏如今的保守主义的价值观);美国新教历史上有过四次大觉醒,并且都有政治改革随之而来。“持异见的新教的精神也表现于美国对外政策……美国人也认为有必要在自己于其他社会的关系中以及在那些社会内部倡导他们在美国国内所追求的道德主义目标”,到了19世纪末,美国已经成为一个大国,无法忽略强权政治,现实主义,另一方面成为大国也意味着有可能在国外倡导它自己在国内所树立的道德价值观和原则——现实主义和道德主义的关系是20世纪对外政策中的核心议题。
美国是最有宗教信仰的国家了,不同的时候新教和天主教的信仰人数此消彼长,但都属于基督教。(在历史上先受到新教影响而形成的社会中,像美国、德国、瑞士、荷兰,天主教的价值观都更接近于其同胞的新教价值观)
在美国,世俗政治与宗教社会结合,使得宗教信仰与爱国精神不仅不矛盾,还相互支持和印证,形成了公民宗教,包括四部分:①美国政体建立在宗教基础之上,以上帝的存在为前提;②相信美国人是上帝挑选的;③宗教言辞和象征遍布于美国公共言论和礼仪之中;④国家重要典礼和活动本身具有宗教气氛,并履行宗教功能。——“美国的公民宗教是无教派的、全国性的宗教,在它的明确形式上并不公开表现为基督教。然而它在源泉、内容、见解和声调上,却完全是基督教的。”
美利坚的国民身份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17世纪初和18世纪初,英属北美殖民地的自由的人们在人种、民族、政治价值观、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大致一样,很大程度上和大不列颠诸岛上的人相同,他们认同各自居住的地方,更广层次上效忠于英国王室。
②美国独立,亲英分子被驱逐,人们地方观念仍然很突出,州公民身份很重。
③内战结束后,国民身份的最高地位牢固。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国民身份和国家特性的胜利年代。
④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起,国民身份的最高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911事件使第四个阶段告终,国民身份的最高地位几乎又恢复了。但两年后又下降……
第七至十二章 对美国特性的挑战及重构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国民特性受到了解构主义的挑战,亚民族的种族群体和文化群体的地位被解构主义者鼓吹,特别是精英对多文化主义的大力提倡,呈现出与美国平民,特别是与普通白人之间的巨大鸿沟。解构主义出现的原因,既有时代背景的,包括亚民族身份的全球崛起(和经济全球化相关吧),也有美国国内民选官员和政治家为了吸引选票,少数群体领导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大力提倡及学术界、知识界、新闻界的自由派人士受自己自由主义观念驱动。
最开始的观念分歧在于“赞助性行动”这一问题。是否该因为历史上被不平等对待而给予少数群体更多,而不是平等的福利?给予更多是否是另一种歧视?六七十年代的公众普遍赞成赞助性行动,但反对在就业、提升及高校招生方面给少数种族的优先照顾。八十年代后期,反对优先照顾的呼声日益广泛。少数群体的权利被更多地照顾到了,但他们对美国核心文化、美国信念、甚至英语的冲击也更大了。多文化主义是反欧洲中心主义,是美国教育中对国家特性的重视程度长期受到削弱的结果(美国历史、爱国教育缺失)。美国解构主义的消长和美国外部威胁的消长相关。
美国的移民问题中,拉美裔,特别是墨西哥移民最特殊。早期的移民大多来自欧洲,文化背景比较相似,比较好被美国化(同化),20年代颁布了移民法加大了对移民的限制,移民潮缩减,二战后的移民更多地来自拉美、亚洲等非欧洲文化区域。而墨西哥移民尤为突出,因为墨西哥和美国相邻,且历史上兼并了墨西哥领土,且墨西哥人数多,非法移民人数也多,且地区分布集中,容易形成亚文化圈子,且持续不断,且墨西哥移民的同化滞后(从教育、语言、职业收入、公民身份、是否与异族通婚、对美国的认同方面)。
在解构主义的挑战中,美国精英和民众的巨大鸿沟表现在,首先,他们更重视自己国民层次以下的身份及跨国身份(世界主义者);其次,他们比普通美国本地公众更关心移民群体和少数群体的权益,这造成了本地白人以为拉美裔、黑人群体的数量比实际更庞大,更富有的错觉,加剧了他们认为精英政策对自己不公的感觉(觉得政府在照顾其他种族的人)。政府政策反映精英立场,与民众脱节,表现在很多议题上,比如对本国/国际事务的关心程度,对邻近地区动态的关心程度,对世界经济的参与程度,对自由贸易/保护主义的偏好,对移民的赞成/反对程度。20世纪末,政府政策日益偏离美国公众的意愿。政府不迎合公众意愿,导致的后果有三:①公众对政府机构信任降低;②公众对国家政治的参与兴趣降低;③公众更多利益公民立法提案权 P243
问题:为什么美国政府政策在21世纪前20年没有迎合公众?卡塔尔政党?主流政党向中间靠拢?政策与公众脱节导致政治冷漠,进而加大了精英与民众之间的鸿沟,导致特朗普崛起,公众的政治参与在2020年大选中空前高涨,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好事?是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