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李安
来篇长文,谈谈李安。有阵子没认真写长文了。最近断断续续又看了一遍李安的大部分作品。过过手瘾。
我爱死李安了。这么多年最爱的导演,没有之一。
我以前总问自己,我为啥这么喜欢李安导的电影呢。最近几年我才想明白。因为我每次看他导的电影,都能感觉到自己在被关怀。是的,就是这种人文关怀。还有那种东方人的隐忍和细腻。
这种感觉就是,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大家不愿意看纸质书、不愿意看长篇文字、不愿意面对面的促膝长谈、甚至连几十秒的小视频都一刷而过的快节奏时代,我们这代人嘴上积极向上,实则冷漠、迷茫、无助,心都好像被个壳子包着,很难因为什么外界的东西而感到颤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用他的电影语言、用他电影的内核,短暂地、把我心外面的壳子撬开了一个缝,进去给了我一种关怀、一种抚慰,就让我觉得那段沉浸在他电影里面的时间特别安静,特别被touch到。终于终于,那时候感到了心脏在颤动了。知道自己终于还是个活物。
就是这种感觉。
李安这个人很浪漫、很有意思。他的小脑袋瓜里真的想了好多东西啊。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出自于对人本身的探索,而对人的探索都是基于人性本身出发,跨越了种族、跨越了文化、跨越了性别······跨越了一切之后,他告诉我们,人性从来都不会被任何时间和空间围剿得手。
他是应该个挺down的人,他尊重每个人面对自己的人性(本性)。就算他自己,他的成功也是来源于他一直敢于直视自己是一个他不尖锐、不苛刻、不自负,从来不指手画脚,所以让我觉得时刻都在被安抚。虽然有的安抚是血淋淋的撕开,但是那也是一种触碰得到的安抚。
李安这个人永远不会给你设定任何的悬念。
你从一开始就知道《喜宴》是一部喜剧,伟同最后会跟塞门终成眷属;你从一开始就知道王佳芝不会杀掉易先生;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是会举办成功的;你从一开始就知道少年派最终会得救;你也从一开始就知道比利林恩最后还是会选择重回战场;你从一开始就知道,《断背山》其实会是一个爱情悲剧。
然而李安的东西却还是那么动人。这是为什么?这大概就是一个会传达情绪,会讲故事的导演的功力。他永远是那么的克制,那么隐忍,但是又那么倔强。每一帧都在给你传达一股子的情绪,最后形成巨大的能量团向你袭来。
随便捡几个他的电影表达一下我的感受。
《父亲三部曲》:
父亲三部曲是指三部电影:《喜宴》、《推手》和《饮食男女》。
这三部其实我感觉核心都是围绕着家庭关系、父子关系展开的。每一部都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我都觉得表达的不是喜剧,而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东方人骨子里产生的家庭悲剧。
“和谐”,是我们国家人一直追求的。甚至是牺牲掉自己的本我而给予我们家庭、给予我们社会的所要求的的所谓“和谐”。
我们骨子里都害怕“撕破脸”,都想着能退一步就退一步。家庭需要我们结婚,到了年龄,社会期待我们结婚,那我们不管我们是什么样的个体,我们大多数最终还是会走向这一份“和谐”。不然,会让大家失望。
父辈希望我们拥有稳定的工作,像李安的父亲一样,希望他做老师,那么无论他走到哪一步,他都得面对父亲不断的洗脑。我们为了这种“和谐”,也会慢慢妥协。怕父亲失望。
亲戚之间、家人之间,即使是完全两个世界的人,我们一点都不合,但是为了“和谐”,过年过节都会坐在一起聚会聚餐,“阖家团圆”。演这一份和谐,演给彼此中国人的体面。
《喜宴》里,父亲最后在机场离开,摆了摆手。这个摆手当时给我心里堵的不行。父亲妥协了。但是这种妥协的背后,父亲真的会开心吗。不会。说到底,还是失望更多、无奈更多。他不开心。但是我们还要去感激他的成全。感激他的这种妥协。可是我的余生还怎么处理他对我的失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互相失望、互相牵挂,成为了父子母子之间余生的底色。我们一直在努力的让彼此不失望。真的太累了。
电影里大家最后都笑了,阖家团圆、皆大欢喜。但是理解李安电影语言的观众,能体会到里面的沉痛。一种属于东方人的、历历代代的我们的压抑。
李安不愉快的青年时代,成为了他一生都迈不过去的痛。他一直都没有走出自己的少年阴影。
《断背山》:
曾经写过长文分析过《断背山》。再叨叨些关于李安。
每年都会看一遍《断背山》。年年感受不一样。
李安在告诉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想要到达,却又到不了的地方。
李安是个心思极其细腻的人。他骨子里充满着东方人的克制。然而从他这些年的电影当中,能看得出他骨子里的叛逆,还有最重要的是,他一定有他放不下的东西。这个东西可能是某个人,可能是一个梦想,也可能是一段记忆。所以他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而这里的断背山,指的是广义上的到达不了的地方、想的却永远不可得的人/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结尾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少年派和老虎经过了重重困难,生存了下来。另一个版本,是没有动物,人吃人才活下来的故事。
你愿意相信哪一个版本的故事?
李安就在讨论这个。人类既害怕现实的残酷,又对所面对的美好产生质疑。这也是李安的拧巴。
人生中友情、亲情和爱情,都随时消失,但是我们还不得不在拥有的时候暂时依赖它。
电影中派的选择,也是李安自己的选择。在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始终陪伴着自己,家庭和宗教。宗教/信仰是用来安慰自己,帮助自己逃避恐惧、将逃避本身都狡辩的有理有据。而家庭是避风港,让我们来逃避恐惧、获得陪伴,让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恐惧。
但是人生的大段,却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独处才能度过。
在极致的孤独中,自己与自己独处,面对恐惧,面对它、接受它直到与它和解。
特别喜欢以前看过的一篇影评里说的一句话:李安告诉我们,我们自己不是用来战胜的,而是用来相处和和解的。
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这就是关于一个男孩成长、认知的故事。李安想说的从来就不多,他不想表现英雄主义,他也没有什么对战争的态度,他想的,只是人性的认知,自我的肯定,一个人在这个社会在内心上的小我。李安追求的永远是人性,是情绪。
习惯了战场的比利,一下子回到歌舞升平的祖国,比利不知道这个国家属于谁。他也不知道他在为了谁付出。他更不知道这场战争的意义是什么。他更不想知道关于这场战争的对错之分。 他不知道,他也不关心。他就是一个简单的19岁的男孩。当他拼死杀死所谓的敌方阿拉伯人的时候,回头看到自己死去的挚友、死去的战友,这一刻没有赢家。我们都是失败者。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比利开始明白,自己爱的是自己的战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都有自己的宿命。他的宿命,就是那一片战火纷飞的战场。那里才是属于自己的地方。不为国家,不为什么英雄主义,更不为了什么狗屁世界和平,只是单纯的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属于什么。 这就是一个19岁男孩的成长。虽然有一些悲伤。 幸运的是,比利终究知道了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悲伤的是,有一些宿命有一些失望就是我们必须得面对的生活。
前一阵子看了本《李安的哲学》,太晦涩了,看了一半不爱看了,其实远没有直接看他的电影看得到他的朴实。
先写到这。太多了。剩下的李安的电影以后有时间了慢慢写。拜拜。
-
今天的天气好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03 18: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