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的自我过度补偿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大戏又要普天同庆地拉开帷幕,不过今年游戏规则有点改变,很多商家从11月1号就开始玩起各种跌穿地心的优惠折扣,打断腿的大减价。 加之微信公众号和购物app的轮番轰炸,24小时不间断透支我们可怜兮兮购买力,真真累觉不爱。 举个例子,我的某某某会员都已经续费到2024年,这次双十一居然搞一次性购买五年打四折?! 打工人的日常有多爱购物? 前几天有朋友跟我吐槽说现在白天工作不顺心,半夜上个洗手间都要打开某宝刷一刷。 固然,通过与各种美好事物链接,让自己感觉辛苦劳作一天是可忍受的,人间还是值得的。要不可怜巴巴的打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巨量财富的同时,自己却永远住着出租屋,食不知味,夜不好寐,天天精打细算度日,那这生活到底有啥好珍惜的? 美好事物当然值得拼命追求,唯一一点不好的就是费钱。不过打工人的时间不怎么值钱,浪费时间和精力在各种查看宝贝详情和具体参数上也不算什么。 刚看了篇文章,讲的是一位女性十几年来不消费的日子,住是住在公司或朋友家,吃是吃同事打包回来的剩饭剩菜,穿是穿朋友不要的旧衣服,然后省下一大笔钱满世界旅游,学自己想学的昂贵动画课程。 她甚至可以为了喝美味的味增汤,又因为环保禁塑料,去学种黄豆和发米曲,向日本料理店师傅取经,还学会看潮汐预告,分辨有毒蘑菇,学看全英文的植物书…… 她认为消费主义用钱切断了你和世界的联系,而不消费主义的魔力是一条单行道,一旦走上,就再也不想回头。 你看,就算不赚钱也不会饿死,还能空出很多时间去研究更多有趣的事物,去和世界做更多深层的互动和链接。 这样是不是会增加安全感呢?因为你不用通过拼命努力工作赚一大堆钱才能体现价值感和成就感,活着就有价值。 一边是双十一疯狂剁手,各种买买买;一边是极端的不消费主义,没有哪个好哪个坏,只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不同而已。 那些拼命工作努力赚钱然后疯狂买买买的人,可能有点过度补偿。他们为了生活,每天重复做着一件件无聊的小事,那种空虚感和无聊感足以磨平一个人的激情和创意。买买买可以暂时抚平他的淡淡忧伤和深深焦虑。从这点来看,剁手也有点积极意义。 而不消费主义又给人指出一条明路,这个世界创造的物质已经足够,生在这个时代的你,甚至不用太努力就能过的还不错。还有,不过度消费还可以做做环保哦,是不是很美好? 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适合自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