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要在本格前
发现任何领域都存在鄙视链这东西,在推理界,本格算是站在顶端的流派。但就像我以前写威士忌一样,酒从个人喜好的角度来说并没有好坏,煤油味重的要死的苏格兰威士忌我估计大多数人喝一口就想哭着叫妈妈。
推理小说亦然。
最近在看《推理要在本格前》这本书,一个接一个的短篇推理故事,带着读者去敲开一扇又一扇的悬疑大门,看起来非常得劲。书里只有第一篇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是出圈的作品,不可能没看过,其它都还都挺小众的,起码对我来说,之前都没看过。毕竟带着已知的答案看推理小说总少了份新鲜感和跟着推理的乐趣。
这本书收录了差不多20个作品,看介绍就知道这本书的作者强大得很。亮点在于,除了像江户川乱步这样大家非常熟悉的推理小说家,还有像太宰治、坂口安吾这样不以推理而闻名的作家。这就有点像看喜欢的流行歌手尝试唱美声,不管唱得好不好,都是充满惊喜的。
虽然平时挺偏爱看推理剧&书,但我并没有特意去查一些「硬知识」。其实看完,我还挺迷惑的,里面有些故事,在我的认知里貌似也称不上推理,而且总觉得他们的风格手法并不类似。所以借着看这本书的机会,我就顺便查了一圈专业名词,就当自己补功课了。
推理的流派:
本格派(注重杀人手法,比如密室杀人啥的)
变格派(在本格的基础上增加猎奇元素,断胳膊断腿啥的)
社会派(重点在于结合社会现状去设计案件动机,爱来爱去啥的)
新本格(杀人手法更加复杂,比如精密的机械啥的)
这么一分,就发现书里的故事我可以对号入座到这些分类里面(不过有些还是不知道属于啥)。这里就记录一些我自己觉得写得挺不错的作品吧,主要想记住一些作案手法(轻微剧透)。
《银座幽灵》
作者大阪圭吉和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处于同一年代。虽然是上世纪的作品,但读起来完全没有年代感,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好推理小说的一大标志。
银座幽灵的背景和江户川的《D坂杀人事件》很像,手法也有类似之处,意外的色彩障眼法给了目击者错觉。对目击者的证词也需要结合现场情况,多加揣摩。
《三个疯子》
作者同样是大阪圭吉,也是一个看到结局,有恍然大悟的惊叹与惊喜感并存的作品。
还活着的证人,未必就是那个人,金蝉脱壳也是犯罪者常用的伎俩。认错人嘛,生活里也是常有的事儿。
《浴池》、《雪》、《正午的杀人》、《浮囚》
都是密室杀人案件,前两篇都和雪有关,想起了金田一的《暴风雪山庄》。雪也是个作案利器,当不在场证明、做点机关很好用。
《正午的杀人》其实手法一般般,但就是作者会故意把嫌疑先往别处引导。
《浮囚》带点恐怖气氛,很变格风,就……我不是很喜欢这种到最后说自己的手啊脚啊都是假的之类的,总觉得不正经。
《人油蜡烛》
作者小酒井不木和大阪圭及也算是同期,他的特点是精通医学,那篇关于让心脏跳动的《恋爱曲线 》我实在是没有GET。但这篇是看完会叫人后背发凉的作品,结局真真假假,看你如何判断了。
《梦中杀人事件》
设计挺妙,你以为的事实,也可能是暂时假装的。
我在想,推理是不是和魔术一样,很难经常有令人惊叹的创新。有些大开脑洞的手法,第一次写当然令人惊叹,但一旦被模仿多了,看到一半就被读者/观众猜到了。经典作品永远被供在神坛无法超越。所以是不是,看过了推理作品,我们多多少少总能破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