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有出息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对用心的父母
都说“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最近又一位妈妈辅导孩子作业时气出心梗,新闻一出就迅速刷爆了网络。
原来,这位妈妈在陪3年级的儿子做作业时,因一道数学题讲了好多遍孩子还不会,气得想打孩子,结果突然感觉心脏不适引发了心梗。

妈妈解释说,自己近一年来为孩子的学习生了不少气,没想到这次竟如此严重。
“数学题怎么讲都不会想打他!”“怎么教都不明白!”
其实不止这位妈妈,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数学作业时都有这样的心情。
前两天,闺蜜就很苦恼的打电话和我说,不知道该怎么给孩子报课外班。
原来闺蜜的女儿明年就上小学了,闺蜜害怕女儿上学以后跟不上,早早地给孩子报了一个数学的衔接班。
可孩子上了没几天就觉得枯燥,学不下去,跟她撒泼耍赖说不想去上课。
自己强压着她去,可她对于学习的兴趣反而越来越低了,原本熟练的数学加减法好像做得越多错得越多了。
我只能安慰她,不要太着急,数学本身就不是一门靠“灌输”“背诵”就能解决的学科。
因为数学好不好,其实和兴趣有很大关系。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卡尔·威特认为:不管孩子学什么,首先必须唤起孩子的兴趣。
只有当孩子有兴趣时,才能主动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他教孩子学数学的时候,孩子起先也并不喜欢,甚至抗拒。
于是,他采用了游戏的方式,如把纽扣和豆子等放在纸盒中,父子各抓一把,比赛看谁的多;
或者在剥花生的时候,一边剥一边数不同形状的花生壳中各有多少颗花生等。
再进一步,把豆子和纽扣分成两个为一组或三个为一组并计算数量,再做成乘法口诀等。

在游戏中,儿子被激起了胜负欲,努力的理解其中的数学概念,每一次都玩得很开心。
等到在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后,儿子就爱上了数学。
所以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启蒙方法是“玩着学”,而不是给孩子填鸭式地上课!
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场景化的游戏中带着孩子了解数学概念。
比如,在给孩子做形状启蒙时,不应该是简单的认识形状,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先组合再拆分。
用各种图形拼出不同的新图形,来形成孩子对“形状”的认知。

孩子会在拼图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逻辑推理能力,而这正是几何思维的基础。
如果要加强孩子对形状的认知,还可以多带孩子去玩思维训练游戏。

在游戏中,通过找不同、拼图、连线等有趣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图形,引导孩子根据形状、颜色、大小、规律等,推理出正确的答案,还能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
把知识融入到有趣的游戏体验中,孩子才能自然而然的学会并且爱上。
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对未来的学习也有相辅相成的效果。
数学并没有家长想象中的那么难,家长们也不需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再帮助孩子掌握其中的技巧跟方法,孩子学习有信心,父母也才能轻松。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系教授Jo Boaler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她请几十个学生来解18x5 这道题,但不需要孩子们给出答案,而是让他们将表达式给画出来。

结果,一部分孩子先写出了答案“90”,然后就不知所措,完全无从下手;
另一部分孩子却轻松地画出了多种不同的答案。

同样是学数学,为什么答案又不一样了呢?
这是因为在数学启蒙阶段,有的孩子并没有理解知识中的逻辑关系,只是死记硬背,在遇到灵活的问题时就不能举一反三。
例如,有的孩子知道 3 + 2 = 5,1 + 4 = 几就不知道了。
可有的孩子不仅知道,还能说出 5 - 4 = 1,这就是差异了。
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真正拉开孩子学习成绩的,除了学习兴趣和智商,还有孩子思考问题的速度、精度、角度与深度。
可一般的父母没有教学的经验,也没有进行专门的理论研究,就很容易在这里栽跟头。
有研究表明,3-8岁是孩子的思维成长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大脑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求知欲特别旺盛。
所以,想要孩子在数学这一科不吃亏,父母就要在这个阶段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做好数学启蒙。
父母只有在孩子启蒙阶段多用心,他们在未来才能成长更优秀。
那说了这么多,如果想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和思维,又该从哪里入手呢?
刚刚给大家推荐的育娃方法,其实都是来自老师和家长共同推荐的你拍一的课程内容。
1、 “把第7次课留给孩子"
你拍一的每节课程,都严格按照课前教案、备课、全真模拟真实课堂、复盘调整的备课流程不断进行优化。
每位老师上课前,都至少经历了6轮完整的全真模拟上课,并通过了核心教研团队的考核,直到给孩子呈现精心打磨第7次课程。





(向右滑动了解你拍一)
2、“在最好的时候得到最适合的培养”
你拍一针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分别设计了对应的课程以及匹配不同的能力模型,让孩子“在最好的时候得到最适合的培养”。不仅仅数学,其他学科都能得到明显提升。

3、“玩着游戏就把课上了”
你拍一采用12人小班上课,老师能实时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个孩子视频互动。同时孩子之间存在小小的竞争氛围,也会更专注于课程,希望比其他人学得更快更好。

推荐阅读
戳“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