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考与阅读-笔记
什么是思考?思考与胡思乱想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样的人会被称为杠精?这些问题困扰了我许久,直到最近看了一些书和视频才渐渐有点明白了。
日常思考类似于一个简易版的课题研究过程,如下所示

思考与胡思乱想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考在提出观点后需要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对信息进行初步分析的方法如下:

而胡思乱想则是提出观点后结合脑中一些印象、经验等做出结论,忽视了收集与分析信息。 杠精正是如此,在不同意他人观点之后抛出一个自己的观点,然而却没有给出任何论据或给出没有信息支撑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想得太多,读书太少。
从这一方面来看哲学实在是锻炼思考的好方式,哲学主要做的正是以论证对论证,在哲学中若是要反驳他人的观点,要么是去指出其论证的前提条件(事实)不正确,要么是证明其无法通过前提条件正确推出结论。哲学不在乎这个问题的结论是什么以及是不是,而更在乎为什么,为什么可以从A推导出B。是与不是的问题交给其他学科来解决,而哲学是跨越所有学科的二阶学科,主要是负责探究为什么。难怪有人说一切的根本都要回到哲学,叔本华也说哲学实在是最有势力的学说。
那么什么是读书?读书与思考关系大吗?关系很大!书是作者的一个大论点,其中各章分别为一个个小论点,作者通过论证一个个小论点最后共同呼应了大论点。作者写一本书就像是做了一个大的思考过程。我们读书应该先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我们读完一本书所做的书评正是对事实与观点的评价,有的书观点很新,却不能自圆其说;有的书事实很丰富,观点却很一般。 许多人读书感觉没有收获,读了就忘,就会问读书读了就忘,那读书还有用吗?或许有用,但这种状态是方法不对,用处可能不大。读书有两种,一种是浅阅读,为了获取资讯或放松自己;一种是深阅读,为了能够提升自己的理解力。读了就忘的人大多只是在进行浅阅读,能消遣一下或是在脑海中留下浅薄的资讯罢了。
怎么样才是有收获的阅读?简单一点的方法是对每一段文字都提炼出一句话,用这一句话描述这一段讲了什么,有的可几段提炼一句话,然后我们在读完一节或是一章后便尝试对这些话进行组装,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实,哪些事实推出了哪些观点?这样我们便对作者的思考进行了重构,作者写一本书一般会列出这样的框架,然后对其拆解并对每个点进行填充,而我们的工作便是对其浓缩与重构,从而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体内容。重构之后我们便可以批判性地看作者的思考过程,从而给出自己的评价。

作者有的地方会举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某个概念,甚至用好几段的内容来举例,倘若我们知道这个概念,那么这一部分内容对我们就不那么重要,我们看这一部分便可以看得快一点,一扫而过,学会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一本书。在每一段提炼一句话之后我们可以发出疑问,这句话是在回答什么问题,这样我们便知道了这句话只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之一,不一定是对的。同时还可以问这句话引发了什么问题,培养我们的问题意识,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往下阅读。

在不断提炼每一句话以及寻找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加不容易走神,同时能够让我们更加有收获。以上方法不仅可以用在阅读书本上,阅读文章、新闻等都可以尝试灵活地用这种方法。读完之后我们应该给出自己的评价或尝试做其他输出,从而得到反馈或是让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通过实践来获取经验,用经验完善学养。若想要进一步提升读书的境界,这里推荐去看莫提默 J. 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可以让自己的阅读少走弯路。
书读得越多越好吗?
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书是作者的思考,我们如果一味地读书只是让自己的大脑跟着作者的思考走而已。人的大脑就像弹簧,如果书读得太多,思考太少,便会使大脑失去弹性而变得不够灵活。思考优于读书,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体系,思考停滞时才去读书,然后将书中所学纳入自己的体系中,才能收获得更多。
我们要读什么样的书?
人的一生有限,能读的书也是有限的,我们对自己要读的书要精挑细选,绝不滥读。最好是读古今中外少数杰出作家的名著,名著往往是作者呕心沥血数十年如一日阅读、收集资料才写出来的,这些书经过数百年后仍然受到大家的重视,它们是经过时间检验过的智慧。同时我们要警惕畅销书,畅销书往往在几年之后便不见踪影,畅销书作者经常是几年甚至更短时间就出一本书,而且有的畅销书作者所写的内容会去迎合读者,内容质量难以保证,也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所以我们应该常读古书,要直接去读古人的原著,而不是解读它们的书。但复述他们的话没有太多意义,我们要去学习里面的思想。让我们的大脑接受这些跨时代智慧的冲刷,才有可能让我们的思想不局限于这个时代。这些重要的书读完之后立即再读一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同时在各处皆能有不同的收获。
参考资料
《哲学是做出来的》,杰伊·F. 罗森伯格
《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 J. 艾德勒
《孤独读书术》,叔本华
孤阅Porta课
骁话番外:《后浪》舆论场,来,翻译翻译什么叫思考(B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