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穆斯林】蜀河古镇
蜀河古镇是汉江从陕南流入湖北前的最后一个镇子,镇子附近有一座非常小的火车站,每天只有往返各一班K字头车。我们在清晨的细雨中到达蜀河火车站,车站建在半山坡上,周围没有一处平地,出站后只有一条通往汉江的台阶路,下去后就是汉江班船。蜀河镇在汉江对岸几公里的下游,从车站过去唯一的交通方式就是坐船。









在蜀河镇的街上吃的羊肉臊子面和牛肉泡馍。蜀河古镇在明清时期汉江航运发达的时候曾经是重要的商贸驿站,镇上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回民也是在那时迁来蜀河定居的,现在还有几百户人 。






蜀河清真寺建在古镇后身一处陡峭的山崖之上,通过百步台阶与山下街道连通。清真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915年扩建,WG期间被占用破坏严重,1994年再次重修。 现在的正门是1915年扩建时增加的,原来的正门现在变成了后门。 蜀河清真寺拥有中国传统清真寺中非常独特的“猫弓背”封火墙。中国南方的一些传统清真寺都建有封火墙,而且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像桂林旧村清真寺的镬耳墙和南京静觉寺的马头墙等。“猫弓背”封火墙是湖湘地区的特色封火墙,而且一直延伸到秦巴地区。目前除了蜀河清真寺外,我仅知道另一座拥有“猫弓背”封火墙的传统清真寺就是河南淅川的荆紫关清真寺。 另外封火墙砖雕墀头上还有水墨画和题字,这也是非常南方的风格。









清真寺天井很小,中间石砌凹型池用来接屋檐滴水,很适合多雨的气候。后边是南北厢房和大殿,大殿是中国传统清真寺传统的前卷棚、中大殿、后窑殿的三段式结构。









清真寺的彩绘大多毁于WG,仅后窑殿外部保存了一部分,可以看到各种中国传统图案。另外大门门框上也有水墨画。清真寺其中一根房梁上写有民国四年(1915年)重修的题记,还保留有100年前的阿文书法。最后一张可以看到清真寺紧邻悬崖。









1915年清真寺扩建明代大殿时的痕迹。

在清真寺礼主麻,下拜以后正好赶上了一场蜀河特色的十个碗宴席,栽娜卜吃的特别开心,最后我们还被送了好多油香。十个碗包括莲菜盒子(藕夹羊肉裹鸡蛋炸后蒸)、羊肉丸子(裹鸡蛋炸后蒸)、红烧牛肉、粉蒸肉(面粉裹羊肉加红薯块蒸)、 蒸白肉(连着羊脆骨处较肥的肉蒸)、鸡(炒半熟后蒸出来的) 、鱼块(草鱼块裹面炸后蒸) 和三个素菜。回民宴席的菜品和一般家常炒菜不同,因为一般要招待很多人,大多数是先准备半熟品然后一大锅一起蒸,这样既能保证效率,又能保证不会凉。








我们住的旅店,由一家旧当铺改造的。

镇上比较大的两家清真饭馆。


傍晚在古镇里遛弯儿







蜀河汇入汉江。


清晨细雨中,从码头坐班船前往火车站,看着汉江慢慢醒来。蜀河火车站远远望去就像山崖上的小白点,看着白点越来越清晰,我们也要离开蜀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