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影响过我的“小书”
查看话题 >新一辑“人与物”终于付印,可以玩连连看了
按:致力于“做出不受时代喜好影响的长寿书籍”的MUJIBOOKS,与坚持“把书做得像书的样子”的读库联手,共同细作这套小而美的图书——“人与物”系列文库本。以“良言经典永相伴”为选书原则,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思想深邃。迄今已推出四辑、十二种。
▼
新一辑“人与物”付印了,这次又是三位了不起的女性:桑泽洋子是杂志编辑、服装设计师,也是日本第一个设计教育机构“桑泽设计研究所”的创办人,一些学设计的人可能会知道“桑泽学园”;杉浦日向子是漫画家和江户研究者,《一日江户人》已经有中文本,她真是当得起“古灵精怪”四个字;白洲正子是古董收藏家和随笔作家,《寻隐日本》与《旧时之美》也已有中文版。
付印之际回忆起了疫中春天的一些心情。开始动手这三本美丽又精致的小书,是在那些隔离在家办公的日子里。

01
在家远程办公的日子,如果因为不出门而灰头土脸,自己心情也会很糟糕。每天,都要使用比平日更大的心力让自己认真生活。这三位女性作者碰巧都对服饰装扮、家居安排等很有心得。
桑泽洋子提到她们家姊妹三人的生活,晚饭时间总是很长,三个人每个人一张桌子拼在一起,一遍喝酒聊天,一遍慢慢吃陆续做好的菜,并且在吃了一阵过后,“三人三样,形成了各自迥异的不雅坐姿”;她还提到,好几次她都会送女主人一种舒服的躺椅作礼物,因为去别人家做客,总发现男主人有专门的座椅,而女主人却总是站着忙碌。
白洲正子详细描写了搭配服饰颜色的心得,还提到“器物能让美食更加美味”,杉浦日向子描写了自己工作时的状态,“一边吃着脆米饼,一边想着些有的没的”,她说,“不要把工作当成苦事,当它是一种消遣吧”。她喜爱的Kinks乐队我也很喜欢,有种乐观轻松幽默的气质。
在这样文字的激励下,那段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每天起来清洁房间,洗头梳头,穿戴整齐,用好看的盘子吃饭,随后坐下来工作。有时候想起她们,想到过去时代的人们都是这样生活和工作的,相必我那些译者作者们也是这样生活和工作的,心里就一阵平静的欣喜。



02
那阵子追了一个日剧《韦驮天:东京奥运的故事》,编剧是宫藤官九郎大神。本来是为迎接今年的东京奥运会而拍摄的,也算是日本的主旋律剧了。不过我一看之下,与这套“人与物”文库本竟然有很多连结之处。
第一集的开头就是北野武老爷子,在六十年代形似大工地的东京街头被堵在车流中动弹不得,多看下去,原来他饰演的就是著名的落语家古今亭志生,这个名字,我刚刚在《杉浦日向子》中看到。日向子喜爱志生的落语,把买来的CD自己转录在磁带上,一边听一边工作。
而剧名“韦驮天”,我也是在《白洲正子》中看到的,她有个外号就叫“韦驮天”,说她闲不住,总是东奔西走;这词来自佛教,本指一位大护法,擅长疾跑,因此这剧中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马拉松选手外号是“韦驮天”。
因为这个意外的连结,我很感兴趣地继续往下看,这部剧从1912年日本第一次派出运动员参加瑞典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开始演起,一直到1964年举办东京奥运会为止,上半部的主人公是马拉松选手、日本长跑先驱金栗四三,下半部的主人公是将日本游泳队送上冠军宝座、承担1964年东京奥运会准备工作的人称“河童”的新闻人田畑政治。
全剧以落语说书的形式串起这半世纪的日本社会变迁。附带一说,由松田龙平饰演的建筑大师丹下健三也在剧中露了一脸,我们有一本《丹下健三》将会在年底出版。
我一边看一边在时间轴上与“人与物”系列的人物对号:被称为日本马拉松之父的金栗四三出生于1891年,1912年二十一岁的金栗四三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上由于热射症退赛,被赛方认为失踪;柳宗悦出生于1889年,1910年代,正是在东京帝国大学开始“白桦社”的时代。
电视剧中的金栗四三成为中学教师,大力开展体育教育,并且在重重困难下推动女学生体育课;而1911年出生的桑泽洋子提到:“户外游戏,比如跳绳、躲避球、夺阵、跳马,甚至是马拉松,夸张些说,我全是专业水准,全都喜欢。”十几年体育教育的成效看来很显著。

03
干脆将迄今为止十二个人的出生年全部列出来:
柳宗悦1889年
小津安二郎1903年
桑泽洋子 1910年
白洲正子 1910年
花森安治 1911年
滨谷浩 1915年
秋冈芳夫 1920年
茨木则子1926年
伊丹十三 1933年
佐野洋子 1938年
米原万里1950年
杉浦日向子 1958年
除了两位战后出生的,其他人在1945年时的年龄分别是:柳宗悦五十六岁、小津四十二岁、桑泽和白洲三十五岁、花森三十四岁、滨谷浩三十岁、秋冈二十五岁、茨木则子十九岁、伊丹十三十二岁、佐野洋子七岁。
从各自的职业生涯看,花森、桑泽、茨木以及滨谷浩,恐怕是受战争的影响最大的。
花森安治写出像是起义宣言一样的长诗,宣告“生活高于一切”,他的杂志《生活手帖》,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教给全日本的主妇更好地生活;桑泽洋子痛感人们的生活艰苦,倡导“平民的设计思想”,教会日本女性穿衣服,还要设计美观和实用的家居服和工作服,急切地想要“让普通人生活得更好”,在事业的最终阶段,终于通过开办设计研究院惠及更多人;茨木则子写下“当我最美丽的时候,城市轰隆隆倒塌”,她的诗作从不回避死亡,且关注社会事件;滨谷浩则因为躲避军国主义的影响才去拍摄日本最偏远的地方、注视最普通的劳动民众……像是反弹一般,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转身,毅然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中,投身到平凡日常中。
04
我总爱说这套书是把人相互连在一起,此前津津乐道的有:佐野洋子的其中一位老公谷川俊太郎与茨木则子共同创办诗歌杂志,等等。
在新的一辑“人与物”文库本中,这种相互联系在继续:白洲正子与多位艺术家(北大路鲁山人、小林秀雄等)交游密切,桑泽洋子担任过川喜田炼七郎的助手,并在做家居杂志的编辑时,结识了大批重要建筑大家,此外桑泽洋子的前夫是摄影师田村茂,田村茂拍摄了很多有名的作家,其中很多人熟悉的太宰治最著名的那张托着腮的照片,就是田村茂拍摄的。
杉浦日向子一方面由于参加“路上观察学会”而与艺术家赤濑川原平有交集,另一方面,她的代表作是讲述北斋与女儿荣的故事的《百日红》,我总在下意识中把她当做了阿荣的化身。她笔下的阿荣不论神态还是行事作风都是一个十足的现代人,那古灵精怪满不在乎的样子,就是日向子自己。
玩完连连看,再来消消乐:桑泽洋子与白洲正子是同一年出生,这二人,一个平民一个贵族,一个下而上一个自上而下,一个是通过实干,一个是通过观念,都是对日本社会的审美做出贡献;杉浦日向子既画又写,虽然跟佐野洋子画内容与风格完全不同,但这二人的活泼、幽默和古灵精怪的气质有一拼,在这一整套书里,最能让我爆笑的就是这两个人。
同时从专业领域上,白洲正子又可以跟柳宗悦搭配阅读,白洲有一句话说得特别不错:日本文化中的重要贡献很多都是闲人做出的,一生都在路上闲逛的她在精神气质上确实与柳宗悦一脉相承;桑泽洋子虽然主业是服装设计师与设计教育者,但她与秋冈芳夫一样思考过多数椅子对身材娇小的人过高这个问题,战前就担任家居杂志编辑,致力于思考让日本人的家庭更舒适更个性化,这点也与秋冈芳夫的工作遥相呼应。
05
一本小书是一本小书,一套小书就是一本大书。
我从集齐九宫格的时候开始有了这种感受。这套小书,每本的文字不过两万多,只是一本小小的选集。从单本来看,这对了解作者是一个最好的入门窗口,比如像柳宗悦、小津安二郎、佐野洋子,中文世界出版他们的作品已经有很多,但假如你只是想了解其概貌,这个版本就是最好的入门;像桑泽洋子、秋冈芳夫和滨谷浩这种译介极少的,文字资料本身很可贵;同时由于译介不充分,知道的人少,却由于是放在这个系列中,于是被注意到、被阅读,像是被朋友带来的朋友,终于进入我们的客厅。
随着我一本一本读下来,我发现,这些小书就像一小块一小块拼图,每本代表一个面向,它们共同拼出了一幅更大的图景:那就是日本社会文化发展的图景。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在各个领域的实践中,在这些实践者的观察和思考中,拼到九块、十二块,突然有了整体感和历史感,把每个领域、每个个人、每个微缩的细节,放到大背景中去了,一些思想上的联系就呈现了出来。
06
最近常常思考:中文世界对于日本图书的选择和翻译,其实存在着比较大的同质化的问题,以设计类、生活类居多,最近手工艺、匠人等成了热门;在文学类的选择上,也沿袭着几个既定的方向,私小说、推理小说,等等。想来也许是因为,大家对日本社会文化有种一厢情愿的想象,选择时,着力印证这种想象,久而久之,这种定见就愈发深刻了。
这里头当然有市场接受度的压力,我在想是否可以一定程度上突破这种压力呢?是否有机会把一些更“硬”更“尖利”的东西夹带进来呢?日本整个流行文化似乎也在偏甜、偏软,甚至人们说话的语气都更温和更不确定了,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还是我们在选择和翻译的时候出了问题呢?
我没有答案,只是提醒自己有时候需要拨开表面,向地表下挖十公分。

▲ 本文作者:读库副主编·芳州
▼
读库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张立宪×窦文涛:暖气没来的日子 (75人喜欢)
- 张立宪×周轶君:全世界都在下雨 (36人喜欢)
- 作战目标突然提前 (18人喜欢)
- 悄悄立下flag (24人喜欢)
- 这个春天,南通阅读基地重启 (5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