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西藏|巴松措:这定是上天遗落在人间的绿宝石

车子慢慢开进巴松措景区时,朋友问,是先去湖心岛还是直接往里开。
因为不是第一次来,对湖心岛的向往没有那么强烈,倒是挂念着上次没能逛爽地工布村落,于是坐在副驾驶的我,很豪气的说:往里开,进村。
那一刻,怎么都觉得自己不是好人。好像我的脚下是油门,可以随意进出那个村落,又好似某某进村。
巴松措周围,散落着不少工布村落,这个距离西藏林芝不远的景区,其间的工布居民,是藏族百姓的一支,要说他们与诸多藏家百姓不同的话,我想他们是擅长与山林打交道的,因为林芝这个地方的山高林密,古时这个地方的人多半靠山林为生,所以我时不时地把这些民众的生活方式,与我熟悉的一本书《额尔古纳河右岸》里的鄂温克民众生活做对比。待到进入他们的生活空间后,这样的感触更深了。他们崇拜自然万物,当有山有水地方的百姓可以转山转水时,基于相似信仰的这里的人们,或许他们是转森林的吧。

林芝素有“西藏小江南”的美誉。因为相对海拔低、纬度低,森林茂密,最为主要的是在北纬30穿过,这个重要的地理界限,赋予了整个地球太多的神奇和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迹。这个神奇的地理界线好似魔法粉,一旦沾上,便充满了契机。
这里大可不必说四大文明均与北纬30度有关,单是青藏高原上的遇见,就足以令人咋舌了,我扒开网络地图,无限
放大,发现巴松措这个地方,竟然距离这个纬度无限接近,于是我对这个地方的好奇与疑问都一一化解了,好似她所有的美,都有了解释。
第一次来巴松措,是在2016年夏天,即将离开生活两年的西藏,朋友说带我去巴松措看看。他说,去了巴松措,能把你的心留住,这样你还会想着西藏,念着西藏, 以后还回来。
他不知,两年的时光,说快即快,说慢即慢。我收获最多的是西藏蔓延不到边的蓝天白云,高天厚土,而收藏最多的是那赤城的眼神,以及“金不换”的友谊。所以,即便不是巴松措留我,我也会再来西藏,或早或晚。

那是一个下着雨的黄昏,我们驱车沿着景区的公路往里开,雨水把两侧的山体都洗得湿漉漉的,超大块的“鹅卵石”被工布百姓拿来做了围墙,墙外是公路,墙内五米处是奔腾的河流,五米的空间,是收割后的天地,牦牛悠闲的散着步,表面的毛发已经被雨水浸湿,这对夏天的它们而言,无疑是舒爽的,所以它们不急着回家,而是低头啃食着青草。车子慢慢行过,进入村子,行到一处铁大门,前途无路,于是返回,夜幕已降临,留下的是雨水滴答在车窗的声音。
再来时,晴空万里,天澄水碧,心胸也随之变得开阔起来。
巴松措周边的村落或者事物,多半以“巴”字命名,一路往里走,你会遇见“欧巴”村,你会遇见“巴”河,你会遇见“结巴”村,我藏语知识储备为零,如果幸好朋友恰好知道“巴”字是什么意思,请一定要告诉我哦。我想,这个“巴”大概是工布语言同音演化过来吧,这个“欧巴”村着实有意思,内地朋友看到我图片分享后,哈哈大笑:是不是村里都是长腿欧巴?
长腿欧巴不知道有没有,勤劳勇敢的工布欧巴肯定是不少。

俗话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靠山林生活的工布百姓不仅勤劳,还有很好的经商头脑,这在西藏是知名的。后来因着国家对口扶贫政策,对接林芝地区的,恰是东部的福建、广东等城市,也为这个地方民众的思想带来极大的影响和改变。
结巴村就是一个实例。上次来时,这个村子尚在开发中,此次再来,村落俨然是一个成熟的旅游村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家庭旅馆,道路两边的商店、饭馆更是一家接一家,依旧保持着工布特色,让人行走其中,乐而忘忧。
村子旁边不远,便是巴松措湖区。但穿过村子到达湖边颇为不易,喜好攀高爬低的我,希望通过翻墙抄近路到达湖边,却以失败告终。因为墙外有墙,墙外有牛,我不敢实打实与牦牛对抗,只好乖乖抄远路,吧嗒吧嗒走了半天才到达湖边,到达湖边后,发现这一路大口喘气的行走是值得的。
因为,深入了湖的腹地,远山是雪,实在太美。十月的巴松措,空气微凉,头顶云层堆积变幻,好似会突然来一阵雨,风时大时小,湖边有松,风穿松过,松风阵阵,打开手机录音,单纯把松风录下,也是极好的享受。

坐在湖边,阳光打在背上,看着自己的影子在湖水中一点点拉长,让人感受到时间在流失,朋友小薛在湖边慢慢行走,她已经来了很多次,但显然并不厌烦,而是沉浸在这傍晚的宁静中,体味这瞬间的美好。
湖水绿如宝石,风吹着浪花拍着岸,哗哗的声音,真想让这一刻定格,形成一个人生命的琥珀,从此岁月静好,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