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储为國忘家而治家无方之一、二
梁储为國忘家而治家无方之一: 转载豆瓣网<教子不严有梁储> 北庭小白杨 2017-05-09 15:40:13 梁储,广东佛山人,明朝中期名臣,正德年间一度出任台阁首辅,辅佐武宗治国有方,号称为官正派、敢于直谏、为民请命、一世清廉云云,被誉为“清白宰相”。但历史总是双面的,就在有人夸他“所居萧然,不事家产以遗子孙”的同时,也有人弹劾他家财丰厚,如果罚没入官,“可减天下财赋之半。”当然,说梁储有天下之半的财富显然不可能,但梁储也绝非家世清贫之人。只以下一个故事,就说明梁家所谓的“虽至极品而田园无所增置,”纯属子孙们誉美扯淡之词。 梁储自幼好学,科举中会试第一名,传胪二甲第一名,是饱读诗书的才士。可几个儿子却都不成器,没人因科举出身。长子梁次摅,乡人呼为梁三癫,只能花钱求仕,“输粟为锦衣卫冠带舍人。”算是有了做官的出身。正德四年(1509)兵部论广西柳、庆平贼功次,梁次摅夤缘冒功给查出来,结果给褫职处理。但之后又冒广东十三村之功,升为锦衣卫总旗一职,正德六年(1511)又升为锦衣卫百户。这厮在乡下,依仗在朝做大学士的老爹,一贯的嚣张跋扈,让人觉得早晚出事的节奏。果不其然,正德七年三月,也就是梁公子刚升锦衣卫百户不久,因为与南海县富豪杨端争田产,梁次摅搞出一件大新闻来。事情大略如下: 当时有南海县民谭观海,因为犯罪被杀,留下田产百余顷,陆续被当地富户杨端等人借故侵占。谭观海的儿子谭振痛恨家产被占,但身为罪犯家人,也不敢强行夺回,于是决定借势报复。他将这一百多顷地,分别投献给大学士梁储的儿子锦衣百户梁次摅,故罢职南京工部尚书戴缙的儿子戴仲朋,以及当地有权势的豪民欧阳元、李润成等人,甘愿送于他们做产业,而且在分割田产时,故意将杨端等人的部分田产也划入其中,自称是自家田地,一起送了人情。古代大地主常常借用权势以及可以免除赋役的特权,收纳他人投献的田产,和投献者分红享利。所以梁次摅、戴仲朋两个官二代也不以为意,开心收下转手就招来一群附近的瑶族佃户租了出去。杨端等人吃了哑巴亏,不敢跟当权的官二代们争,于是移怨到谭家身上,尤其是杨端,也是一方豪霸平素爱欺负人的主。于是就带着家丁佃户和谭氏械斗,杀死谭振及本族四人,杨、谭两家由此结下深仇,短时间内多次发生械斗。因为事情越闹越大,其他几位受献者害怕夜常梦多,于是私下谋划,竟然想将杨氏一族全部杀光,“以快其忿,且绝后患。”但众人虽然阴毒,却无实权,于是纷纷跑去找已经升任广东都司的梁次摅出面做主。梁次摅不愧傻缺,竟然一口揽下此事,于是派瑶民林闰,带领瑶民佃户,半夜持械突袭杨家,将杨家满门杀尽,“并杀其邻居异姓男女二百余人,” 总共杀死人口“几三百人,”之后更“焚其室庐,掳其财畜。” 将杨家居住一带抢掠一空。杨家一个妇人侥幸藏在池塘中,用栎刺自蔽才得以逃过一劫,事后跑去告官,冤情得以上达,于是科道交章劾奏梁储纵子杀人,由于凶案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 明廷不得不派出给事中刘禔、刑部郎中张大麟到广东,会同巡抚都御史林廷选、巡按御史高公韶一起审理此案。 经过会审,涉案者都说计划出于梁次摅,而梁次摅也承认了,于是官员上疏请严办梁次摅、戴仲朋二人。结果京城三法司议拟,左都御史陆完、刑部尚书张子麟等人在覆奏中声称,“仲明、次摅所犯,虽系从而不行,但情重律轻,难以常例处之。”于是在明知梁次摅、戴仲朋是主谋的情况下,却说他俩是“从而不行,” 是没有行动的从犯,只判次摅“发边卫立功,五年还职带俸差操”,仲朋“发南宁府编管”。而其他没背景的小混混们,欧阳元、李润成两个豪民被处“凌迟斩罪”,林闰等20名瑶民佃户被判“谋叛, 当籍没其家”。 这件案子从正德七年三月发生,一直到正德八年十一月才宣判,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一个“屠灭居民三十余家,烧毁二百余人村社为墟,生灵愤怨”的大案,最后只杀了几个替罪羊,真正的主谋“次摅辈竟免于死。”就因为当时的“守土之臣及执法之官,怵于权势,无有为冤民力争者。可慨也!”当时舆论都认为这是曲法庇护,引为恨事。负责查勘的官员徇私曲意,上疏陈述时寓意开脱,竭力声称梁家所招佃户都是瑶民,已经隐含脱罪之意,暗指梁次摅只是让瑶民教训杨氏,却想不到瑶民蛮夷兽性,直接屠灭杨家并无辜百姓数百人,并且四处抢掠破坏,所以林闰等瑶民打手最后都被以“谋叛”定罪。当时明人社会歧视瑶民,斥之为“猺人”,认为他们只会砍山流食,虽招租佃野性不改,所以酿成如此大祸。这些人的机灵花样全在这些文字细节中体现,潜移默化间从舆论上生生的将一场民间械斗搅和进了民族叛乱的范畴:民间械斗嘛,死几个人正常,死几百人太特么过分了,要严惩啊。不不,不是械斗,乃是野蛮猺人借机生事抢掠。哦哦,原来如此,那就没啥稀奇了,这帮野蛮人,就应该弄死不能惯着他们。 总之,能搞出弄死几百人的大械斗,事后又平安无事的梁次摅,算是将他爹那点所谓正直无私的阴德都败光了,搞得梁储也是时时刻刻更小心谨慎的做人,就怕被世人唾骂。作为梁氏长子,正德十五年(1520)六月,已经是广州右卫指挥佥事的梁次摅,又升为署都指挥佥事(正三品),于广东都司佥书管事,这也是这个被民间传为梁三癫的傻缺达到的最高官职。因为梁储的治家不严、疏于管教,梁家家运在他之后是呈下滑趋势,他的其他四子、十一孙,大多不仕,做官也只是中书舍人、香山所千户一类的小官,书香起家,却失之宽纵,遗憾后世,实在令人惋惜。不过也多亏了梁次摅替老爹可劲儿的置地,这个清贫的宰相家,后代多靠祖上田产收租过日。“直到日本仔来之前,我们家族每年都还会到从化去收租。我爸爸小时候就经常跟着爷爷去收租。”于是靠着祖上福荫,后代坐享其成,而疏于功名了。 (以上是摘取于豆瓣网)
梁储为國忘家而治家无方之二: <其后人也被误导而不知自诬其祖宗吗?> 由清朝至今的石肯巷口房其后人之个别人自以为不可一世的喧嚣以功高盖主之意淫其:“石肯祖祠”世称为<五岭名家梁氏大宗祠>是真专奉梁储为神主吗?又可以时间倒置之是真的谓梁储官邸吗?在沙湾祖墓是真的祭祀梁储?是真的可以犯忌乱了尊俾而称为“梁储祖墓或梁储家族墓”吗?是真的是同族口头禅所传:“去沙湾拜梁储”吗?是真的是在沙湾祖墓群范围内所立地界石“赠太师墳禁”就是属梁储个人的墳地吗? 其之后人真的是被民间的讹传又被误导了吗?或其后是有人专听之而淫之吧?是要以功高盖主篡位石肯五岭名家开基祖的始号在诬陷其祖宗?或是要意淫拿石肯始祖拱公在戏弄?在清朝至今是以喧嚣的民间传说以讹传讹:是要造成同族人反而只往往关注有成就有权贵的先人,久而久之这些有权位有成就的人往往就成了印象中的始祖?甚至以讹传与真实的國史族史的不同,是以忠孝之不实为了官至极品的名人之以喧嚣误导族人为其起敬起孝而乱宗?真的要族人自诬祖宗之不忠不孝及至不幸吗? 但民间传说根本上与國史不同的讹传:什么梁储抱太子登基?又真以为正德皇与梁储太师到五岭外石肯游玩时賜赠五岭名家的"石肯祖祠"为梁储官䣌?如果正德皇(1506~1521年)是真的赐赠给梁储本人的(注:其于1527年去世的。其后子孙为恭奉梁储于1532年之前称<文康公祠>已建祠在广州了),那为什么家乡的<石肯祖祠>要拖到四十年后于公元1560年是由乡下石肯不同房的同族人发起募捐田地捐钱又合力艰辛了四十四年于1604年才建成昭穆于世呢?此按天子玉书(顺德县志):<五岭名家>在石肯堡,明正德间(1506~1521年)賜大学士梁储“祖”祠。请不要歪解梁储之“祖”!<五岭名家>在石肯堡是由宋至明,由晋江至石肯的各大房有几十名贤士中功名的辉煌而感天子玉书的,是盖括了整个石肯梁氏之共祖拱公始传之后人荣耀所归的称号!根本不属梁储本人。如果属梁储的,那为什么石肯祖祠世称<五岭名家梁氏大宗祠>无立梁储的神主牌恭奉呢?
现于公元2013年石肯直涌村在原已毁的明朝总祠位置附近再建了石肯<梁氏大宗祠>及石肯总堂号<丝纶堂>得以重光之昭穆于世,本应是石肯族子孙大家高兴的大喜事! 原本此新建的石肯祖祠之<梁氏大宗祠>是由2000年石肯父老发起各房重建五岭总祠的呼声开始的。也得到广州羊城晚报佛山珠江时报及上网等的大力宣传。但因旧总祠已毁,并已建有民宅,因折扦资金及搬迁置换地等问题已拖了十年无法原地重建,而惟有在距约50米之外的小公园填鱼塘扩面积等,根据面积的大少再建不同格式的新五岭名家总祠祀石肯元祖:拱公。而巷口房的个别代表已铭印自以为石肯<五岭名家总祠>就是恭奉石肯十三世孙的“梁储公祠”?但不见有用心勤力去筹备,也不见有同心合力地如何去解决困难等,只讲“好难啊,不容易啊”之叹息。至见要选附近的另一位置重建之大家商议时就表示坚决反对了。建好后而梁储之后有其人又想挑族人的不承认。其后真以为<五岭名家梁氏大宗祠>是属纪念梁储的私有财产?在此摆架子是借梁储之后人去交涉:石肯<五岭名家总祠>不应该建在石肯直涌村?又上网发表直指建在直涌村的石肯祖祠之<梁氏大宗祠>是伪祠?唉!自诬其祖宗而不知,连祠堂宗法号称为<梁氏大宗祠>就是几大房的共祖祠都不懂?那请问<石肯祖祠>之世称<五岭名家梁氏大宗祠>应该建在石肯那位置才是为真正代表几大房的共祖祠呢?那么明朝创建于直涌村的<五岭名家梁氏大宗祠>难倒又是伪祠吗?更甚者有梁储之后人在顺德做老师的所谓专家聚巷口房多人去<梁氏大宗祠>面对其自己直系的石肯一世祖拱公祠不耻之交涉讲:“梁储是直涌村人吗”?此间表露了其连族史都不懂?连六世六兄弟之天觉公入石肯直涌村隐居的都不了解?连明朝的同族各房人创建的五岭总祠早已屹立在直涌村都不知?真的是被讹传之民间传说已铭印所害自欺欺人或听之而意淫之?真以为是纪念梁储的专祠去扰乱或捣乱吗?另还有其后有人歪理:石肯九世孙的巷口房祖祠<三代少师祠>就是五岭名家梁氏大宗祠?那请问支房的祠堂可以代替到有几大房的共祖祠?昭穆遵俾辈分可以乱吗?是要犯忌在乱伦吧! 石肯按宗祠法创建的世称<梁氏大宗祠>并有挂匾于祠堂正大门上的天子玉书<五岭名家>和挂在大堂上的石肯总堂号<丝纶堂>相輝煌的<五岭名家梁氏大宗祠>是祀神主石肯开基祖:拱公是也!请不要迕逆! 一句话:由明朝至今的两次建石肯五岭名家梁氏大宗祠,居住石肯直涌村的塘表房巷屋房涌边房等支房最为积极!也是举人名家不少的福地:梁兼善.中明经授潮州路学教授。梁暄.举人仕柳州县学教。梁曙.举人太常兴籍升怀集知县。梁綱.举人仕太平府同知。梁丝.洛容教谕。梁茂阳.举人仕保昌县教谕。梁宽.举人吉水县训导。梁肇修.1562中举人仕阳朔知县等,还有清朝多人中举的(顺德县志)。虽官不大,也出自“世掌丝纶”之中功名的官宦贤士各掌一方权印者!也就是由宋至明,由晋江至石肯的同族(注:石肯族有史登册的是有三十多人中功名的)每代官宦正气傲骨而得天子玺书常称"五岭名家"谓石肯梁氏之是以石肯一世祖拱公始的。当然巷口房的梁储官至极品,名赫一时,也是五岭名家元祖拱公之后裔,是“世掌丝纶”之中功名的官宦贤士其中的一員。 反观梁储之后人除荫袭的官二代外,其后裔只有一人是中功名的,是其曾孙(石肯16世):绍曾于1549年中举人,其他的绝大数是在于优闲中而不思進取,以收租度日,自毁了书香世家的名誉,也有个别后人为族在添乱! 另有石肯十三世孙梁储的墓穴:原在番禺钟村镇屏山村附近,在1998年因建璧桂园又同时要打通顺德陈村至番禺钟村的105国道才扦墓到沙湾石肯五世祖梁自牧家族墓内安葬的。此梁自牧家族墓群,按谱载是原有八席墓穴:五世丶六世丶七世丶八世丶九世丶十一世等。后的现在又加迁入的十三世孙梁储墓穴而已。所以按明昭穆、论尊俾之排辈:番禺沙湾的石肯家族墓群是以现石肯十二个支房的共祖:五世祖梁自牧为尊的<梁自牧家族墓>。不是犯忌乱宗的“梁储祖墓或梁储家族墓”?如果称“梁储祖墓或梁储家族墓"就是否定石肯十二支房的共祖而乱宗!是自诬其祖之不敬不孝!如果这样可以功高盖主之乱昭穆:不如又把石肯内各大中小房之各多间的祠堂全都改名为<梁储祖祠>为石肯一奇景,让更多外来人广而告之的广泛宣传,这样石肯不谨是热闹了又更有所谓的輝煌了?(如果石肯各大小祠真的全换成<梁储祖祠>的牌匾:那外人就会看下书香世家是怎样走向陨落的笑料了)。 (按):原创建于明朝的<石肯祖祠>是以恭奉石肯五岭名家始祖拱公为神主的世称<五岭名家梁氏大宗大宗祠>。是当时石肯族各房人募捐合力而成之昭穆于世的!除了立有一至五世的祖先神主位恭奉外,另也有立发起人及捐田地捐钱合力之各支房祖和出力的贤士等的神主牌恭奉。但在当时居住广州的巷口房人无关心乡下族情也无捐钱,<五岭名家总祠>是无立石肯九世巷口房祖思义公和十三世孙梁储之神主牌的。只是立了梁储之曾孙绍曾(石肯16世)于1558年由省城回乡倡建八世祖云靖公祠,但第二年因病去世,乡下各支房的同族人为其有不忘家乡而义捐立其昭曾公的神主牌恭奉。 家谱,善恶均须记之,以教子孙后人:辩善恶之做人礼义廉耻。好的励志,不好的更要记载是为了提醒后人。如果为了美化,修谱不记载羞恶事的,是不让族人去反醒,这样要后代做人要传礼义廉耻何在?家训何在?而过于喧嚣反而造成只关注有成就有权贵的先人,加上有民间传讹之误导,久而久之这些有权位有成就的人往往就成了印象中的始祖,甚至铭印造成迕逆以乱祖,虚伪的忠孝之不实是自诬祖宗之不幸! 的确石肯大多数的同族各房人因长期被误导,都以为梁储是石肯开基祖?都被认为石肯族是梁储之后裔而感荣耀?以为<五岭名家><世掌丝纶>等只是指属梁储本人的?铭印了:梁储“祖”祠就是“梁储公祠”?所以很多同族之各房人不看族史的来龙去脉而去附会或攀附名人是在自诬其直系祖宗而不知!不知真相的同族各房之间又被利用而造成不和,这正是其有人由清朝至民國为之好大喜功不可一世以“五岭名家”之分为等级:正级与付级及不够资格等视同族之各房人分为三六九的等级而挑起同族人之间不和,有打架的,甚至想拆同族他房的祠堂等的羞悪事。就是为了只是石肯十三世孙梁储之名人,其后有人系要在石肯总祠、在祖墓、在始祖等的头涵上喧嚣犯忌之迕逆而意淫折腾祖宗,又蒙敝造成同族人不知祖源被误导为之帮凶而犯忌,造成根深蒂固的攀附在自诬自己直系祖宗而不知!现也造成误导同姓及外面的书席影视等:梁储是石肯开基祖?是在不耻以功高盖主颠倒常伦篡位之乱宗! 所以总谱评价:“梁储为国忘家”! 家教不严!!治家无方!!! 为此应真正关心并多了解真族史,以善恶为借鉴吸取教训礼义廉耻,为石肯五岭名家之后再呈世掌丝纶的辉煌! 五岭名家始祖拱公传廿五代孙:石肯霍村房梁培根撰于2020年秋.电13528956482 (加注)由明未至今之迕逆折腾石肯元祖拱公的事例如下: <夫知而不改与不知而妄作者厥罪为均> 1)巷口房在明未已篡改了以石肯八世祖云靖公由明太祖朱元璋以罪从晋江发配广州,为石肯<五岭名家>梁氏发祥地之元祖?于1558年梁储的曾孙:绍曾由省城回乡是以八世祖云靖公为石肯<五岭名家>开基元祖倡议建祠的?但因逆天子的旨意及逆忠孝之不全:绍曾第二年病世而腰折,后此地改建为巷口房祖的<三代少师祠>。(梁任家谱有载)。 2)由清至今,以讹传讹功高盖主的喧嚣:什么石肯五岭名家祖祠是梁储的?什么去沙湾拜梁储等等?造成至今的族内外被误导到根深蒂固:太师梁储是石肯开基祖?那请问梁储怎样入石肯呢?是由北京辞官后居广州,至清兵广州大屠杀后有其后两人逃难入石肯开基吗?(误导的资料和影视等) 3)现在准备又想把石肯五世祖自牧公乱编成代替拱公为石肯元祖?按族史自牧公只是其三子天觉公因不仕后入石肯直涌村隐居,不是先入石肯开基的,即自牧公不是石肯元祖,只是六大房之元祖而已。谁是先入石肯开基的?必须要清晰,排辈不可乱!称为石肯元祖之拱公与石肯五世祖自牧公是不可混淆的。连族史和昭穆都混乱的,怎样去考证修谱?族史:梁储是石肯十三世孙、云靖公是石肯八世,自牧公是石肯五世,梁拱是石肯元祖等的族史与排辈是不可置疑的! 但他们现在又想把石肯五世祖自牧公混淆变为石肯元祖?证据何在?目的何在? 他们为什么要否定梁拱.字用之.官号司户为石肯一世祖呢?为什么由明至今不断在折腾石肯元祖呢?先制造假族史由八世祖云靖公代替,后再以喧嚣由十三世孙梁储代替一样:现又想以五世祖自牧公代替?是想混淆祖源而自诬其祖宗吧?是想要否定及挑起石肯元祖梁拱的次子克仁支的同族兄弟的不和及抹杀他们的先祖先入石肯开基的族史吗?是要把创建于明朝和今朝重建的恭奉石肯元祖梁拱为神主的<五岭名家梁氏大宗祠>又是伪祠吗?五岭总祠只有立十三世孙之名人梁储为神主坐正才算石肯的正宗祠吗? 他们这样折腾祖宗搞了一次又一次:目的是想兜兜转转混水摸鱼逆天意、乱宗之梁储“祖”祠就是梁储公祠?是想否定梁拱为石肯五岭名家开基元祖的称号而再乱宗? 附1<引证资料的释义>: 石肯始祖:拱公世系图 石肯六世祖天觉公大房世系图 <梁任、梁储各家谱>等 <顺德县志载>石肯九世祖支巷口房:封梁储祖十、十一、十二世之"三代少师"的简介。 (注)石肯支巷口房祖:九世思义公生于元朝1339年。 "三代少师″的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各墓穴的位置,1:番禺横江,2:广州龙眼洞,3:南海里水(家谱顺德县志有载) 另原顺德县志记载:(13世)梁储之墓穴在番禺大夫山之钟村镇屏山村附近。也因近代当地建105國道和商楼,于公元1998年迁葬于番禺沙湾石肯五世祖“梁自牧家族墓”内。 <梁自牧家族墓>之立石是以广州市番禺区标示为文物保护单位。 石肯五世祖梁自牧公原大型墓穴前位的右侧:于公元1998年新增安葬一穴是石肯十三世孙梁储的墓穴。 此墓群是以五世祖梁自牧为尊的家族墓,但梁储之后人而在网上乱篡改为“梁储祖墓和梁储家族墓”?是想以功高盖主?及清朝至今以乱编故事讹以传讹等的口头禅:“去沙湾拜梁储”?而久而久之造成以为是事实而误导族人:梁储是石肯开基祖? 引证2,<梁自牧家族墓>有立“赠太师坟禁”之地界石碑文是表明:梁储是石肯梁氏之后裔,是石肯杰出名人之一,官至极品而名扬四海,是石肯的辉煌之代名词。石肯梁氏是出了一个太师梁储,但不等于石肯开基祖是梁储?请不要混淆和盖主! 但有其迕逆人咬字乱释文:“石肯只有一个太师是梁储”,此墓地石碑界文“赠太师坟禁”就表示:此墓地范围属地是属于梁储本人的墓地?如果是属实?那五六七八世等诸位先祖:要等先有十三世孙梁储才有在此墓地安寝吗?那先有明朝梁储于1515年做首辅时名扬四海时才去到元朝1325年之此家族墓才有立石之逆行年代吗?那岂不是又把五至八世等祖公而变为十三世梁储后裔之大逆不道?请不要望字乱歪解,否则是有意以功高盖主而乱宗! 引证3,另<顺德县志>载:五岭名家在石肯堡,明正德间赠大学士梁储“祖”祠。 为什么只写姓名之“梁储祖祠”?因<顺德县志>是记载百家姓大众之县志,也是讲给大众听:梁储他的祖籍是在石肯堡,只不过外人在<顺德县志>编写石肯的族事是利用梁储是石肯杰出的名人之一为石肯代表而已,梁储之“祖”即是盖括整个石肯梁族之共祖,即石肯五岭名家总祠恭奉神主谓石肯一世祖拱公祠是也。 就如十三世梁储父母之墓志铭一样:……(十二世)君讳健,字祖顺,以字行,别号迟庵。先世居广之南海县……十二世“祖某”:仕宋为州司户,传四世至监库:之材,监库生长乐县尉:自牧,县尉生国子上舍:天觉…… 按上面墓铭文释义:祖顺的十二世“祖”与子梁储的十三“祖”至上的先祖为石肯入粤一世祖拱公是也。 如果简单的不根据族事及辈分的而望字乱释文的,那石肯各个的祠堂都不用各表其祖公的神主名了,而全改写为“梁储祖祠”那不是更辉煌吗?但祖宗的祠法昭穆不可以乱!否则会造成误导。同族的分支房各有其房祖:以尊为大,昭穆辈分不可乱! 引证4,纪念石肯十三世孙梁储之祠堂谓<文康公祠>是其后子孙于1532年之前已创建在广州长塘街了(已毁)。 而代表整个石肯梁氏奉祀石肯始祖拱公的“石肯祖祠”,世称为<五岭名家梁氏大宗祠>于1560~1604年用了44年的时间才昭穆礼成屹立于在石肯直涌村。 以大为尊,昭穆不可乱! 引证5,至于有家谱记载八世祖丛善.号云靖的资料是有误导成份:与其生终年和子的生年及其由晋江发配广州与国史(朱元璋的履历)等不附。 附2:<释解五岭名家梁氏大宗祠之牌匾> (注):五岭名家梁氏大宗祠在明朝至今的新旧总祠一直都是屹立在石肯直涌村内(见清石肯堡地图)。至于直涌村的本村祠堂都有大小各房家祠分别<某某公祠>,不是叫<梁氏大宗祠>。称<梁氏大宗祠>的在石肯内由明至今只有一间,就是石肯梁氏总祠。
五岭名家总祠是石肯梁氏之共祖祠及其总堂号"世掌丝纶"的含义: 石肯梁族之总堂号:“世”掌丝纶(世的含义就是世世代代不间断地呈现湧出各名人的意思)之"丝纶堂"的由来是: 1>是以祖上的各代名家功业勋绩为堂号:由宋至明,由晋江至五岭石肯历代人物功名显赫,人才辈出。 2>是以祥瑞吉兆为堂号:石肯是风水的好地方,不间断地湧出各代名家掌管各自大小的官印、财富、知识学仕等为善举的好地方。 3>是以石肯家族世世代代有不间断地呈出各中科举功名的而世掌丝纶之各自掌管大小官印的含义为堂号! <世掌丝纶>:就是石肯族由宋至明及至今至后的千秋万代不间断地呈现湧出各代中功名的官员名人学士及富贵土豪各自掌握大小官印和掌握财富为善的好地方之含义! <五岭名家>:就是石肯族由宋至明(包括晋江系梁克家等)呈出大小中功名的正直官员和勤奋的书香世家:历代功名显赫,人才辈出,而博得皇帝称赞而御书题匾的由来! <丝纶堂>是盖整个石肯梁族的总堂号。 不是属那一房的! 石肯"五岭名家”祖祠之总堂号:世掌丝纶之"丝纶堂"是属整个石肯梁族的!是由石肯一世祖拱公始…… 也望: 石肯族至今至后的千秋万代会有不间断地湧出学而优则仕、农工商等之各门有:官宦、学仕、书香世家、财富等之仁义礼智信,良心与责任为善举齐家睦族共同进步。也是石肯族现更呈发扬光大而至世世代代“世掌丝纶"再呈“五岭名家"荣耀之辉煌!!! 附3<石肯各祠堂的释义> 以名称<梁氏大宗祠>在石肯自明朝至今只有一间,那就是石肯梁氏总祠。其后分支各房祠、家祠等都是叫〈某某公祠〉,即是全按祖宗“祠法”去命名的。 御賜的<五岭名家>是木制牌匾,是挂在原<梁氏大宗祠>大门上的。 现新建的五岭名家祖祠题曰<梁氏大宗祠>总堂号<丝纶堂>,是恭祀梁氏鼻祖:康伯公的代义性质;原巳毁的“五岭名家祖祠″是恭祀石肯一至六世的祖公及部分出钱出力的各房祖和为家乡总祠建设的先贤;新建的总祠和已毁的明朝总祠都建在石肯直涌村,其总祠属下的分支各房立村后所创建的祠堂题曰:"某某梁公祠"。 1.分支石肯中村房祖:六世祖天秀公祠题曰《宣抚史梁公祠》。 2.分支石肯直涌村合共四房之祖:八世祖兼善公祠题曰《招讨史梁公祠》(已毁)。另还有部分九世房祖祠,小(宅)房祠等等。 3.分支石肯霍村房九世开村祖祠题曰《封御史祠》。 4.分支石肯墟巷口房九世开村祖祠题曰《三代少师祠,或叫:会元祠》(已毁)。 ……等等 另有各村房祖至下的再分各小(宅)房祖或中功名的和有纪念贤士的小祠堂。 如霍村房: 1>霍村房(11世):虚舟梁(昉)公祠(中进士)。 2>霍村房(12世):进斋梁公祠(中举人)。 3>霍村房(12世)独励梁公祠(为家乡倡建总祠及修总谱出力或以孙:丛兴公中进士为荣誉的)(已毁)。……等等。 如巷口房: 巷口房(13世)梁储太师辞官返广东后,梁储几兄弟及后人居住广州;其子孙于1532年之前已建祠在广州中山四路大(长)塘街之纪念梁储的祠堂题曰《文康梁公祠》(已毁)。
……等等。 五岭名家始祖拱公传廿五代孙石肯霍村房:梁培根整理,电13528956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