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脆弱
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 和从前不一样了。——村上春树。
任何改进都必然经过自我建构和解构两个自然的阶段。
接受自己的脆弱,就是学会表露自己的情感,就是体会自己的感情、疑虑和思索。承认脆弱,意识到自己的脆弱,使我们的人生拥有保护自己的装备。通过让自己敏感(也是清醒)来丰富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接受自己的脆弱,就是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自己与周围事物的沟通和交流。
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共鸣,同时注意与他人和世界联结。
悬而未落的眼泪,为逝去的昨日,为走近的明天。那是活着的痛苦。
柔软的芦苇随风倾倒,似乎直欲折断;一旁雄健的橡树则根基稳固,纹丝不动。然而却是芦苇才能抵御风暴。
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构成了我们心理最重要的部分。这些力量比我们强大,并且彰显着我们生活中的情感生活,能否将其融入我们的意识,决定了我们将变得脆弱还是坚强。
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真实联结的方式,必须找到它。并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方法。
欲望需要得到组织、疏导、引领,并在与真实的关系中进行补充。欲望也需要得到滋养,有时需要重新激活、定义、表达。
尼采的名言“成为你自己”说的是,生命的历程实际上是一段觉醒的旅程,旨在释放我们身上的“某种东西”,让它表达出来,展露于外, 与我们的存在相一致。
如果个体既不能逃避,也不能向某人发泄其攻击性,他就会收到焦虑的有害影响,变得病态、抑郁。
婴儿会对恐惧或遗弃感产生身体反应。
坠入爱河是最大的自恋风险。这是自我的礼物。坠入爱河是快乐和痛苦的混合,两者互不分离。
为了不因某件极为痛苦的事件而感到煎熬,人格会自行切割。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面对本应造成痛苦的事件时,情绪奇怪地缺了席。这是一种不被注意的自我的缺席。
独立是一种美德,受到高度赞扬。不依赖任何人或物,独立承担自我......这种无所不能的想法是通向孤独的绝佳窗口。它忘记了我们与他人相连,忘记了同类构成的群体是一个重要的建构因素,忘记了自我认同是在关系和他人的目光中得以建立的,忘记了我们之所以是今日之我们,是因为我们在他人中成长,从他人那里获得启蒙、教导、指引和传承。
村上春树《国境之南,太阳以西》
当我们谈论同一个人时,所看到的那个人只不过是以“我”的角度看到的那个人。
那些全然否定脆弱的存在,其实失去了自己完整性格的一部分,失去了可以指导自己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否认——回避部分事实以隐藏某些令人困扰的现实问题——是一种拒绝量化脆弱的做法。
在人类内部,攻击是当个人或者社会矛盾得不到解决时的替代办法。
价值观和社会地位的梯度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接受个体的差异,无论是在文化上、生活方式上还是信仰上。
过于封闭自我会使自己缺乏活力。被绝望感牵着鼻子走并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结果。一旦支撑不住,结果是十分危险的。
想要活出自我,最好尽快从受害者的角色中走出来。
心理的一部分能够知道自己在回避什么。认识自己,就是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要忽略自己的软弱、不诚实、逃避甚至否认事实等缺点,这些就是你的弱点,一旦你认识就接受了这些,你就能进步。
当你做出某些事情、表露某些态度时,你必须问问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意图是什么。
强大自我的首要条件在于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缺点,改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优势。不需要在别人身上找缺点。从自己出发,认识自我,向前发展。
自我承担,就是接受别人的议论,诚实地面对自己和他人,对自己不抱羞耻感,不会为了讨好他人或者符合某类规范而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留心并思考自己的恐惧。
不要试图扮演不符合自己的角色,不要试图伪造一个不真实的自我,诚实真挚地面对自己。相由心生,外在可感知的和谐一定来自内在。 这种内外一致性会使自己的心态变得统一、稳定且强大。内外协调是很难达到的。这需要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内修,一个对自己的良好认知以及能与自己和平相处的自己。
懂得世事无常,即使在顺境中也不感到自满,学会抗争,超越自我,在认识自己之后,依然能够追寻某样东西,迎难而上。
只有当他不再想要千方百计地讨好对方时,他才不会为自己的不适感到痛苦。当他能够做自己,不害怕别人的评判,不感到自卑时,他才不会为自己的不适感到痛苦。
学会从最基础的事情中找寻生活的动力。不要试图模仿,做你自己。
从自己的痛苦深处找到力量源泉。始料未及的中断是人生的一种考验。这使我们跨越自己最脆弱、最笃定的区域。这是我们放低自我痛苦,通过层层阻碍,一步步触及真实自我的一种表现。
我们必须经历失望、放弃这个痛苦却又必要的过程。
我欢迎各种情绪的到来,我重视情绪,我向情绪发问。我选择用静默的方式来思考这些情绪。我不把情绪当做敌人,相反,情绪其实是人生路上的指示牌:情绪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正是我的不满推着我去行动,去和别人交往。这也使我不得不正视自己的脆弱,摘下自己全知全能的标签。我自己决定要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要花时间去思考,注意深入挖掘感兴趣的议题,不要满足于走马观花,不要在意别人的偏见,当心思维的惯性。完善自己的思想,就像给一株植物浇水,就是不让思想干涸。文献资料,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作家、教授的解读和阐释以及朋友之间的相互交流都构建了我们的思想大厦,为我们的人生赋予意义。
学会质疑,不要被迫而接受外界的既定观点,尽管这些观点表面看上去很吸引人;要在轻浮的表面之下去寻找事物的”精髓“。有智慧的人会懂得耐心地努力获取最美好的事物。
劝告当代人学会”欣赏、感受和评价优秀书籍“,通过认真阅读和持续思考,发现这些书的趣味,通过全面思考来全方位领会每一次的收货,利用每一时刻来充实自己。时刻学习,终身学习——对世界抱有好奇心是抵抗抑郁最好的良药。
我们到底是谁?
在人生中体验多种生活方式,因为如今人类寿命大大延长,情感关系和职业一样不再讲求从一而终。我们可以轻易地更换宗教信仰和改变国际。我们要学会体验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人生的意义体现在我们的感知体验中。
除了偶然性和物质性,我们也可以在思想的非物质层面找到某种意义。正是智力活动和观念的形成才创造、勾勒出生存所需的养分。
我们就是旅行者。旅行者常常误以为自己只有一个要达到的目标。但实际上旅程是由积累的经验构成的;正是这些经验使我们成为人生的主人。
要学会接受人生不止一种生活方式或人生意义。根据人生阶段的不同,生活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它有形成的时候,也有消失的一天。人生的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
尊重自我内心的基本需求也就是尊重自己的人生。
学会在人际关系中恰当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为了重新和他人建立关系。因为这种距离,这种空白才可以使我们重新拥有欲望。
善解人意是脆弱人群的又一优点。脆弱之人待人接物也十分谨慎,在意他人的想法。
勇敢有多种形式:内在的勇敢,就是即便前路艰险,也有勇气探索;关系上的勇敢,就是懂得拒绝和反抗,懂得如何让人接受,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甚至为了实现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去改变自己的人生路径(例如在其他领域接受培训教育)。
打造你的“此时此刻”,具体化你的思想,不要沉浸在幻想中,不要仅满足于幻想。
让自己接受人生的起落,让自己怀有一股高于自己的力量。
真正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非一个目标。
其实每一天都和昨天不一样,每天早晨,我们的心境、情绪都和昨天不一样。由于昨天的某次阅读、某个想法、某次讨论,某个孩子的亲近,某句情话,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更丰富了。
漫长的学习过程中让新的力量自然发展,成熟;如此,人生的改变迟早也会随之而来。
通过积极入世,我们能使人生成为一场为了生存的战斗。我们能有所建树,但同时,又能当舍则舍,践行沉默的艺术。沉默是一种内外兼顾的沉思,是一种倾听的表现。如果我们不沉默,我们是没有办法听别人讲话的。
学习大自然运行的节奏和步调——它时而呐喊,时而沉默,但却是一种蓄势待发的暂时沉默。这种沉默在等待说话的机会。
不要对人生抱太大的期望,不要相信某事马上会发生,不要相信一切都会长存。
生存意味着对生死淡然处之。生存,就是寻找一个理由——一个生命有限的理由,一个任何事物都有其命运的理由。生存,就是接受痛苦与愉悦之间、疲惫与活力之间、弱点与优点之间、失望与信心之间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