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笔记:《艺术与科技的跨学科语境与实践》
@)@)》!!》!#
主讲人:费俊
一)背景
在艺术史语境中,科技对艺术的影响与交融并不难理解。从艺术创作的物质材料来看,任何一种新的材料与新科技都引发艺术创作的变革,例如岩洞壁画时期的矿物颜料,或是印象派时期,除了公认的交通工具的革新,铁路铺设,管状颜料的发明也直接促使艺术家走向户外。不止于物质材料,随着工业革命,产业框架与向上分支的教育体系也得以建构。印刷的宣传需要带来平面设计、装帧、出版等产业与学院专业的开设。然而这种框架与社会分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遭到考验:产业的秩序与结构正在被重新定义,机械劳动让人成为可以随意替换的劳动机器,而且在人工智能、算法与深度学习的当下,这种细分化的社会分工也遭到挑战。

贴上这篇专访作为讲座补充: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58192482058256&sudaref=www.baidu.com
艺术可以作为一个实验场域,探索新的学科结构。Neri Oxman提出了艺术的跨学科创造力模型,而这一模型的原型来自生物学中生命细胞蛋白的代谢模型。当艺术与科技跨学科地结合而衍生出一系列分支与有机的整体结构: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生物学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将变量当作常量”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一不断流变的现实。然而,在这一融合中艺术能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到跨学科之中,并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这种转变下,艺术家的身份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neri oxman这位姐姐太帅乐,报导翻译传送:http://www.qdaily.com/articles/57240.html
演讲:https://www.ted.com/talks/neri_oxman_design_at_the_intersection_of_technology_and_biology)
二)艺术何以改变科技
- 在年初,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起轰动,执行这一手术的医生最终却以“非法行医罪”而被判刑,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基因编辑这一事件的讨论。我们的确生活在充满风险的社会,生态环境被破坏、隐私泄漏、全球性的核危机……对技术伦理的反思与建构也应紧跟技术的发展。
- 一些理论:庄子曾提出“道”与“技”的辩证、理查德·费曼的认知二分法。
- 艺术与科技结合,可以将作品作为预见、交流与反思的空间。教授随后提到这种作品与架上的绘画与一般的装置不同,不同于“白盒”式的艺术观赏方式,他强调艺术可以,也应该作为一种深度社会介入的手段。
看看作品:
《INFERNO》
"inferno"出自但丁《神曲》,是拉丁文的“地狱”。艺术家打造一套可穿戴的机械外骨骼,引导参与者穿上这些装置,伴随着无生命感的工业的techno,出演一场预先编程的舞蹈。
艺术家 stelarc
他将一只耳朵种在自己的手臂上并植入芯片,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实验场并承担了风险,充满牺牲精神。
Eduardo Kac的转基因兔

与生物实验室合作,将发光水母的基因植入(或者有更准确的术语)兔子。这个作品似乎没有多利羊在国内这么有名。
这些开创性的作品往往通过制造一些技术伦理问题的方式来反思技术伦理,让我想到格林伯格的“以规则特有的方式反对规则”,以此来重新确认其能力范围的方法论。具有探索性和不确定性的艺术作品确实能够激起探索的场域,通过公众体验、评价、言说这一实体作品,来预见在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技术伦理问题或发现当下的潜在危机。与文学和其他创作类似,价值评判往往不能作为对艺术作品评价的标准。
然而,当艺术与科技结合得太近时,他又能如何从科技之外的视角批判技术伦理?他如何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当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必然也会带有技术失控的倾向,也必然承担了一部分危险,这一问题也是当今全球性问题的缩影。
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创作方式必然会筛掉大部分第三世界的创作者,如何让打破社会阶层固化,让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实现跨越阶层和地域、面向全人类共通开放的实验场所?
以后想到啥再写
-
blacksta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15 21: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