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一些概念
为什么有的人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而有的人却乐在其中,仿佛豪不厌倦。为什么有的人喜欢一对一的深入沟通,有的人喜欢很多人聚在一起,感到场面非常热闹。为什么有的人进行社会交往之后充满活力,有的人却总是感到疲惫。
这都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方式不同,所以形成了这样的差异。
可能你已经注意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有的人比较温和,每天看上去的样子都一样的平静,有的人容易冲动易怒,有的人时而陷入低落情绪,看上去闷闷不乐。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反映了人格的社会属性。除了性格之外,可能你没有注意过,在我们的认知风格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模式。还有我们经常所说的“气质”,我们经常听到一个人评价另一个人说这个人真有气质,这个气质又是指的什么呢?
关于气质,很早以前,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试着将不同的气质特征和人的身体分泌系统联系在一起了,他认为,根据身体中分泌不同的液体,人的气质类型有不同的特征。生于脑的黏液如果在人的体质里占优势,这个人的气质类型就更多一些安静、稳重、喜欢沉思;如果生于心脏的血液占优势,这个人就会活泼热情、行动敏捷、思维敏捷、情感丰富,但是思考问题不太深入;如果体内生于肝的黄胆汁占优势,这个人就会是“胆汁质”气质,特点是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容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如果是生于胃的黑胆汁在身体里占优势,就会出现抑郁质,体验个体情感深刻而细腻,但不擅长与人交往,比较孤僻,有一些优柔寡断和胆小的气质特点。
气质所总结的是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这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
人格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在交互作用中所形成的、构成个体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包含多种成分,气质、性格、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人格差异在认知方式上的反应,指的是个体偏爱的进行信息加工的方式。每个个体都在不断的加工和处理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大脑的工作就是进行信息加工,不同人的加工方式不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客观存在在头脑中的主观映象”。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有的人的加工风格是场依存性,有的人是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人喜欢去观察“场”,也就是生活中环境中的变化,于是能很快的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有的人较多的关注内在的感受,他们更加对自己的身体信息敏感,较少的关注身边环境发生的变化,做决策也较少依赖环境做出反应,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对环境的理解,这就是场独立性的加工方式。
在著名的大五人格模型中,心理学家用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研究人格的特质的不同类型。
* 外倾性:表现出热情、自信、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 宜人性: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和温和等特质
* 责任性:显示了胜任、公正、秩序、尽职、上进心、克制等特质
* 神经质:具有焦虑、敌意、抑郁、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 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创造等特质
从不同的人格解读方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格具有多种特质,有的人非常具有“宜人性”他们在跟别人的交互方式中总是被别人评价为温文尔雅,可是如果让他们提高独立辨别能力,可能有点困难,因为他们太具有宜人性了,做事情从别人角度过多的出发,总是带着点“讨好性”,这也是他们经常苦恼,自己到底是喜欢“讨好”别人,还是自己也应该更多一些从“自我”出发的思考呢。
而有的人的人格特质具有更多的开放性,他们不喜欢循规蹈矩,经常想活出一些不同的风格和创造新的事物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这些都是个体在与别人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品质。
所谓的人格统一,也就是,我们在交互过程中不断的认识自己,如果去适应社会和平衡我们内在的人格。
有的时候我们感到世界和我们的内在很冲突,不是这个“世界”真的无法和我们共同相处,是我们不同的人格特点其实还在冲突,我们不知道该带着哪种风格去跟世界相处,只有内在的人格统一之后,才会觉得外在的客体变得平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