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抄吐吐槽8:《影梅庵忆语》为何忆陈姬
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在天崩地解的鼎革之际中相遇相爱,相伴相守九年,既有琴瑟和鸣、耽寂享恬的美好时光,也不免历经颠沛流离、饥寒困厄,最终佳人早逝、阴阳永隔。易代不久,二十二岁的董小宛便香消玉殒,葬于影梅庵。野史说其被献入清宫,成为顺治皇帝的董鄂妃,实属荒谬不经之谈。冒辟疆为她作《哀辞》二百四十韵,又写下数千言的《影梅庵忆语》。对于亡妾(董自然只能是妾)情深如此、痛切如斯,在那个年代确实难得。
《影梅庵忆语》写得情真意切,笔端饱蘸了眼泪。然而,我横竖无法理解,冒辟疆为何非要在追忆董小宛的文章里加一大段他与“陈姬”(陈圆圆)相识、倾心、定情而又离散的回忆。崇祯十二年初夏,冒辟疆与董小宛初晤于吴门,彼时董薄醉未醒,冒“惊爱之,惜其倦,遂别归”。次年,他再度南下,访董不遇,在与友人联舟赴广东的途中见到了陈圆圆。“其人淡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鸾之在烟雾”。她“擅梨园之胜”,歌声“如云出岫,如珠在盘,令人欲仙欲死”。陈有意向其托付终身,冒辟疆却貌似不大上心,含糊着不给个准话,但听到陈圆圆被抢走的传言,又痛心长叹“佳人再难得”。幸而那是谣言,二人再度重逢,陈宛转云:“君倘不终弃,誓待君堂上昼锦旋。”冒辟疆才淡然答复:“若尔,当与子约”。不过,陈圆圆到底还是被更有权势者劫走。冒辟疆“怅惘无极”,也无可奈何。他路过吴门双成馆,方才想起当年那个醉态可爱的董小宛,于是“不禁狂喜”,“停舟相访”,此时已是崇祯十五年了。这算是寻到备胎了吗?
后面的事,不忍再看了。她卑微地追着他托付终身,乘着船一路追赶,风波浪涌中险罹不测。终于进了冒家门,她更以低到尘埃里的姿态侍奉冒辟疆及其母亲、正室,“服劳承旨,较婢妇有加无已”。及至清兵南下,盗匪四起,举家逃难避祸,她告诉冒辟疆,“当大难时,首急老母,次急荆人,儿子、幼弟为是”。其实不用她如此说,冒辟疆也会这么抉择。对于他,这是正理。对于她,这是本分。冒辟疆几乎要在途中丢下董小宛,由于父母坚持,才“复携之去”。
董小宛活得卑微,爱得卑微。即便死去,在《影梅庵忆语》里,也卑微得令人叹息不已。冒辟疆在追思她之时,还不忘追忆一下曾经失之交臂的“陈姬”。他似乎不愿这篇忆语专属于董小宛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