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成渝 | 智能经济生态圈高“新”玩法
透视成渝 | 智能经济生态圈高“新”玩法
原创 D尤 九分财经


撰稿| D尤
编辑 | 小新
出品|九分财经
9月18日,成渝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在成都正式签约成立,让资本市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成渝地区。据悉,该基金由成渝两地国有创投企业为积极响应国家双城经济圈战略部署而共同发起,总规模50亿元,首期10亿元,将重点投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领域科创企业,推动成渝地区创投生态圈建设。
“在国家近几年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引领下,成渝地区正悄然成为国家经济布局的第四极,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入局。”受访的成都创投行业人士称:“而成都过往在电子信息和软件领域占据优势,资本+技术的化学反应,催化了成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比如说成都高新区,现在综合排名是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
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仅是“高科技”,也要求“新”。“新业态”、“新技术”、“新应用”与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成为成渝地区近几年的发展主旋律。本文中,记者仅以成都几个代表性行业为切入口,探讨成都高新产业的发展路径。

新业态+医疗,触发后疫情时代增长引擎
线上挂号、线上问诊、线上就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铺设和医疗需求的持续上升,近几年,互联网医疗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迅速崛起。与此同时,高新医疗服务也在逐步改变着人们在西南地区的生活习惯。
从医院的角度看来,对医院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医院运转效率、增强医疗质控管理。而对于普通市民而言,线上挂号、线上付款等智慧医院服务,免除了患者早起挂号、长时间排队付款等繁琐程序,让“上医院”这件事变得更轻松了;在线诊疗、医药云等互联网医院服务,则让“看病”这件事脱离了医院场景,更灵活、更便捷。
曾有评论认为,互联网医疗模式虽然优点众多,但存在一定使用门槛,在市场推广上仍需要一定时间。不过,一场新冠疫情,已经有力倒逼市场加速更迭,令医疗行业呈现新业态。
互联网医疗线上诊断场景 图片来源:pexels
在疫情最严峻的前几个月,医疗资源高度紧张,为缓解医疗压力、腾挪医疗资源、降低普通病患在医院的感染风险、避免人群聚集,足不出户的互联网医疗应用成为“刚需”。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秋霖认为,此次疫情中互联网医疗的表现,可以称之为医疗第二战场。
在疫情爆发之前,成都市医疗保障局已于2019年11月出台《成都市医疗保障局关于支持我市“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互联网在未来医疗行业的重要性。今年2月,在疫情防控压力下,国家卫生健康委相继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等通知,强调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科学组织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有效开展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切实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的实时监管工作。
在“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下,西南地区医疗健康服务取得进一步落地成效。此前四川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与腾讯公司就电子健康卡创新应用开展合作,在满足国家标准规范要求的基础上,以微信平台作为电子健康卡发放和应用渠道,在省内积极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助力“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落地。截至9月24日,全省通过微信平台上线电子健康卡应用的医院共计143家,其中三级医院82家。在开通电子健康卡应用的医院,群众均可使用微信电子健康卡完成从挂号到缴费的医疗服务全流程,实现“一码就医”。
目前,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在“后疫情时代”,对医疗健康服务的广阔需求和全民线上化生活习惯的形成,令“非接触经济”成为市场追逐热点,也拓宽了我们对未来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想象空间。对于近几年迅速崛起的成渝地区而言,这无疑也将是未来的发展重点。
新技术+安防,铺设差异化升级轨道
人工智能曾被认为是“高新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不但是科幻大片中的主角,也是创投基金重点铺设的领域。根据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政策精神,成都推出了一系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进方案,明确到2022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带动关联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的发展目标。
在学术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解析集中在其底层逻辑和科研突破上,而落地到产业发展,就不得不考虑其实际应用领域。但与此同时,越是前景广阔、应用成熟的市场,其竞争也越激烈。
“以人工智能企业布局较密集的安防领域为例,我国安防市场非常庞大,预计2020年我国行业总产值将达近8260亿元。庞大的市场吸引众多厂商纷纷入局,但同时,智能安防产品同质化严重,主要依赖于人脸识别技术。”在采访中,将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各个场景的考拉悠然科技联合创始人、CEO沈复民称:“单纯的人脸识别技术不足以支撑庞大的智能安防市场需求,产品的同质化也使得入局企业难以脱颖而出建立壁垒。”
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突破行业困境的钥匙,是全方位的AI技术能力,更是对应用场景的深度理解。面临同质化严重的市场难题,考拉悠然科技凭借更高技术门槛、更宽适用面、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打下更多智能安防市场高地。
据悉,考拉悠然科技团队早在2014年就研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实时物体跟踪深度学习算法,用于对人、车、物进行实时深度跟踪,并拥有人脸识别、行为分析、视频结构化、物体识别等领域200+种世界领先的多模态AI算法,通过数据融合、联合分析,打破了单一模态的局限性。
“我们的优势在于,能够为客户提供以OSMAGIC码极客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为基础的细分场景下个性化解决方案,并可完成快速、低成本的定制化AI产品开发与交付。”考拉悠然科技联合创始人、CEO沈复民称。据悉,基于“多模态识别”技术和自主研发的OSMAGIC码极客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考拉悠然科技目前已经推出了“AI新型城市大脑”解决方案,并在多个城市部署实施,用于为新型智慧城市提供一颗“聪明的大脑”。
新型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城市大脑,城市大脑的聪明程度,取决于其AI能力;考拉悠然科技码极客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构建AI新型城市大脑,让城市更“聪明”!
考拉悠然智能安防平台
新应用+语音,开拓技术转化价值入口
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及自然语言处理,是我国科技企业人工智能算法研发投入占比最大部分之一。据了解,行业及市场对语音识别芯片领域的高度重视,和目前新兴市场的发展需求有关。目前,配备语音助手功能的智能手机成为当代居民生活必需品,而智能家居也呈广泛扩展之势,为语音识别技术提供了新的、广袤的应用空间。
“通过充分论证,语音可作为所有设备的入口。”智能语音芯片启英泰伦创始人何云鹏先生称:“我们的产品主要应用在智能家居、消费电子领域。随着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需求将进一步放量,预计2020年全球语音识别产业规模将达到236亿美元,国内语音识别产业规模达到44.2亿美元,语音识别芯片市场红利巨大。”
启英泰伦发布人工智能语音芯片 过往,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可行性遭到市场的质疑,主要原因在于其面临着多语种混合(包括普通话和方言)识别、成本和性能的极致平衡、语音应用的碎片化带来的开发困难等难题。然而,国家逐步推动物联网新基建、各大家具家电巨头抢占智能家居家电市场、消费电子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等市场变量,正不断加码语音识别芯片的应用需求,倒逼行业上游加速解决技术难题。 “我们研发了离线自学习技术,让机器自己学习方言,解决方言识别难的问题。”何云鹏先生解释道:“在性价比平衡上,我们通过芯片的不断迭代,来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同时,通过开发语音AI平台,实现快速定制化语音开发。” 从公司官网信息上看,启英泰伦利用芯片和算法双管齐下,形成高性价比的整体解决方案,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照明、智能机器人、智能音箱、智能汽车等领域。这一方面说明了公司技术的领先性,另一方面也归功于其较深厚的行业积累及产品量产经验,为公司技术转化为市场价值开拓了良好的应用入口。 近几年,国家多次指出要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强调要在成渝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成都依托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优厚高校资源,在高新产业发展上具有先天优势,其潜力是无穷的。2019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成都排名第93位,甚至超过了深圳。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人才资源的集中也加剧了市场竞争。上述三个代表性行业中涉及的企业,如何在市场变化过程中对市场新业态实现快速反应、对新技术践行研发突破以及对新应用强化市场把握,或能为其他市场参与者提供借鉴,推动成都高新产业的高质量、多元化发展。
END
本文系九分财经原创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转载、投稿、约稿、商务合作
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