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
本书作者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93年)的黑人女性作家,《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是她写的第一部小说,那时她已39岁,是一个离异母亲,一手要赚取生活费用、照顾孩子和整个家庭;另一只手在工作和生活的夹缝中匆忙写作。

但这部小说的出版并不顺利,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佩科拉Pecola的命运惊人的相似:被嘲笑、被嫌弃、被误读。最初在《纽约时报书评》上收获满满的恶评,后来风评才慢慢扭转。足足花了25年,才得以赢回它的尊严。
“蓝眼睛”这个意象,出现在黑人女孩Pecola最希望的就是拥有一双白人的蓝色眼睛。最终,她在发疯中实现了这个愿望。整个小说似乎告诉了这样一个悲剧,而这个故事的创作来源,在小说后记中提及的一段对话中进行了说明。
少女时期的朋友告诉Morrison,希望有一双白人的蓝眼睛。二十多年后,Morrison仍然难以忘怀这个愿望背后包含的种族性的自我憎恶的暗示。她把这个包含着奴隶道德的愿望写进了小说,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以著名的黑人文学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为代表的传统黑人小说,以浓墨重彩的片段描述黑人现实生活的悲惨,类似于一种控诉的模式。对肉体暴力的反抗和对现实权利的渴望在社会变革(包括废奴运动的兴起等)中逐步得以实现,但那种长久以来积累的种族歧视是很难根除的。
在那个年代,种族歧视带给黑人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困扰,还有精神上的摧残。甚至有些黑人父母,对白人恭敬、崇拜并模仿,但当面对自己和家庭成员时,却是厌弃的、无法直视的。这也导致某些小孩,在“自我”还未萌芽时,自尊心和信念感已经迅速而轻易地消亡了。由此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悲哀的正是,法律可以颁布条文宣布黑人解放,但却无法宣告他们的灵魂从此平等。黑人自身在经历过如此长期的歧视和压迫之后,已经不知道拿什么去建立自我价值和自信心。正如Morrison说到的,哪怕在奴隶时代结束一百多年后,人们的自我憎恨也并未停止。
小说将触角伸及至对黑人心灵层面的反歧视关怀,不是将白人树立为黑人的对立面,用外在对抗的形式展示种族对正义、平等、自由的渴望,而是转向内在,自审黑人意识深处那些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自我矮化、憎恶、撕裂。
“千万别声张,一九四一年的秋天,金盏花没有发芽。”这是小说的开场,像没来由地听一个悬疑故事。但这似乎比较符合以小孩的视角来讲故事,从开头到结尾,金盏花的种子都没有发芽。
主人公Pecola是个很单纯的黑人女孩,她渴望追求幸福的生活,喜欢电视里像秀兰邓波那样眼睛明亮的白人小姑娘。但现实的遭遇使她感到困惑,在学校她是瘟疫的代名词,“喜欢Pecola”的玩笑是最刺耳的侮辱,老师们有意无意地忽略她、同学们欺负她。即便是去杂货店购买糖果,她也会受到轻视。
在家里,曾经相爱过得父母水火不同,一言不合就开打,糟糕的生活环境下,母亲完全不管她,哥哥对她也无多少兄妹之情。完全不在意她的父亲对她第一次的关注带来的却是一次卑鄙的性侵犯。甚至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里,只是说Pecola的伤风败俗,却全然忘记这只是个12岁的姑娘。
对于这一切佩克拉没有半点愤怒或者控诉,她单纯的心灵把她所受到的一切不幸归结为她自己的丑陋,她觉得自己太丑了,甚至丑的不应该拥有幸福。而这种丑陋的根源在于她没有一双白人的“蓝眼睛”。她所有的情感被某种永恒的失落感钝化,而她本人,就像那颗金盏花的种子,被播撒在这个笼罩着无数偏见和憎恨的黑土地上,养分贫瘠到永远不会生根发芽。
最终,这种情绪让Pecola疯了。她相信自己真的拥有了一双蓝眼睛。精神分裂之后Pecola开始跟自己对话:
“也许我的眼睛应该更蓝一点。 ——更蓝一些有什么用? 有什么用……我也不知道。总有用处。更蓝一点给你看。 ——我不跟你玩了。 因为我的眼睛还不够蓝?因为我的眼睛不是最蓝的? ——不是,是因为你老犯傻。 别走。别离开我。如果我有了最蓝的眼睛,你会回来吗?”
为什么Pecola认为自己从肤色、容貌和行为都是丑陋的?因为她迎合的是白人的审美观,在专为白人社会定制的游戏规则下,说她是丑的她就是丑的。而对此她除了接受似乎毫无办法。这就是问题所在。面对白人社会的审美观,“丑陋”的黑人在小说里有三种应对的方式:
一种是Pecola的母亲,她在一个白人家庭里当佣人,她把所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奉献都给了那户人家。她努力工作为的就是希望听到白人主人夸她是最好的佣人。她借这种近似变态的成就感来抵抗自己的“丑陋”。
另一种是Pecola的父亲和哥哥。他们把白人给他们套上的“丑陋”当做武器,用自暴自弃来表示反抗。所以他们从里到外,从外表到行为都是丑陋的。可这种反抗不是针对白人的,相反他们似乎很满意这张丑陋的面具,戴着它能毫无愧疚地干任何丑陋的事。
第三种就是Pecola,她害怕丑陋,她总是躲在丑陋的背后不出来,希望别人不注意自己。
但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是无条件地接受了白人审美观对他们美丑的定义,Pecola所追求的那双最蓝的眼睛,所宣告的,不就是黑人失败的自我救赎。她以为,只要拥有了那双蓝色的眼睛,同学老师就不会嫌弃她、会像对待白人女孩一样友善。父母也不再吵架、一家人相亲相爱,她渴望通过这个奇迹来扭转自己的命运。可结局是她疯了。。。
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自由,这是作家和角色的所盼望的,也是无数黑人内心的独白。创作《最蓝的眼睛》时,Morrison觉得当时大多数同胞受到的伤害不是来自白人,反而是种族内自己对自己的不认同。黑人们抛弃自我价值,逼迫自己融到一个更加强势的人格体制中,就像Pecola想要一双“蓝色的眼睛”。
小说结尾处没有给出黑人如何获得一双属于自己的漂亮的眼睛,或许因为是作者的处女作,还没有达到像另一部创作成熟期的作品《秀拉》,那样更大的格局。我还是期待黑人,亦或者其他遭受着各种歧视和憎恶的群体,例如长期忍受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等,能够有更多的作品来为这样的群体声援和支持,掷地有声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