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听2019级开题答辩的心得
第二次去c502大本营,上一次是入学的时候开班会,与张老师和梯队的小伙伴们见面,今天这一次是听2019级学长学姐的开题答辩。由于常老师十点半有会议,因此调整了顺序,把常老师的学生调到了最前面,分别是LJY博士师兄和ZJ,ZYJ硕士师姐。
LJY师兄的开题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个,因为他的研究对象就在我的家乡,是晋城市沁水县的湘峪古堡。关于选题有听他讲过几次,目前掌握的一手资料主要是1700份地契(之后可能需要测绘),他希望综合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最终落到建筑学话语中的聚落形态变迁。今天的开题中听到的比较新的内容一方面是研究内容,湘峪村东西两大社的划分情况;另一个是研究方法的部分,他选取的研究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康泽恩的“城市形态学”,另一个是冯江的“梳式布局”《祖先之翼》方法。其中比较好的图和资料有薛林平的“湘峪村堡总平面”,没有标明出处的“东大社地形剖面”
LYC老师的点评对我有比较大的启发性:要区分清楚几个概念:城市形态VS历史研究VS类型研究。城市形态的方法是高度抽象的,去历史、去类型的,它对城市进行切割,在剖面上反映出不同时期在同一剖面上的叠印。而历史研究更多的是聚焦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关系。
另外ZP老师提到了GIS的研究方法可以在聚落形态中使用。
ZJ师姐的题目是“厅堂形制与文化研究——以滇南‘三间六耳下花厅’合院为例”,师姐的普通话很标准,再加上‘三间六耳下花厅’这个名字的音律美,给人一种清新干脆的美感。师姐的汇报非常流利,而且时间控制的很好,秒表刚响,她就说除了最后一句话“以上是我全部的汇报,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联想到了我昨天在文献课上的汇报,非常紧张,导致很多地方都出现读错的情况,还漏讲了一个小点,因此下次汇报要提前准备好演讲稿把内容写在注释中,并提前排练好时间)。
ZJ师姐和ZYJ师姐的选题都是在常老师风土谱系的大框架之下的,只不过是选取了两个不同的点,一个是云南滇西另一个是贵州布依族聚居区,但二者对选题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略有不同。ZJ师姐更多的从宏观层面和客观信息入手,把文献做了非常详实的梳理(但好像少了一一篇我们梯队前辈的研究,需要注意,自己梯队的研究一定要多多研究和学习)但是关于文化和空间感受的方面没有进行深入;ZYJ师姐主要是从个人感受出发,由于现有的研究有限,或者是她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因此在文献的部分显得比较欠缺。
老师们的评价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也是明年我自己开题之前需要仔细研究,尽量避免出现这些问题。(不一定是老师的原话,经过了自己的添油加醋)
1.为什么选这个题目?核心价值是什么?与前人的差异性在哪里?这是开题阶段一定要明确的,否则后面没有办法做下去,开题就是要提出研究的问题,并且对这个问题作出一个预判和假设(hypothesis)
2.开题的目的:把想研究的问题讲出来,而不是把现有文献的结论呈现出来,研究现有文献是基础,但研究这些文献是为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为了把已知的结论搬过来。(写论文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而不是重复已知的东西)
3.风土谱系的范式:范式是理性的东西,但不能被这个理性的东西套住,束缚住自己的手脚,这样是不能产生新东西的。
4.建筑学的研究要回归人的感受:范式或理论的建立过程是通过理性来研究感性,而后人套用范式理论进行自己的研究时,决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不断重复用理论去证明理论的循环论证,而是要从理性回到感性,一方面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现场体验和体会,另一方面要从现有的文献或材料出发,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从平凡的现象中发现新知。
5.一手资料!!由理论到理论的研究大部分只能称作文献综述,不能成为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最重要的支撑论据就是一手资料,一手资料可能是图纸、可能是前人没有用过的文献、可能是调查问卷、可能是访谈记录、也可能是个人体验的描述等等。在之前的课程设计中也做过类似的调研,这一步往往是最繁琐的也最耗时间的,可是也往往是最重要的。另外还需谨记常老师说的“资料多不等于研究多”,获取一手资料只是科学研究的前提,而做研究的过程是如何把获取的一手资料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过程,没有这一步,即使拥有再海量的资料也称不上是科学研究。
6.人类学中的自己研究自己:自己研究自己有好处也有弊端。好处是可以有身体经验,可以从同一性中识别出差异性。(eg:别人一提到山西就会有一些刻板印象,煤炭、醋、贪官等等,而作为山西人就不会有这样先入为主的印象,清楚这只是山西的多面向中的很小侧面,或者可以称作是一种身份的自觉)弊端就是可能会过于感性,主观的判断盖过理性的分析。(在做文献课的作业时,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我做的是青莲寺的研究,我会非常相信我的主观判断,而忽视掉一些宏观层面和理性层面的分析,这个问题需要规避。)
7.当下政策与乡土建筑的关系:脱贫攻坚政策对乡土建筑的影响。
常老师2019级只有这三位同学,接下来是LZ老师的两位博士,研究对象分别是徽州、赣南。
由于LZ老师主要关注传播学与匠作体系,因此两位博士的选题是在这个框架下展开的。于LJY师兄不同的是,他们的选题都很大,一方面因为他们都已经是在校的老师,因此有较多的前期资料,另一方面他们研究的对象是学术研究扎堆出现的地方,可参考的资料也很多,从ppt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研究非常具有系统性。
老师们提了一些建议:
1.对树形结构的质疑:树形的网络是否能体现交叉混杂的传播学关联关系?
2.《鲁班经》和《鲁班营造正式》是不同的两部著作
3.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建筑学:统计学
4.视野(perspective)的误用:视野前面的定语应该是一种研究方法
接下来是ZP老师的一位硕士,听完就去吃饭了。她的题目是浙东XX村聚落微环境。这个题目最有意思的关键词是“微环境”,是将建筑物理和风土建筑谱系相结合的一个题目,希望通过科学的方式为风土建筑环境提升提供建议。我觉得这样的学科交叉在所有的题目当中都是非常新颖且有趣的,这需要写作者对两方面的学科都有非常深厚的了解,成果也一定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不过从这位同学的汇报中,对于建筑物理方面阐述还不是很明确,关于“微气候”的定义和评价标准不甚明确,微气候研究的理论框架也没有明确,目前的判断还是停留在感性和主观的层面。
老师提出的建议是:
1.可以不要过于纠结选哪个村子,而是先通过小范围的实验,验证一下这个实验方法的可行性,然后再框定最终的研究对象。
2.论文的目的要清晰:最终是研究微气候的类型,还是研究微气候的提升设计?
3.传统民居的建造体系在当下是否要延续?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东西除了作为遗产,还是否适合当下的社会和环境?
一些感想:
1.理论研究是用理性分析感性最后再去解释感性,需要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需要从个别现象中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形成的理论可以解释更多的现象。
2.跨学科交叉看起来很有诱惑力,但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才有可能做出好的成果,否则两个学科的研究都会流于表面。(eg:环境心理学,建筑人类学,宗教与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