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课堂笔记(3)
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
当前中国有34个一级行政区,行政区决定了中央和地方治理关系。
只要是较大的国家,都会实行地方行政管理,尽管联邦制和单一制有所不同,但是分成若干个区域地方管理是每个国家都会采用的,只有如新加坡、圣马力诺等国家不需要地方行政管理。集权和分权的政治的问题影响到国家的统一,行政区划极其重要。而空间如何划分,给予地方官员多少权力,设计到政治问题,也包含了地理问题
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礼》记载了划分制度“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体国经野、设官分职就是行政区划和行政区管理。
体国经野代表了行政区划。国与野是不同理念的空间,城市属于国,政权、人口集中,国以外的地方就是野,人口很少,国与野构成了政权的所有空间。在尺等测量工具诞生之前,人用肢体长度度量,如人的一步长度,体国就是测量国的范围;经野的经是划分的意思,因此这个词暗含划分的意思。
设官分职就是行政地方管理。中央和地方如何管理,分为两个阶段,代表着两种制度。第一个阶段是分封制,称为封建,封邦建国,分土而治。按照社会学可以称为奴隶制阶段,中国后期所谓封建制其实不存在封建。因为社会发展阶段的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共产都是从西方引进、由日本人翻译,再进入中国的,因此这两种封建是完全不同的内涵。
作为中国早期的国家,夏商周三代中,夏就不实行分封制。夏构成国家的部落、部落联盟、方国拥有的土地不是通过分封获得,反而国家却是由部落、部落联盟、方国的土地组合而成。
到商朝,有限的分封制出现。商朝版图以黄河和淮河流域为主,管理分为内服与外服两部分,也被称为王畿、四土。皇室管理的内服是商王直接掌控的政治区域,具体管理由商王派遣百官臣卿进行,因此这一区域不实行分封制。外服主要有诸侯、方国等,采取分封制。
到了周朝,分封制逐渐成熟。分封制是血缘和地缘结合的产物。分封制建立在嫡长子继承的基础之上,这种血缘关系就是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合二为一,就是以地缘关系维持血缘关系,维持周王室的统治。王畿与封国不仅具有各自的空间,而且实行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王畿是西周国家的政治中心,受周王室的直接行政支配;封国则在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名义下实行独立管理。分封制下国家分属于各自拥有实权的受封者,天子、诸侯、卿大夫皆为有土之君,因此天下、国、家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分封制属于共主政治,地方当政者有较完整的政治、军事、经济权利,他们与中央是联盟与共主关系。诸侯国存在三类,一为天子贵戚,二为异姓勋旧,三为称臣纳贡的异姓方国。
周朝把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分给大夫。这个过程要举行授土和授民的仪式。就好比一个人创立了几个公司,他将一个公司送给儿子,这是完全性的财产转移。这种形式使天下达到了稳定的状态,可以说是以利益换忠诚,这种方法在哪里都会有用。
这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解读分封制。周人来自关中地区,早期诸侯都分封在关中,后来分封地改迁,逐渐赢得了整个西周的疆土。因为有了土地分封,《大学》就有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别指大夫、诸侯、天子。
分封制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改变为了郡县制,制度的改变并没有那么快,后来也有分封制的存在。历史上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时期:秦以前、西汉前期、西晋时期、明初。
西汉初时期是不彻底的郡县制,中央王朝掌握了西部地区,中东部地区属于分封地区。因为楚汉之争,刘邦从关中出发和项羽争雄,韩信在和项羽作战之前,向刘邦封一个假王,刘邦内心很生气,但是仍然同意,封了韩信真齐王,后来转封楚王。当时还封了许多异性王,如彭越等大将,有兵权有土地。西汉建立之后,刘备除掉了异性王,把这些土地封给了同姓王。

但是后来他们的野心增长,到景帝时期晁错削藩,诸侯发动了七国之乱,号称“清君侧”,晁错被杀。在20世纪杨宽教授认为他被杀的真实原因是晁错担任内史,首都的行政长官,他办公的地方在太上皇的院子里。汉代对方向非常崇尚,如衙门、皇宫都是坐北朝南。晁错为了方便,就开了一道南门。这样就被找到了理由杀死。但是叛军仍然向西进攻,周亚夫最终成功消灭叛军。


西晋时期晋武帝司马炎,虽然是开国皇帝,但是所有准备都来自其祖父司马懿和父亲司马昭,所以他当上皇帝后就要犒劳南征北战的叔叔们,分封为宗室王;又给儿子和侄子作为亲王,以牵制宗室王。

亲王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到了晋惠帝,发动了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也进入中原,中国进入十六国时期,全国人口大减,总共5000万人口中有2000万死于这个时期。
明朝朱元璋为了防御蒙古入侵,把儿子分封在北部地区,其中权力最大的是燕王朱棣。朱元璋死后,他的嫡长子已经先死了,于是嫡长孙即位,为了防止藩王实力过强就决定削藩。燕王因此发动了靖难之战,从北京占领南京。

分封制在早期起到了稳定政权的作用,但是后来几乎都引起了政权的巨大动荡。对于满清来说,这些是巨大教训。除了初期有西南地区的汉人三藩,满族人都不再分封,等到康熙平定三藩后,清朝不再有分封的藩王。
第二个阶段是郡县制,实质是分民而治,天下土地都归中央,中央派官到地方执行中央决定。如一个人创立了几个公司,只是把公司交给儿子管理,儿子只有管理权而没有所有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想直到郡县制才实现。
因为分封制是一个不断财产转移的过程,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周天子是有直接统治的区域,不进行分封,由官员管理。但是在战争后,周天子要犒劳诸侯,只能拿自己的土地分封。到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力量只相当于中等诸侯了。
原本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的表面是音乐、舞蹈,实质上是天下人的秩序。八佾舞于庭,只有天子能够享受,之后递减,季氏采用了八佾,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随着分封制导致周天子的力量减小,诸侯开始取而代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由春秋五霸主导。到了孔子时代,陪臣执国命,随后三家分晋进入了战国时期。所有这些过程都在分封制基础上,分封制成了自己的掘墓人,由此产生了郡县制的萌芽。
在春秋频繁的战争过程中,必然有土地转移,包括抄家的大夫的土地获得。面对新增长的土地,晋国国君没有分封,而是分为几个县,由自己进行管理,这样的制度在战国七雄中都有实践。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一级行政区为郡,二级行政区为县。最初设立了三十六个郡,后来通过北部和南部的征服扩大到四十八郡,还有一个内史,全国总共四十九郡,一千多个县。
沿革地理指研究地方行政制度和管理与历史的关系。县一级的行政区划是最稳定的,这些县在今天的中国人版图中都保持相对的稳定,称为沿;而一级行政区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称为革。
郡县制的核心是集权政治,各级地方政权只是中央王朝的一个环节,不具备地方权力。郡县制实行以来可分为三大阶段,即郡政、州政、省政阶段。郡政阶段自秦至西汉,郡守集行政、经济、民政、司法权力为一身。
西汉建立后,面临着分封占领半壁江山的局面,是中央的重要隐患。到了汉武帝时,他采用推恩制,原本的嫡长子继承变为了所有儿子都继承土地,将原有的土地重新划分。诸侯就逐渐分裂,王的权力越来越小,最终成功地削弱了权力。分裂的隐患也就消失了。同样的政策,提法和操作不同,得到的效果是不同的。
汉初中央只直辖15郡,到武帝时增至110郡国。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区域,每个区域称部,13州的名字一部分来自《尚书·禹贡》,一部分来自《周礼·职方》,一部分新创立,后来又增加一个司隶校尉部。共14个监察区。每一监察区派一刺史执行监察职能,向中央汇报。

刺史以六条进行访察,如人口、土地是否增长;官员是否任人唯亲;官员是否廉洁;还有是否于中央保持一致,不和诸侯王勾结等。最后的奖惩制度归于皇帝,刺史没有对官员的处理权。因为刺史的官职很小,郡的官员俸禄是两千石,刺史起初是六百石,之后是八百石。这样整个官员的情况也就掌握在汉武帝手上。
汉武帝中央集权还有广汉关政策。长安地带称为关中,是皇帝直接掌握的地方,如果所有的关口都扩展,皇帝掌握的范围就因此就扩大了。曾经有一个将军立下大功,对于赏赐他只要求能做关中人,而不是关外人。于是大关中区域北部的东界,由临晋关的黄河,向东推至太行山;中部区域的东界,由旧函谷关向东迁移了二百里,至新函谷关;南部区域的东界,由四川盆地东南缘,向东南推至柱蒲关、进桑关的滇桂、黔桂间山地。中央掌控的实力就加强了,可能这位将军就是广汉关的一个托。
所有这些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为以后的中央、地方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政治和地理相结合,就对国家制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分权产生的矛盾历史,对于我们今天是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