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课堂笔记(12)
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当今国家决策者将视线转向三农问题,但是整个社会仍然集中于GDP中贡献最大的部分,学术研究中也不重视农业。如今风尚如此,古代则明确提出国以农为本。当今社会其实依然如此,可是农业与土地的研究在城市中逐渐淡化。
农业指利用土地生产农产品、畜产品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生产活动,农业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两种内涵,狭义农业主要指种植业;广义农业除种植业外,还包括畜牧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生产部门。

中国季风气候区分布,深色部分是降水较多的地区,依托土地、地形等自然条件,是农业主要生产地带,人口也因此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支撑了现代工业。尽管工业成为GDP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农业是人类走向地球的第一步,所以称为第一产业。

人口是农业的劳动者和消费者,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中,古人以实线统计人口,但是有许多隐漏,修正以后以虚线表示。人口在相当长的时间保持在五千万到五千五百万的稳定状态,从西汉时期到唐宋时期都是如此。明代人口统计接近八千万,实际在一亿左右。清初人口为一亿,两百年后清末人口达到四亿,是突飞猛进的人口增长。
自然土地的开垦、高产作物的引进是重要部分,赋税政策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汉代,人民向国家纳税分为两部分,土地税和人头税,人头税重于土地税。人头税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出生到死去都要纳税,还有一种依据年龄,在青壮年加大税负,具体年龄不同朝代不同。当时很多贫困人口无力缴税,所以自动减少生育,古代的溺婴现象非常之多。另外,战争、灾难、疾病也导致人的存活率很低。
康熙末年推行了新的赋税政策,称为摊丁入亩,将原来依附于百姓的人头税取消,转移到地亩之中,有土地的人需要纳税,没有土地的人无需纳税。原本人头税是制约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取消之后清朝人口迅猛发展。人口学家把人口翻一番的时间称为倍时,这个倍时在古代几乎不存在,直到1764年才开始统计倍时,时间不断缩短。人口对于土地、对于环境的压力古代一直不是问题,直到近两百年才成为了一个问题。
中学课本谈到中国大多数王朝覆灭与农民起义有关,农民起义代表社会诉求。在农民起义打击之下,旧的王朝灭亡,而新王朝有了新气象,生产力有所进步。但这是纯粹的误解,马克思主义中讲到生产力三要素理论,生产工具变化才能导致生产力进步。
西汉的犁铧、唐代的犁铧、辽代的犁铧在造型上没有根本改变,只有在入土的部分更加锋利,本身也更薄一些。这都不是革命性的改变,只是技术性的革新。中国农民习惯精耕细作,需要中耕除草。西汉到宋代一千年中的锄头也没有发生变化,一直到现在西北老农手中的工具也没有什么区别。收割庄稼的镰刀也是如此,只有有限的变化。工具造型没有革命性变革,工具的原材料也没有大的变化,因为好的钢铁不会应用于农具上,而是用于武器上。
二牛抬杠的记录在古代很多,后来发展为了一牛拉犁,这在历史上长期如此。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牛在农业生产仍然非常重要。公社化运动中河北遵化一个互助组很穷,连牛都没有。其他生产工具如碾子、磨盘等等也保持了两千年的历史。2006年鄱阳湖农民丰收时,收割仍然使用的是镰刀。
漫长历史时期中,农业生产工具没有本质性改变,农业生产的变化也必然非常弱。农业亩产的增长非常缓慢。粟类就是小米,曾经在北方和南方山区有重要地位,汉代亩产120斤,明清时代在比较好的地上亩产150-200斤。水稻在宋代亩产150-200斤,明代大约亩产250斤。民国年间提供了更多数据,无论北方还是南方都保持了和五百年前相同的产量。人口增加与粮食产量之间的矛盾导致农耕区扩展成为基本趋势。中国古代的历程,不是技术的提高,而是土地扩展的模式。

黄河、长江流域的人口变化。黄河流域的总人口和全国人口比例曾经占主要地位,从公元7-8世纪出现了下滑,总人口和比例不断降低,中国总人口并没有下滑。引起人口变化的重要时期分别为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以及唐中期,至北宋中期珠江流域人口增殖仍然很慢。增加的人口集中于长江流域。这个过程就是中国文明从黄河向长江扩展的过程。
中国早期的战争发生在东西之间,那时经济、政治重心都在黄河流域,以黄河为界进行争夺,南方尚未开发。随着南方地区的开发,南北之间的战争开始加剧。地区开发农业发展,支持着政治、军事行动。
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文明诞生地,司马迁称三河为“天下之中”。三河指河内、河南、河东。河内在黄河和太行山的夹角处,西侧是山西高原,东侧是黄河,今天属于河南小浪底水库淹没区;河南不是今天的河南省,而是黄河和伊、洛河夹的三角地带,今天的洛阳地带;河东是汾河、涑河、黄河夹的三角地带。夏商周三朝历史都与这里有关。

古人对河流夹持的三角地带称为汭。大河直接沿岸受黄河泛滥影响,人们没有安全保证,而在黄河支流有冲积土壤和灌溉来源,人们得以在此生长。由于人口少,那时农耕区为岛状分布。到春秋战国时期,岛状农耕区连为一体,土地连片开发。司马迁将其分为关东、关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关东、关西形成了两个独立的经济区,经济富庶。这时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四,江南地区那时地广人稀,人口只占全国五分之一,生产力落后,史载那里没有富人也没有饿死的人,而经济发展和关东、关西还有差距。

龙门碣石,龙门是山西、陕西峡谷结束地带,碣石在秦皇岛。两点连线以北地带以畜牧业为主。黄河流域在经济、政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里也成为战争主要的发生地,如黄巾军起义、安史之乱、靖康之难等等,这导致农业生产需要的长久稳定中断和毁坏。于是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有研究者认为这和北方气候变化有关,但这还没有依据的。人为导致的灾难比自然的影响更加大。
长江流域
北方每一次战难都为南方发展提供了契机,南方逐渐崛起。汉代长江流域经济仍很落后,至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供给地。原来地广人稀的江南增加了大量人口,得到了大量劳动力。今天生物研究表明南方地区居民无论男女80%以上具有北方基因,在贵州等边远地区则女性具有北方基因的数量相对较少,男性比例依然很高。
长江上中下游开发的时间序列是不同的,首先是上游地带,其次是下游地带,最后是中游地带。

上游地带也不是从源头开始,而指成都平原。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水利工程,到今天仍然发挥作用的只有都江堰。秦惠王时期秦人进入蜀地,而成都平原受岷江的影响,农业生产没有保障。于是太守李冰开凿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个分水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岷江进入成都平原时坡度很大,江水速度很快。李冰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是自然形成的,内江则用于灌溉。
工程的妙处在于二王庙处宝瓶口,内江水向成都平原流动过程中,离堆呈直角与水相交,挡住水的流入,使水受到阻挡,整个水面上涨,称为壅水。分水的鱼嘴高度有限,通过壅水就可以在洪水期将多余水量排入外江。另外,水中携带大量泥沙也进入了外江,使得内江不会因为洪水泛滥也不会泥沙过度堆积,成都平原从此旱涝保收。都江堰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长江下游平原从三国时期开始开发,从最初的自给逐渐变成了全国的粮仓,唐宋时期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输出地,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长江中游地区主要是湖北江汉平原和湖南洞庭湖平原,早期江汉平原为云梦泽覆盖,洞庭湖和今天也有很大不同。到唐宋时期云梦泽消失,江汉平原与洞庭湖的农业生产地位才上升。明清时期江汉平原为全国主要粮食输出地,民谚改有“湖广熟,天下足”。民谚变化是长江流域主要粮食生产中心从下游转向中游的反应。
但这并非经济重心地位转移,而是长江下游经济发生转型。明中叶出现了类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作坊,有大量纺织机械,作坊主雇人来纺织。支撑这种转变最重要的就是农业生产品,即江南生产的棉花、桑麻,作坊将初级产品加工获得利润。所以棉花、桑麻取代了原有的粮食种植。而湖广的粮食可以运到长江上下游和北方,其中输送到下游地区的粮食最多。
长江中下游存在四大米市,汉口、芜湖、安庆、苏州。有人认为还有九江、无锡米市。汉口米市几乎是单纯以周围各地粮食输入为主,而安庆、芜湖米市吞吐双向。苏州米市则粮食以输出到周围各地为主。这种经济转型表明了社会发展新的分工和变化,长江中游的粮食生产地位提升,而长江下游仍然是经济重心。
曾有文章讲明代以来,朝廷之中形成了一个不成文规定,中央六部的户部尚书和侍郎不能由苏州人担任。当时苏州府不仅包括现在的苏州市,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朝廷从此地抽取多少财富是不愿意让当地人知道的,因此苏州府的官员也不是当地人,不仅不是当地人而且不能购买当地田产。
珠江流域
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较晚,南宋代这里人口与劳动力状况稍有改善,主要人口集中在南岭南麓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带,明清时期进入全面开发。
山区
中国山地面积占三分之二以上,由于自然障碍,山区开发进程较慢。在山区开发中经历三个阶段:一、东晋南朝时期。主要开发地集中在东南丘陵,开发程度较弱;二、隋唐两宋时期。东南丘陵人口大幅度增加,黄土高原也出现农业垦殖区;三、明清时期。荆襄地区、秦岭、大巴山山区、闽浙皖南山区、湘西山区、赣南山区相继得到大规模开发。
真正山地开始开发是在明代,因为人口接近一亿,山区也成了农业开发的重要投入地区,主要集中于福建丘陵地区。明清时期人口出现了流动,从福建、浙江省开始。福建人进去江西,江西省又进入湖南、湖北,又进如四川地区。方言也出现了变化,湖广地区在元末、明末打击之下,人口大量减损,许多人进入四川。因此湖北中部地区,从武汉到江陵一带的方言和四川是一致的,是北方方言区的亚支,称为西南官话区。此后还有四川、湖北人进入北方黄土高原开垦。

在所有历程完成之后,清朝晚年大量人口闯关东,进入东北地区,从此整个东部季风区成为农业开发区。
农业发展并不仅仅依靠土地扩展,技术性添加也有一定作用,同样的土地加大种植力度可以导致产量增值。

红色是亚热带地区,北面是暖温带、温带,热量条件保证了农业多次种植、多次收获。在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轮荒耕作,一块土地今年收获,明年就不种了,为了休养地力,三年经历一个轮回。但从春秋以来,对土地需求越来越大,土地变成了连年耕作,土壤施肥就变的非常重要。
但这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在黄河流域出现了以冬小麦为核心与粟、豆、麻进行轮作的两年三熟制。冬小麦九月种植,五月初夏收获,此时还可以进行第二茬作物耕作。下一年三月种粟,八月收获,到九月继续种冬小麦。这在《左传》中就有记载,但这种制度需要大量劳动力,真正大量实行是从唐朝开始的。
北方进入南方之前,南方土地利用也是轮荒制,土地只利用50%甚至更低,经过一年到两年土地恢复再耕作。随着北方人口进入南方,北方南下移民参与所有农业活动的同时,成为水稻插秧与稻麦复种两项技术的携带者与推广者,原有的土地利用率变成100%,加大了精耕细作的程度。在此之后还有土地利用率200%,通过水稻和小麦的轮作,一年收获两次,这种制度出现于宋代。小麦九月种植,次年四月收获,在二月时进行水稻育秧,四月种植水稻,水稻成熟之后再种植小麦。由于劳动技术和劳动力要求很高,这种制度只在江南地区存在。经唐宋两代,经济重心南移进程中前期以广度开发为主,后期以深度开发为主。
水稻一年两熟即双季稻出现在清朝,双季稻出现前有再生稻与间作稻,均为一年一熟作物。古人所说的稻再熟有两种情况:一是再熟稻。收获水稻不是从连根收获,而是腰斩稻穗,留下根在田中,还能再长出水稻,第一次收获称为稻子,第二次收获的就是稻孙,但是这对地力消耗很大,产量很小;二是间作稻。由于劳动力不足,一部分土地种植早稻,其他地方地方空着,等到劳动力有余之后种植晚稻,两种稻子的生长周期差一到两个月。
双季稻据说是乾隆在御花园看到了一颗稻穗长得非常好,五月份就已经成熟。于是把籽粒收集起来,试种这种水稻,随后又大量推广。一直到嘉庆时期都盛行过双季稻。但是嘉庆年间长江下游一场大水将农田全部淹没,双季稻就不再种植,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再次种植双季稻。
农耕区的扩展的方式还有高产作物的引进。史前时期的主要农作物:粟、黍、稻;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农作物:粟、黍、稻、麻、菽、麦、大麦。麦称“来”为小麦,“牟”为大麦;西汉时期:芝麻传入中国;元代:棉;明清时期新出现农作物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
小麦来自西亚、北非地带地中海沿岸,伊拉克的新月型地带,是地中海夏干气候下的产物,地中海式气候是出现在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的一种海洋性气候,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暖多雨。农作物在夏季无法生长,很多植物是秋季播种,夏初收获。冬小麦大约4000年前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那时丝绸之路还未开通。
玉米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把玉米带到了西班牙,随着世界航海业的发展,玉米逐渐传到世界各地。大约16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主要从东南地区传入中国,随着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进入中原地区。西南地区、丝绸之路也承担了一小部分的传入。玉米亩产很高,大约在250-280斤之间,而且对环境适应性很强,尤其是在山区,所以迅速推广开来。玉米集中分布于三级、二级阶梯转换处,太行山-三峡-东南丘陵一线,玉米取代了原本山区种植的粟,为中国人口的增值做了巨大贡献。
甘薯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 ,原产南美洲,明代中后期和玉米相伴传入中国,由于产量高,环境适应性强,迅速传向各地,成为重要粮食作物。
除了食物,还有衣。早期依靠的是大麻,麻分雌雄,麻的雄株称“枲”,雌株称“苴”。人们取雄麻的纤维做衣服。当时人们都以麻作为主要材料。但是麻粗糙很硬,而且冬天两层麻之间没有保暖的填充物。丝绸虽然产于中国,但是生产量很低,加工技术很高,只有有限的人能够使用它。丝绸制品加工经历了采桑养蚕、缧丝、织纴系列的复杂过程,其间不仅技术性强,而且生产量也不大。中国古代丝绵与丝织物几乎是皇室、贵族、显宦、富商等上层社会的衣着原料。麻布制品则成为大众百姓的主要衣着材料,由于古代麻纺织品生产量较大,自然成为大众百姓的衣着材料,而穿着此物的百姓也有了“布衣”之称。
直到棉花传入中国。棉分为一年生型草棉与多年生型树棉两种,均为棉属植物,原产地在印度或非洲;中国南方还有一种称为“攀枝花”的乔木,属于木棉属的植物,由于对于它们的生性不熟悉,在古人的记载中常出现混淆。宋以前中原人没有见到草棉、木棉的原物,以为棉就是南方攀枝花树的纤维,对草棉、树棉、木棉不能区别,统称为木棉树。非洲、西亚都是棉花原产地。传入中国的亚洲树棉是从印度传入的,它原是木本植物,传入中国后变为了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宋末元初草棉传入长江流域,明代逐渐推向全国,华北地区成为主要产棉区。棉可以织布,可以作为填充物,所以迅速被推广。黄道婆为推广作出重要贡献,她到海南学会了将棉桃加工成线的技术,回到家乡推广种植,棉于是迅速推广取代了麻。
1840年,纺织机械进入中国。但是这种机器需要的棉絮比较长,而中国生长的棉是中棉长度有限。产于美国的陆地棉种引入中国,此棉种以棉絮长而适应机器加工,被迅速推广,中棉被淘汰。形成华北、江南、湖北三个主要产棉区,张謇在南通也引入了大量美棉,50-100年之间美棉取代了所有中棉,我们今天看到的棉花不再是和黄道婆有关的棉花。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疆棉田面积逐渐增长,1/3棉花出自新疆。

随着土地扩展、耕作技术提升和农作物引入,农业不断发展,孕育了文明,引领了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