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 特别企划|一位艺术家在好莱坞的兴衰沉浮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我们也期待这位身材瘦小、精神矍铄的老人能够顺利摆脱现有的困扰,重新创作出如同以往一样出色的电影作品。

在好莱坞这样一个艺术与资本交织的世界,有一位工作了近三十年的导演,从来没有因为任何商业目的而拍摄一部所谓的“好莱坞大片”。
他就是被誉为“电影社会学家”的马丁·斯科塞斯。今天,他78岁了。

作者 | 戴夫·伊扎科夫
译者 | 车厘子不开车
原载于NY Times、the Gurdian,本文有综合编辑。
源自童年的电影浸润
1942年11月17日,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一个虔诚的意大利裔天主教家庭。在他长大的皇后区里居住着大量意大利移民的后裔,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宗教文化和生活理念,这也让出生成长在美国的斯科塞斯依旧受到了浓厚的意大利文化的影响。

多年以后,这种“小意大利”式的生活背景为斯科塞斯带来了无数灵感,他的作品始终带有美籍意大利裔文化的烙印。其中《谁在敲我的门》(Who's That Knocking at My Door,1967)、《穷街陋巷》(Mean Streets,1973)和《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1980)等影片就完全以这片街区为根基创作的。
与自己电影中那些从小就跟着黑手党讨生活的小孩不同,童年的斯科塞斯因为患有先天性哮喘病而无法自由地进行户外运动,唯一的娱乐活动可能就是父亲会经常带着他去看电影。可能是电影真的给他略显乏味的童年带来了些许快乐,少年时代的马丁·斯科塞斯由此对电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从中学开始,斯科塞斯近乎狂热地泡在电影院里,收集有关电影的杂志和海报。电影成为了他生活中无法脱离的一部分。

高中毕业后,神学院考试落选的斯科塞斯鬼使神差般地迈进了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的大门,并开始接触到很多“新浪潮”电影。他被这些电影中流露出的新潮的思想和从没见过的技法所深深吸引,也从此下定决心要拍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电影。

也正是在纽约大学求学期间,斯科塞斯亲自指导了《你这么好的女孩在这里干什么》(What's a Nice Girl Like You Doing in a Place Like This?,1963)和《那不仅是你,穆瑞!》(It's Not Just You, Murray!,1966)两部短片。
姗姗来迟的扬名好莱坞
1967年,刚毕业不久的斯科塞斯踌躇满志地开始着手拍摄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谁在敲我的门》。这部投入了很大心血的处女作虽然没有给斯科塞斯带来任何关注,却成功地引起了“B级片教父”罗杰·克尔曼(Roger Corman)的注意。在与克尔曼的合作中,他很快就意识到,拍摄这种B级片是无法实现自己的追求的,旋即毅然离开了克尔曼的公司。



虽说出师不利,但是一心想要在电影界有所作为的斯科塞斯很快重整旗鼓,带着《谁在敲我的门》的主要人马开始拍摄构思已久的电影《穷街陋巷》。也正是这部电影让斯科塞斯结识了另一个好伙伴——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

几乎与斯科塞斯同岁的罗伯特·德尼罗也出身于意大利血统家庭。在与斯科塞斯相遇之前,德尼罗已经在多部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是当时电影界崭露头角的新星。相仿的年龄、生活背景和对电影一致的追求使斯科塞斯与德尼罗一见如故,从此德尼罗成为斯科塞斯最为器重的御用演员。
这部以“小意大利”区为背景的影片,生动地展现了意裔青年整日无所事事的现实生活和极度空虚、苦闷的精神状态。除了影片深刻的现实意义,《穷街陋巷》在电影语言的表现上也颇具力度,反传统的结构,狂乱的影调,真实出众的表演风格都在那个时代显出独一无二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穷街陋巷》中透露出的很多特质也奠定了斯科塞斯作品风格的基础。


虽然上映后票房不大理想,《穷街陋巷》却受到评论界一致的赞许,有的影评人将这部电影誉为“这个时代真正有原创力的作品,独立制片的号角”。
随着《穷街陋巷》的成功,好莱坞知名厂商们纷纷向斯科塞斯抛出了橄榄枝。1974年的拍摄的《爱莉斯不住在这里》(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1974)既保留了好莱坞“女性电影”的模式,又加入了自己针砭时弊的用意;1975年与剧作家保罗·斯库拉德(Paul Schrader)合作的《出租汽车司机》(Taxi Driver,1976)精准地把握住了现代人孤独无助的感觉,以极强的力度鞭挞了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病,一经公映就引起了观众广泛的共鸣,并为年轻的斯科塞斯带去了一座金棕榈奖杯。



“票房毒药”斯科塞斯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斯科塞斯逐渐在好莱坞有了一块立足之地,但是他的个人创作风格与好莱坞风格之间早已存在的矛盾也逐渐随着合作的加深而显露出来。最早的例子便是1977年,米高梅投拍的《纽约,纽约》(New York, New York,1977)。这部影片的故事本身就属于非常典型的传统好莱坞模式,但斯科塞斯却坚持要加入更深层次的人文思考。最终,由于电影中多处情节的设定与大众口味不符,导致票房惨败。这对于事业刚开始步入正轨的斯科塞斯而言,无疑是致命一击。在此后的三年中,他几乎丧失了任何拍摄一部故事片的机会。

直到1980年,在罗伯特·德尼罗的帮助下,斯科塞斯抱着“最后一片”的决心以黑白胶片拍摄了《愤怒的公牛》。这部根据前世界中量级拳王杰克·拉莫塔(Jake LaMotta)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以极具力度和诗意的画面、无懈可击的视听语言,充分向世人展示了脱离了好莱坞风格的斯科塞斯所能表达出的卓越的电影才华和独特的价值观、宗教观。而罗伯特·德尼罗在片中出神入化的表演,不但成为此后众多电影表演教材中的典范,更为他斩获了一座奥斯卡小金人。虽然此片在纽约影评界中好评如潮,但却依然没能摆脱票房低迷的厄运。


随着《愤怒的公牛》在影评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斯科塞斯与罗伯特·德尼罗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1983年,两人再度合作拍摄了《喜剧之王》(The King of Comedy,1983)。毫不意外地,这部以后现代主义手法反思大众媒体的影片,延续了斯科塞斯“票房毒药”的称号。几部影片在商业上的连续失利,使斯科塞斯的事业完全跌入了谷底。

这时,斯科塞斯充分意识到了好莱坞的残酷:如果不向商业倾斜就意味着失败。他当时的妻子回忆道:“马丁希望他也能像卢卡斯(George Walton Lucas Jr.)和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一样成功,但他害怕自己永远都只是评论界的宠儿,却没有观众喜欢他。”
昏招频出却依旧坚持
在此之后,斯科塞斯虽然拍片不断,也有如《基督最后的诱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1988)这样备受争议的作品,但是斯科塞斯一直没有在商业上获得更大的成功。


直到1990年,斯科塞斯回归黑帮题材,拍摄了电影《好家伙》(Goodfellas,1990)。影片以一个黑手党分子的成长经历,描绘了纽约意大利黑帮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兴衰历程。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教父》(The Godfather,1972)系列不同,《好家伙》更注重黑帮活动的现实意义。影片强烈的真实感,以及德尼罗、乔·佩西等人精湛的演技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家伙》除了摘取了多项大奖外,也成为了该年最为卖座的影片之一。而这似乎也成了斯科塞斯少有的辉煌。


1993年,一向关注现代社会的斯科塞斯力求转变,拍摄了以十九世纪纽约上层社会为背景的影片《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1993),却只给人留下了雍容华贵的服装布景以及高贵悦耳的古式英语的印象。


转型失败后,斯科塞斯似乎开始有意重复模仿自己以往作品的风格。1995年,几乎搬用了《好家伙》的班底拍摄了揭露拉斯维加斯内幕的影片《赌城风云》(Casino,1995)。除剧情上刻意的模仿以外,甚至将《好家伙》中著名的长时间跟拍镜头等经典场面都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而以纽约街头黑暗生活为主题的《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2002)则明显带有《出租汽车司机》的影子,却丢失了以往沉重的力度,就连剧情都显得条理不清。


尽管晚年屡出昏招,马丁·斯科塞斯还是被公认为是好莱坞现今最重要的导演之一,而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将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巧妙地融入好莱坞影片当中,在突出作品内涵的同时保留了可贵的观赏性。
去年,他在接受采访时称漫威电影更接近主题公园,而不像是“电影”,曾一度引起了一阵阵舆论风暴,但是这更多是在好莱坞片厂制度下,以斯科塞斯为代表的艺术家和商业经营者之间的观念碰撞。虽然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与传统的好莱坞电影划清界限,但正是他多年不懈的坚持,改变了很多人对好莱坞以及美国电影的偏见。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我们也期待这位身材瘦小、精神矍铄的老人能够顺利摆脱现有的困扰,重新创作出如同以往一样出色的电影作品。
*本文由cinewoo独家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