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离身与具身、新闻创新、社交媒体倦怠、情绪传播…看过这些,上考场更有底气哦!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Hello,各位小伙伴们好呀~ 马上要考试了,是不是时常有些焦虑呢?尤其是偶尔在某个C刊上看到一个有点陌生的知识点,突然又感觉自己还有好多不懂的知识,是不是更焦虑了呢?
都没关系!小田心为大家准备了扫盲小专题!今天带来的新闻创新、社交媒体倦怠、情绪传播、身体传播:离身与具身都是大家平时听过但又不太熟悉的知识点,大家快跟小田心一起看看吧~
新闻创新
一、新闻创新的概念
新闻创新是指多元新闻实践主体创造、采纳或扩散新闻工作新观念、新方式的行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新闻实践主体使自身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同时实现和维系新闻业的社会使命。新闻创新研究致力探索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新闻行动者如何随着外部条件的改变以及在彼此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出新的相对稳定的新闻观念和实践方式,使新闻工作能在新的条件下有效运行。
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把对新闻业变化和发展的零散观察统合在一起, 而且它可以开放地吸收各种路径下的研究成果,同时又聚焦于行动和结果。它立足当下,既强调对创新行动的观念化,又注重不断对创新行动的后果进行反思,在实践、对话和互动中展现并探讨新的新闻观念体系的生成。
二、我国新闻业的创新现象
(一)“创新的组织”,各类新闻行动者在当下新闻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第一种是传统的新闻机构及其所创办的数字机构。这些机构依然是最为重要的原创新闻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它们在面对技术和经济危机的冲击时的调适与变革值得持续关注,如人民日报。
第二种是新近创立的新闻初创公司。这些组织以网络为新闻的生产、发布和传播平台,虽然并不隶属于现有的传统新闻组织,但它们的内容以严肃新闻为主,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机构。比如澎湃新闻。
第三种是日渐兴起的平台媒体。它们通常以技术公司的面目出现,否认自己是媒体公司,但对新闻业的影响日趋深刻而广泛。比如新闻分发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前者如今日头条,后者如微博。
(二)“创新的过程”,创新在新闻业和新闻组织中的演化过程
创新过程中具有四个关键维度:驱动、来源、方向和轨迹。
驱动包括了影响创新发生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内部驱动包括组织内的知识或资源,外部驱动则包括管制的角色、影响组织的市场特征等。
来源是来源于内部因素的具有启发性的想法,如构思和知识或者是外部因素,如对外部观点的采纳或模仿。
方向是指过程创新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的,即创新是由管理层发起的还是一线员工发起的。
轨迹是指创新的空间,是在组织内部的封闭过程还是在一个网络里的开放过程。
(三)“创新的产品”,一些新兴的新闻产品、新闻类型和新闻实践
创新的产品可能是新的新闻产品,如新闻客户端等;可能是新的新闻类型,如数据新闻等;也可能是新兴的工作实践,如算法分发等。这些都是新传播技术给新闻业带来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直观地体现了创新是什么。
(四)“创新的意义”,讨论创新对于中国新闻业的价值,尤其是在元新闻话语的层面,不同的行动主体如何论述创新及其意义的
通过培育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为新闻业的转型找到可行的路径和方向,整个行业内的创新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与新闻业的未来密切有关,成功案例与失败案例都有其独到的价值。而在具体的创新案例中,创新主体及其他行动者是如何阐释创新过程并赋予其意义是值得讨论的。
社交媒体倦怠
一、社交媒体倦怠的概念
目前学界及业界并没有给出较为明确的定义,但大致可以认为社交媒体倦怠是指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端 App 的泛滥使用户可选择的社交媒体增多,但有限的时间精力、有限的大脑信息处理能力使用户面对庞杂的信息与复杂的社会关系失去新鲜感,产生焦虑、疲惫、厌倦等消极情绪,或逐渐不再参与社群交流互动,只进行“潜水”等消极操作行为,或做出屏蔽、卸载、“斋戒”等主动抵制社交媒体的行为。
二、社交媒体倦怠产生的原因
1. 自传式自我呈现与印象管理
自传式自我的塑造过程就是个体在现实社会交往过程中、在纵向时间流动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巩固自身形象的过程,社交媒体用户受他人评价及自我身份确认的影响,在是否发表动态、是否点赞评论的抉择中选择呈现自我的方式,形塑自传式自我。
不管是微信朋友圈还是微博,每个账号个体都在不可避免地“装饰”自己的生活,营造出一个相对完美却虚假的二次元世界。如果说“前台展演”频繁、自我披露积极属于一种获得性印象管理,那么规避“展演”、冷淡化隐匿则属于防御性印象管理。越来越多的用户察觉到浪费大把的时间关注不在意的人、浏览与自己无关的消息需要摒弃,他们开始回归现实生活,组织线下社交或读书等信息获取活动。
2.部落边界的收缩与隐私保护
在富媒体与自媒体相互嵌生的环境下,“重回部落化”时代来临,用户的信息获取和社会交往呈现以地缘、趣缘、业缘等为基础的圈层化特征,但部落的边界范围在不断收缩或重新调整。
当感知到个人隐私在社交媒体上被过分披露带来的风险越大,而将个人生活暴露在社交媒体中所获得的自尊、自信等收益越小时,越倾向于产生社交媒体倦怠。
3.感知过载与关系社交的过度
感知过载包括社交过载、信息过载、服务过载三个方面。关系性压力下,人际互动失调导致的压力会影响用户是否继续使用社交媒体,朋友圈过多的集赞、投票链接等利益相关的社交需求及其他利益无关内容,都使得用户产生厌烦情绪。
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基本诉求是社交。然而,这种社交仍然建立在小部落的基础上,如果社群容纳人员越来越多,进行的交流互动越来越杂,过度的无趣社交,都是对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
情绪传播
一、情绪传播的概念
情绪传播是个体或群体的情绪及与其伴随信息的表达、感染和分享的行为。具体来说,情绪传播的起点是传者在刺激之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以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反应为内容,对传受双方均产生相应生理唤起、主观体验和传播行为的传播活动。
二、互联网环境中情绪传播的发展特征
1.互联网的公开性大大提高了社会情绪的“能见度”
网络的开放性使任何网民都可以上网发布信息。公共事件一旦发生并经过新媒体的传播,在信息广为 扩散的同时,人们的社会情绪也会被瞬间激活。为了维系公信力和影响力,传统媒体在报道时效与样态上也必须与新媒体相适应。
2. 互联网的连接性拓展了情绪传播的覆盖面
社交媒体的盛行不仅为人际交往和关系维护提供了便利,也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传导与渗透。例如微博有开放性和嵌套性,可以促进情绪扩散的广度; 微信有利于信任和认同的建立,可以促进情绪扩散的强度。
3.互联网的匿名性助长了负面情绪的流动性
匿名的网络身份既有助于人们畅所欲言行使表达权和监督权,同时也会助长不良情绪的生成。例如一些人为了博取人们的同情不惜使用极度夸张的语言煽动社会情绪,还有一些网民为了圈粉成名,不惜捕风捉影捏造事实,散布消极情绪,造成人们的恐慌和对现实的不满。
4. 互联网环境增加了情绪传播的变异性
网络空间中情绪变异的情形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事件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真相的调查、信息的披露也是一个渐次呈现的过程。例如新闻反转引导人们情绪。二是事件本身在层层传播中被扭曲失实,引发不同的接收者产生不同的情绪。三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到其他意见影响的人们对事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进而认知和情绪也发生了改变。
身体传播:离身与具身
一、离身与具身
在传播研究中,身体与技术的关系问题经历了从离身到具身的发展过程。过去的离身传播在工具论层面将媒介技术视为身体的延伸,如今人类经验越来越依赖技术媒介与世界发生关系,具身传播不仅是技术对身体经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从人—技术媒介—世界关系的相关性揭示了媒介技术的生存论转向。
“具身”一词来自于英文词汇“embodiment”, 在凯瑟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一书中,译者将其翻译成“具形/体塑”“化身。“具身”可以理解为:在投入到某活动时,人的身、心、物以及环境无分别地、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以致力于该活动的操持。具身既是我们的身体向周围世界的“外化”,也是周围世界向我们身体的“内化”,但无论如何,它总是与我们的身体相关并最终体现在我们身上。
具身不是简单的技术或情感加诸于身体,当然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移情,而是人在某一活动中达到一种与周围环境相融的物我合一。技术具身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上述物我两忘境界的强化,技术具身的中止则发生于人在活动中意向沉浸的中止或打断。
二、具身体验: 融合新闻生产的创新推进
1.具身体验性突破之一: 多媒体集成新闻
2009 年纽约时报新闻作品“雪崩”获得普利策新闻奖,ESPN“大孤独之外”、新华社“地球绿飘带”、澎湃“一路向北”等大量作品随之出炉。以PC端为主渠道,将文字、摄影报道加入音频、视频,进入多媒体融合带。生产模态方面除了文字和摄影摄像外,添加了动画、音频等多样化的感知表达方式,特别增加了互动模块,同一主题下多媒体表达互相补充融为一体,多维立体地再现事实。
2.具身体验性突破之二: 数据可视化新闻
财新的“周永康的人与财”率先试水,新华社“一图读懂”等栏目表现出色。从图表新闻扩展到了数据领域,借助软件进行更多样、动态的呈现,并让用户交互参与,新闻生产团队增加了数据挖掘者、分析者和设计者,一方面推进了新闻的科学精准性; 另一方面又添加了艺术化的再现方式,甚至带有交互游戏性,带来了新闻事实之外的关系性、感知性的扩容。
3.具身体验性突破之三: 移动网络直播新闻
映客、YY等各类直播平台推进信息生产主体的多样化和内容形式的丰富性,新闻生产主体从媒体专业人士拓展到全民,图片、文字加上视频化的实时信息传递推动了新闻时效性,增加了新闻真实性,主播与网民间的实时互动与围观形成新的场景关系,新闻在实时推进中与用户心理交互碰撞形成新的进行性感知和情境感。
4.具身体验性突破之四: 移动 H5 新闻
随着中国移动网民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H5 成为交互移动的最佳选择,新型互动技术支持下,手机触屏与传感器数据应用下形成更可感的小屏体验, “好人耀仔”、“天渠”等作品均是成功尝试。
5.具身体验性突破之五: 短视频新闻
抖音等平台跟上短视频潮流,开始瓜分微信朋友圈流量。澎湃的“红墙 STYLE”不仅采用短视频模式,还集纳了音乐、Rap、舞蹈、无人机等形式直接冲击身体感知,将理念渗透于无形。短视频平台挖掘了互联网下沉造成的底层民众生产力,傻瓜化的剪辑工具和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加持推动大量普通大众进入新闻生产的领域。
6.具身体验性突破之六: 社交自媒体新闻
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自媒体新闻成为新闻生产与发布的重点领域,“共青团中央”、等迅速崛起,每篇发稿十万+成为效果指标。这一向度的新闻具有短、平、快的信息特征和多媒体的集成手段,即时收发与交互是其内生特性,加上即时计量技术支持,推动新闻生产与渠道分发隔离,社交分享成为关键特性,流量成为新闻质量的度量衡。
田心说
关于以上内容,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即可,如果遇到相关考点能用自己的话输出答题就可以啦~下周二,小田心还会继续为大家扫盲知识点的,请继续关注哦~
参考文献:
[1]白红义,新闻创新研究的视角与路径
[2]王辰瑶,新闻创新研究: 概念、路径、使命
[3]杨园园,社交媒体倦怠的成因及影响探析
[4]朱天,马超 ,互联网情绪传播研究的新路径探析
[5]赵云泽,刘珍,情绪传播:概念、原理及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思考
[6]芮必峰,孙爽,从离身到具身——媒介技术的生存论转向
[7]许燕,刘海贵,具身体验: 融合新闻的创新实践和理念更新
-
北冰洋的夏季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30 20: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