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读书之感官训练
蒙氏教育里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叫感官训练,现在流行为孩子做一块感官板就是感官训练的一部分,市面上的很多玩具也是基于感官训练的内核设计的,先看看3-6岁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官教育,这时候的感官教育称之为感官管理,方式有三种,配对、排序和分类,分别对应下面的三个玩具:配对游戏,一个萝卜一个坑;排序游戏,比大小,比高矮胖瘦;分类游戏,相似的放一堆。



市面上很多玩具都可以归为这三类,蒙氏教具就更不用说了,就是根据感官整理的理念设计的。要完成这样的游戏小娃们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呢?首先娃要见到过并认识到万物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大小,不同的形状,高矮胖瘦都是指什么,不同的材质等等,然后还要有肌肉控制去完成这样配对、排列和分类的动作。这就需要小娃在0-3岁去积累感官的认识,同时发展手眼协调,锻炼四肢的力量,精准的抓起小物件等等,如果没有积累好这些能力,3-6岁的时候的他还是无法完成这些玩具带来的任务。
当人类是新生儿时,连翻身都无法完成,只能靠反射动作去伸胳膊动腿,但这时他已经开始运用感觉器官去感受世界,听到不同的声音,看到不同的轮廓和色彩,皮肤感觉到温度、压力和材质的不同,舌头品尝到甘甜的乳汁。感觉器官感知到的一切信息都传向大脑,大脑对这些信息去处理然后给到肌肉指令,这时候我们做出了一些动作。感官是我们和世界产生了链接,启动了我们大脑和肌肉的工作。如果没有感官,我们就成为一摊肉而已了。“神经系统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脑、感官、肌肉。动作便是所有这些精妙技能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蒙太的原话,但这个通路也并不是单向的,动作的发展反向促进了大脑的发育,这就是运动为什么重要了!所以运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强健身体,“儿童大脑的发展是通过运动来实现的。”歪楼了,回到感官,“感觉是人与自然交流的通道。心灵会因为感觉的经验变得灵巧起来…”“教育一个接受过感官训练的孩子和教育一个没有接受过感觉锻炼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儿童能敏感地察出实物的细微差别,包括叶子的形态、花朵的颜色、昆虫的模样等,所以,儿童会对一种事物、一个想法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准备的头脑比好老师的作用更重要。我们为儿童提供的各具特性的小物品将有助于儿童发展大脑的条理性。…”可见感官的重要。
《有吸收力的心灵》不是一本实操很强的书,如何给娃(0-3岁)提供一个有利于感官发展的环境呢?翻看其他资料,我认为要做到两点:
提供“完备“的环境
什么是完备?这是蒙氏的专业名词,我费解了很久。摸索来看就是充分调动娃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甚至身上的皮肤去感受,去感受世间万物不一样的特质,同时替他描述出来,比如,摸到毛毯,就说是不是毛毛、扎扎的的?尝到柠檬,说是不是酸酸的?蒙氏不认为大量的工业玩具可以创造这样的环境,“儿童真正需求的,却不是这些玩具。…儿童应该去接触各种各样的真实事物。”我起先也做了一些感官瓶子和感官板,但后来发现自己太局限和教条了,放弃了最丰富的真实世界,而让孩子整天去摸板板,买椟还珠,他们如同工业玩具一样也只能提供三分钟热度。


而真实的世界才最能提供最丰富的感官体验,最吸引孩子。比如,整理衣服的时候让孩子摸摸毛袜子,做饭的时候给他不锈钢蛋轴和木铲玩,蒙氏说“他们唯一的想法是参与到周围环境发生的事情里去。他们做的事情几乎和成人相同。比如:他们的母亲洗衣服、做面包或烤蛋糕的时候,他们会参与其中。…”蒙太是小婴儿的知音。



不要过度
不要一次提供太多玩具或者是物品,孩子容易不知所措,每次只提供一个,全心全意地去感受这个物品的特点,形状、材质等等。另外,电视、手机和ipad,这些工具的体验局限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且太过强烈,对于孩子来说too much。虽然新的研究表明使用手机和ipad会提升孩子的精细运动,但还是要控制使用时间。在自然中去找感官素材是好主意,因为自然的感官体验总是更丰富和温和的。温度,质感,颜色都会带来全方位的感受。
娃哄睡后,我又是我了,不是其他任何角色。码字不易,欢迎和我分享你娃的感官认知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