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观后感
2020.11.1
作为一个不谙世事的俗人,仅仅从电影层面去欣赏这部影片,我最终的评价分数会是4星。四星的理由也很简单:我觉得这部影片几乎全方位不如同类型的《八佰》。这里细举几个例子。从历史记录的真实角度,《金刚川》的布景和色调比较现代化,影像缺乏时间的质感。从人物塑造层面,感觉《金刚川》的群像处理相当苍白。《八佰》里,逃兵三人组的情感转变细节不够翔实,但人物特点至少是鲜明的,但在《金刚川》中,修桥总指挥的性格塑造、四川老乡的情感线都有点仓促无力。从视觉方面,《金刚川》也有几幕的特效渲染显得比较塑料,比如飞机投弹,全景地图等。
但是考虑到影片短短用时两个多月就赶制出来,这些纰漏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抗美援朝”的题材也有更多可以挖掘的地方。所以,我怀着信心地期待着“续集”能做得更好。
作为一个热血的中华儿女。看着张译的精彩表演(张飞这个剧名起得也非常好),还有人肉桥的非凡奇迹。更别影片最后,志愿者战士魂归故里的感人短片。所以在点评app上,我还是会给出五星评分。向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前辈们致敬!
最后回答两个网上热议的问题。一是有人吐槽说本片的重复镜头较多,二是说本片涉嫌抄袭《敦刻尔克》。
先说我对于第二个问题的看法吧。乍一看,本片前三幕:士兵、对手、炮兵连的布置以及实时在字幕中打出的时间线确实容易给人一种模仿《敦刻尔克》故事走向的错觉。但是仔细思考,这其实完完全全就是两套不同的叙述方案。《敦刻尔克》是在英军大撤退的背景下,从海、陆、空三条线叙述的三个独立故事。当然随着剧情的发展,海陆空三条线也存在一些交织融合的地方。而《金刚川》,说的就是“修桥抢渡”这一场战役,但它尝试从三个视角来描述这个战役。本质上,它是只有一个故事的。
再说说镜头重复这个问题。我觉得在前三幕中,这个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大量的重复镜头,势必会给观众带来枯燥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疫情期间看过的一部影片《刺杀据点》。通过电视台主持、总统、总统保镖等一系列相关之人的视角,《刺杀据点》描述了一场恐怖组织针对总统的刺杀事件。虽然一个是悬疑犯罪片,另一个是历史战争片,但某种程度上,《金刚川》和《刺杀据点》的创作思路是相似的:用不同的视角,描述同一个故事。
我觉得这个创作思路是极佳的,因为它具有反映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更容易将观众带入剧情、产生共情、凸显影片主要矛盾等一系列优势。而镜头重复,可能是这种模式的固有弊端。因为即使是性格迥异的人,看待某一事件时总会有重合的地方。《刺杀据点》也有重复镜头,但是它没有带来枯燥感。静静思索,我觉得《刺杀据点》做得好的地方在于:每一个不同的视角中,该视角的主角总能给出一些新的细节和线索;每多看一个视角,我都能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得出谋杀总统嫌疑犯的新推理。
用一个比喻来描述,这一类的电影就像走迷宫,进入新的视角时,我们都会回到迷宫的起点。每一次的前行路径必然会有重复的地方,新的探索也可能会陷入死胡同。但随着视角的增多,我们会拨开重重黑雾,逐渐厘清迷宫的全貌。最后,结合多次探索,走出迷宫。
回到《金刚川》这部电影,前三幕的冗余重复是因为没有给观众新的线索和细节。观众可能从不同角度了解到更饱满的人物及场景细节,但是整体剧情没有推进。在第四幕:桥中,这种枯燥重复感就没有了,因为剧情有了新的进步。比如说,我们知道燃油弹轰炸后,英勇无畏的志愿军开始搭建“人桥”了。以我的浅薄积累,我觉得本片最大的进步空间也在于此,即如何在前三幕中层层递进、抽丝剥茧,不断揭开预设的悬念并发掘全新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