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楫千里:大运河的生生不息
“锦缆龙舟隋炀帝,
平台复道汉梁王。
游人闲起前朝念,
折柳孤吟断杀肠。”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对于隋炀帝的评价。他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龙舟巡游,是劳民以纵欲之举,是导致隋灭亡的原因。这样的老生常谈,相信我们都很熟悉。

“尽到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同为晚唐诗人的皮日休却有不同的看法。生在炀帝身后两百多年的他,无意于隋亡于何的争论。他赞美大运河给大唐带来的巨大便利,甚至把大运河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提并论。
大运河真的有这么“利在千秋”吗?
国博的新展“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可以给我们答案。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共同举办,共展出170件/套展品。

展览分为五个单元讲述的大运河的历史,漕运体系的运转、大运河的工程技术以及大运河对沿线地域文化的塑造。尤其生动呈现了大运河漕运繁荣的景象,也启发观众理解大运河之于华夏文明的伟大贡献。
历经千年大运河

大运河开凿于隋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大运河联通了隋朝的三大板块,关中、华北和江南。它不但打通两座都城,也将帝国的政治、人口、农业和经济重心连为一体。如此具有想象力和执行力的超级工程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可惜隋朝并没有享受大运河带来的多少便利,便因为”驭使民力过甚“而走向灭亡。

▼
阅读砖上的文字,可知当时含嘉仓规模庞大,单这一窖中便可存糙米一万多石。此外,砖石上还记录了存粮日期、各位经手官员的职位及姓名。
到了唐朝的政通人和,大运河才真正显出威力。在大运河上,粮食与物资被源源不断的运往帝都或者前线,帝国的官员、律令高效的通达于四方。大运河甚至成为文人雅士的旅游快线,也是外国使臣商旅朝拜天朝的碧波通途。大运河沿线商贸和物流的繁荣,出现越来越多繁华的都市城镇。就像诸多隋留给唐的遗产一样,大运河生生不息的支撑着盛唐气象。

元朝定都大都,大运河不再需要绕道洛阳。所以开凿济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实现了大运河的裁弯取直和全程水运,形成了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改道使江浙地区的粮食、物资能够更快捷的运往元大都,以保证京畿之地的日常供给。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大运河的运输变得更加忙碌也更加规范。不过随着清中期后海上运输量的增加,大运河逐渐的走向没落。
大运河的生命力——漕运
此次展览中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它对漕运有一个全面的展现,帮助观众了解这个大运河最繁荣且重要的一面。
漕运是朝廷将征收到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地方,是古代中国非常重要的措施。漕运主要以运送粮食为主,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等,这种粮食也称漕粮。

▼
两汉时期,漕运就已发展起来,通过漕运将黄河流域征收来的粮食运往关中。
从《潞河督运图》中看漕运

《潞河督运图》对于看展的观众来说,绝对是一件不容错过的展品。
全图共6.8米,为清乾隆时期的江萱所画。此图名为《潞河督运图》,经现代学者考证,所绘位置处于天津,而不是现在的北京通州。

这艘位于运河中间的大船为官船,行至此的目的为监督稽查过往船只。图中所绘为官者人物较小,身上的官府补子纹样识别不清。不过以图中所绘的官员仪仗规格以及船壁上画的仙鹤图样来看,这位前来督查的官员官位并不低。
船的二层有三人正在收帆,他们分工清楚熟练。还有一人正在敲锣提醒避让,敲锣声音引起了沿岸百姓的注意,纷纷注视着这条官船。可见大运河漕运的繁荣,与官方的管理密不可分。


这部分图中,绘制了几个纤夫正在拉一艘体型巨大的商船。大船船头画有一只看向前方的“眼睛”,在古代人们对于变化莫测的江河湖海充满敬畏,画眼睛想祈求神灵护佑。
图中几只小客船体型轻盈,逆流仅需收帆摇橹便可前行;还有一艘顺流而下的客船扬起风帆,快速驶向远方。而这艘大型商船逆流向上时,则需要纤夫拉着前进,左图右下角还有一人正快速赶来。船上的水手正在拉住小木船的绳索,打算下船帮助他们。

这部分图中,则主要绘制了运河沿岸的商铺和其他娱乐场所。图中人物的衣着服饰也不尽相同,许多带红顶子的,这也是为了应付上头来检查吗?还有戴草帽的、和什么都不带的,刻画了不同阶层的人群的生活方式。
图中的右下角可能是一处寺庙,根据彩色的琉璃瓦判断,这所寺庙的地位很高,可能供奉的保佑水路平安的神祇。庙门外正对着戏台,是有庙会、祭神活动时使用的。
这张图还有很多有趣的细节,我在此就不一一点破了,希望你们能去展厅内仔细找找这图中“凡八百二十有零, 百态千姿, 栩栩如生”的人物。
漕粮是如何运输的?
本次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中,系统的为大家梳理了漕粮运输的流程。

-01-
收粮

在征粮之初,官府都会发布相关的告示,这个“便民易知由单”便是一个例子。
-02-
运粮

清代漕船的定额10455只,但会因时期不同减少船只数量。漕船穿梭于各个码头,装运已经征收的粮食,统一装好后按照规定开航。

在漕船模型旁,设有一个互动屏,里面有大运河常见船只的3D模型,观众们可以通过点击详情了解各个船只的不同特点。
-03-
验粮
在清代,各地漕粮运抵通州后,官府委派雇佣的经纪人验收。为了防治勒索舞弊等情况发生,制定出密符制度。

扇子分为前后2面共100个密符,一个密符代表个经纪人。上面派来验粮的官员,手持此扇前来验查。而底下的人“认扇不认人“,一定程度上防止徇私舞弊的情况发生。
此扇使用的方法:每名军粮经纪在自己验收、转运的漕粮袋上,根据验粮情况,用上好的“福炭”把自己的符形画在明显位置。监察官员随时抽查袋内的漕粮质量,合格则罢,如有不合格的,则对照粮袋上的符形,知道符名,查出真实姓名,然后按照朝廷规定予以惩处。

在密符扇的旁边的互动屏上,有一个关于密符记忆的小游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试一下。
-04-
储粮
自古以来,中国的仓储制度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存取流程。

▼
含嘉仓初为隋代随着大运河修成而建成的,后在唐代成为最大的国家粮仓。
这个展览对于漕运部分梳理的很细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更多的去了解一下。
大运河连通南北,促使南北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促进市民文化的繁荣。运河沿岸的城市因运河的兴建而兴起,沿河的商业贸易更加便利,致使商品经济飞速发展。本次的展览以点带面,通过讲解运河上的漕运这一点,带出了大运河对于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科技的促进作用。
展览的评价
整体
推荐,全面且生动,适合对大运河感兴趣的观众。
亮点
- 故事线清晰,对大运河历史做简要梳理,着重展现漕运。
- 展厅布置新颖,将文物置于两岸的展台之上,让游客有身在大运河之感。
不足
- 文物质量不错但品种较为单一。
- 虽曲面展板美观大方,但不利于游客拍摄。
展览信息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0.11.01-待定
🎫:免费,需预约,日限额8000人
扫码预约
▼

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在世界文化遗产评定词中这样写到:
“中国大运河是一处超大规模的线性文化遗产,见证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水利技术,促进了古代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运河既是一条经济之河又是一条文化之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大运河千年来沟通着中国南北的物产与经济,也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兴盛。但大运河的伟大作用绝不至此,它某种意义上支撑着唐以后国家的运转,也塑造了我们今天的国家经济、文化和政治格局。

如果希望更多的了解大运河,我给大家推荐这部纪录片——《中国大运河》。
扫码观看
▼

部分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阡陌学社删除。

-
mango_lili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1 22:53:32
-
mew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05 10:55:5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1 15: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