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干货|普通人如何不花钱用3年打造出个人品牌?

最近报名了得到大学的课程,其中一节课是《编剧:怎样打造自我人设》。
为了保护课程版权,我不会透露课程具体内容,只是把自己学习之后的小感悟,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们。
通常看到个人品牌这个词,会联想到要对标公众人物,给自己打造人设,比如设计一些有辨识度的标签等等。如果只这么想,你就错了。 因为做事之前,你必须得搞清楚: ➤打造人设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有了标签确实是为了方便被人记忆。 等让别人记住了你的标签,在有需求的时候能想到你时,才能最终达成转化,也就是完成变现的闭环。 等有了第一桶金之后,你再想干嘛可选范围就广了。

因此,我得出的经验是: 建立个人品牌是为了获得人生自由。 为了追求自由再行动,是不是会更有热情一些些呢?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最终的转化结果,就把建立个人品牌作为你的计划之一。 如果你 ➤压根不想变现 ➤不在乎被别人记住 ➤对影响他人没有欲望 ➤就想当一个低调的人 那么,别和自己过不去,跳过打造人设这一关吧。
1.用作品当成品牌
2012年,我投资49元参加了一次剪纸专家刘力宏的线下课,开始有意识的为个人品牌搭建作刻意练习。 他的路径很简单也很适合我:
不去迎合他人。
看到需求后,每天雕琢作品,再不间断的以图片、文章或视频等形式发布到网络上,吸引对这些作品感兴趣的人。 我也同样。 当初在线下演讲分享的过程中,我尝试过很多话题: ➤时间管理 ➤精力管理 ➤目标管理 等等... 最终锁定了整理收纳。

我的目标群体主要是: ➤30-45的职场人 ➤全职妈妈 ➤想尝试轻创业的人 ➤以及那些不想再当剁手党,在生活遇到压力,开始向整理寻求解决之道的人 以怎么帮助目标群体解决问题为初心,我不断的书写文字、制作课程、线下授课,一年又一年的积累势能。

2.公众对品牌认知的3阶段
后来,我又花过1000元专门学习了IP打造类的课程,认识到了公众面对一个品牌的认知分3个阶段: 品牌认知三阶段 1发声:被人听说和记住
2传播:被人了解和信任
3变现:被人支持即转化 如果你现在是小白,打算走个人品牌搭建这条路,那么首先要有一技之长,确保钻研的足够有深度、有新意。 这样才值得别人学习,有参考借鉴的地方。 我就是从小白起步,一路刻意练习着,还从来没有在推广上花一分钱。 在分析了自己的性格和优势后,我非常清楚自己擅长创造出来能代表自己价值观和思考的作品。 当我把作品发出去之后,自然在人群中有人会愿意记住我,了解我和信任我。 变现是后期水到渠成的。
我从不想主动刺激潜在用户,也不想主动寻找客户,这些一直都不是我擅长的,还做起来非常累。

我只喜欢把作品摆在那里,然后吸引喜欢这些作品的人,喜不喜欢我并不重要,只要有人喜欢我的作品,作品让人们能受益就可以了。
过多的考虑有多少人喜欢我,会影响到创作态度。
袁春楠的个人品牌三阶段 1发声:通过线下演讲会、线上博客、公众号等渠道,告知大家我是整理师
2传播:无论是写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画一张画。写一篇文章可以算是你发了一次声,持续的发声就是在做传播。过去8年,我完成的演讲、培训、咨询、上门整理,加起来近1000次,写作200万字以上。在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我没有花过广告费,也积累了一定粉丝。甚至百度百科,也是免费审核通过的。
3变现:线上、线下课、企业内训、21天整理训练营、出版两本书、整理咨询、得到锦囊等
不妨梳理一下,你的个人品牌3阶段,都做了什么?
你会在个人品牌经营中,选择再做些什么?
道路千万条,还靠你寻找。
3.角色外形要独特
每一个IP最好都有自己独特的角色外形。
我也曾经想过,怎么能在人群中再有辨识度一些?
比如,爱美的小伙伴可以参考靳羽西的方式。

她当初作为羽西彩妆品牌的灵魂人物,聪明得给自己设计出了有标志性的黑色波波头、炽热红唇。
她出席任何场合都以红色服装为基底,配合绿黑等其他的辅助色。

而且靳羽西本身是做公关的,她懂得运用媒体展示和发声,她喜欢在人群中的感觉,这一切让她如鱼得水、能量十足。
所有综合因素,让她强化了品牌形象,并带领着羽西品牌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待时机成熟时,她卖出羽西品牌落袋为安,整个商业过程非常成功。
▷▷▷那么不爱美的小伙伴怎么办呢?
不如保持一份真诚就可以了。
我举自己的例子,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自己一点都不喜欢用外形取胜。不喜欢新衣服、不喜欢新首饰、更不喜欢化妆。
平时也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宁愿在后台默默创作。
我不喜欢为了一个视频或宣传刻意化妆,然后再卸妆,不是为了麻烦,因为不真实。现在偶尔要用到职业照,依然沿用2017年拍的版本,很多年没有拍新版了。

所以,继续加强个人品牌的标签形象,不是我现在或未来会做的事情。
现在的我喜欢回归自然,与其展示今天吃了什么、谁见了面、拍了什么样照片,我只想想展示自己的作品。
自己内在舒服了,外在一切都会顺。

4.角色故事可以有,但前提是要坦诚
每一个IP还要学习讲述自己独特的个人品牌故事,这是推荐人人都可以写一写的。
就算只是为了梳理自己的过往,都是一种让你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没准,你刚好有写作天赋,一写起来就停不下来,一口气成为了作家呢。
既然是故事,既可以编造,也可以实事求是。
我一直认为不妨把自己真实发生的经历讲出来,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难以有真的隐私。
除了有些过于露骨的坎坷没说,我的个人故事已经写在了2本书《脱胎换骨的人生整理术》中,在这里不再多言,欢迎感兴趣的人前往探索。
5.人人都当IP,“成为”的代价必然更高
在这个世界上,稀缺是价值。
没人当IP时,你先搞起来了,你就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你的行业中没有人搞IP建设,你先走出来了,你就能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如果社会太多人都搞IP建设,如果急于求成,要不你用钱砸推广,要不签约MCN机构。
为了争取时间成本,一定是要付出相应代价的。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IP的玩法不断变化,如果你能永远抢在前面,成为潮流的引领者,才能获得先机。
你最好从夹缝中寻找新蓝海,在资源匮乏中创造新可能,未来机会依然存在,但是必然不轻松。
如今,流量的获取和留存越来越艰难,IP之间的竞争很激烈。
根据正态分布原理,100个IP中,只有头部的3-5个人拿到80%回报,其他大部分IP分掉20%回报。
当更多人了解到玩法之后,自然会挤破头抢着当头部,只有留在市场中,持续保持在头部区域的人才能拿到长期的最大回报。

2014年时,我身边积累了一定粉丝和愿意付费的学员。之后几年里还遇到了知识付费红利和大平台对我伸出的橄榄枝。
过去8年在整理上的职业回报,相当于2004-2011年在当上班族时的10倍+。
可以说因为个人创业,我比上班族时期多活出了10倍的精彩。
所以,现在是半退休的状态,自由自在。
记得上班第一年时,我就琢磨:
怎么能以后不用再上班呢?
所以当我成为整理师获得第一份收入后,同一时间就开启了对理财的学习。
如果只依赖主动收入,在没业务、市场不好的年景,我很可能陷入被动。
只有打造出有被动收入的财务系统,才能让我无论在旺年还是衰年时,都能活得比较从容。
2012年我正式学习理财,在2013年就有了一点点被动收入,今年的被动收入已经轻松超过了主动收入。
希望未来我只用做有兴趣的事,唯一在努力工作的只有我的钱。

最近,纪元老师的新书《把24小时放入钱包》马上要出版了,昨天刚读完样书。
纪元老师是一名成功的知识跨界者,他在新书中结合了
►时间管理思维
►理财者思维
►创业者思维
他向读者展示了从上班族到轻创业,再到财务自由的有效通道。
值得苦于找不到方向且身陷忙乱中的朋友学习和参考。
纪元老师是怎么走通他的财务自由之路呢?
►►►他从2012年起,卡住了时间管理专家的标签,实现了个人品牌搭建和技能变现。
除了创作时间管理、好习惯养成等线上、线下课,还创作了《哪儿有没时间这回事》系列图书。

并且借助自身的软件开发优势,设计了一款时间管理类的App,如果用户觉得效果不错,也会购买他的付费高级会员。
也就是说,纪元老师同时具备出版物、培训和手机软件作为他的个人品牌资产,多条腿走路让他有别于其他同行业者。
验证了一句话:越不同,越安全。
总之,
这世上所有人的路,
都可以拿来参考借鉴,
并最终,帮助你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
仙度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0 10: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