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商榷2——《孟子•富贵不能淫》
公孙衍、张仪行的是“妾妇之道”吗?
人教社出版的《教材解读》,在解说“妾妇之道”时道:“像这样一味顺从、不知进言劝谏的做法,就是‘妾妇之道’。在这里,孟子是把公孙衍、张仪看作此类人,包含着辛辣的讽刺。”
公孙衍、张仪是怎么行“妾妇之道”的呢?
文中论述:“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哪里有半点“顺从”的痕迹?更遑论“一味顺从”?对于原文之曲解,何其甚也!
这是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材上的一篇重点课文,相信大多数人都读过,我们不妨来重温一下: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公孙衍、张仪身份上是“臣”,“一怒”居然令“诸侯”“惧”,显然不是“妾妇之道”的典范,而有“犯上”之嫌。
服膺的孔子的孟子,自然一眼就明白,景春口中的公孙衍、张仪,与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是大相违逆的,所以,孟子首先来“破”。
大概当时的“三纲”理论还未完全成形,又或者因为“礼崩乐坏”而隐晦了,所以孟子不得已做了一番演绎,由“父命子”到“母命女”,再到“妾妇顺夫”,很费了一番唇舌,而“臣”应当“顺君”的道理,也呼之欲出。
权势显赫到能“震主”的公孙衍、张仪,道德上却是有严重缺失的,只这一点,就算不上“大丈夫”!
孟子的文风以“犀利”著称,特点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这一点,一定是“要害”“根本”,这样才能做到“见血封喉”“一招毙命”,才称得上“犀利”。
当然,喊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的孟子,也未将自己对于“大丈夫”的认识停留在“妾妇之道”上,于是,后面便是孟子对“大丈夫”标准的“立”。
孟子言说整体的行文思路便是:公孙衍、张仪连“妾妇”(普通人)都不及,当然算不得“大丈夫”;而真正的“大丈夫”,又不仅停留于“妾妇之道”上,而是要能“得志”推行“道”,“不得志”坚守“道”。
所以说,孟子对“妾妇之道”的确不高看,但我们不能看到“妾”字,就想当然以为是“鄙视”,就含混地扣在“公孙衍、张仪”头上,画上“等号”。
人教社“权威解读”后,必然是天下教辅跟风,我们能看到许多试卷以此出题,学生非如人教社之错误理解去回答,则错矣。
曾有一友言“教材有当注而未注处”,余谓“未注”或为幸事。
余意“教材”权威过大,一旦落纸,便奉为“法规”,至有老师批改试卷,凡与课本上文字有丝毫出入者,坚决判错,美其名曰,为了学生升学考试负责——信然,不然?
学无止境,文无定法,古来共知,谁有如此能耐,落纸竟为“圭臬”?
然根子不在“教材”有注,亦不在“教材”有错,此又一大可探究者。至于孟子心中“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是否矛盾,一旦矛盾又将如何权衡,则又是一大公案,非此文及言也。
-
云医阁主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9 2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