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李小龙一样生活
无论在走路还是休息,说话还是沉默,吃饭还是喝水——都不要让自己懒惰,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此在”。
来自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中的这句话,最近几天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生活的艺术家》已经是两年前看的书了,因为这本书,李小龙成为了我精神上TOP1的灯塔、偶像——一个时时保持觉察、真正知行合一、实现自我潜能的人。
每当在生活境况中有所起伏、疑虑时,便会重新拿起来翻翻读读,在他的精神指引中,重新感受自我支持的力量。
/
为何追求时时“此在”
为什么想起孜孜不倦地追求“此在”?
因为就我个人来说,虽然有觉察的活在当下是自己所追求的,但在过往的日常中,总是很容易放过自己,偷懒松懈。
坐久了,不知不觉又会去翘二郎腿;
累了,会在喜欢的膨化食物上停不下来;
有时明明知道在down的情绪里,只需要稍微行动就会好,但会任由自己沉溺其中;
……
诸如此类的小懒惰,往往会让自己从一个规律的轨道上拉下来,出现更多的不接纳不喜欢自己,然后又花上更多精力去重新调频,无论是身体状态,还是心理情绪状态,只会消耗过多的精力在一个范围空间的波动上,而较难实现累积效应,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提升。

这里说的孜孜不倦,并不是说不允许自己放松、休息,不允许自己状态低落,而是指时时刻刻在自我觉知的状态,而非完全由自我本能习性、“自动驾驶模式”所控制。
怎么理解呢?
举个例子,桌上有一袋薯片,自动模式是杏仁核主导下,下意识就拆开,拿着吃了一片又一片;而觉知模式是信号从杏仁核走到前额叶来主导,给自己提问——有薯片,现在的我想吃吗?为什么想吃?吃了会怎么样?我接受那样的结果吗?那现在我要不要吃?吃多少?
可能经过这一连串的脑回路之后,我还是会拆开薯片都吃掉,但我也有可能会直接扔到垃圾桶。这就是给了自己行动的选择。
这也可以称为个人修行吧,更多的就是要日日、时时去做,尤其是自己状态还平和不错的时候。神经回路就如同肌肉训练一般,会渐渐形成和加强。
你如何对所遭遇的障碍作出反应是最关键的,而不是障碍本身。
只有这样,当遭遇低落的境况时,才能更快地调节。并在长长的人生岁月里,慢慢感受到自己的心境或者说内功,有了不一样的质感。

/
如何退出混乱
生活是一种不断演进,不断更新的过程。日常生活中,一点点、一天天的观察和自我剖析,这样的追求是没有终点和界限的。
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自己的确遭遇了艰难的境况,陷入焦虑和烦闷中,怎么办呢?
给自己加装一个动作开关,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学会退后一步离开。
尤其一开始时,真切地用肢体做出这个动作,真的会给自己带来心理状态上的变化,走出那种混乱。
比如,如果你坐在一张椅子上很混乱,就站起来,向后退一两步。想象看到你的混乱仍旧坐在椅子上。如果你是躺着的,那么就起身,往后退,想象看到你的混乱仍旧躺在那里。如果你是站着的,正和别人谈话或者在做着一些事情,只是退后,离开你站的地方,想象看到混乱仍旧站在那里,意识到你已经不在那个混乱的地方了。
从某种程度上,如果把我们自身看成一台机器,那这台机器中都有两个“我”存在——一个是在机器之上指挥机器,管理者;一个是机器中的一份子,执行者。
后退一步的动作,其实就是将自己从“执行者的我”主导状态下,转化为“管理者的我”主导。一旦“我”的视角发生转变,我们选择脱离混乱,停下杏仁核恐惧的警报器,处于相对平和的状态,更高的智慧才有发挥的空间,看到缝隙中的光,给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对自己的控制就像转动保险柜上的一系列组合数字一样,转动保险柜上的按钮很少能一下子将门打开。每一次前进和退却都是通往最后目标的必要步骤。
记得蔡康永也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生活更像是跳舞,前进两步,后退一步,再前进两步,后退一步,这样才形成鲜活的节奏和舞动的美感。
日常孜孜不倦保持觉察,不急不缓,步履不停;混乱中退后一步,回到平和,再做觉察,如此螺旋往复,慢慢就能与自己的节奏和环境保持和谐,心境宁静,胸有成竹。
就像李小龙一样,自信,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