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天机峰:第四部 五千年精彩大戏
文/苏醒

转发自大戏五千年 第四部 五千年精彩大戏 1、2亿年的文化精华全部在最后5000年“表演”出来 董德虽然身为历史学博士,可是在经过天机峰的一番游历之后,感觉对人类历史是大开眼界,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从新认识了人类历史的目地和意义,从新认识了历史的规律和背后的主宰力量,对很多重要历史事件也有全新的认识…… 董德问道:“人类的历史如此曲折变幻,是否始终贯穿着一条线索?” 刘伯温回答道:“问得好!这也是过去的天机之一。你也已经知道了,其实人类的历史是很高很高层次的高级生命设计和安排出来的,目地是为了最后在人类社会实施“净化生命、拯救宇宙”的伟大计划。为此,宇宙中众多的神佛都参与了此事,做了极其细致、极其复杂的安排和控制,每一步都紧紧围绕着最终的目地而展开。” 董德又问:“人类的历史年代有2亿年这么久远,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历史阶段如何划分呢?” 刘伯温说:宇宙高级生命对人类历史的这2亿年是这样安排的: 前1亿年:为后1亿年全面做实验 后1亿年的绝大部份时间,又是为最后1万年做实验 最后1万年的前5000年,又是为最后的5000年做铺垫 最后5000年,将过去2亿年的文化精华总结并最后表演出来 最后5000年里的最后50年,临近最后时刻 最后的宇宙拯救计划将在这50年的后期正式展开…… 原定的结束时间是1999年…… 如有需要再延续至2012年甚至更长…… 董德博士越听越紧张——最后的时刻越来越近了……他说:“那这最后的5000年的历史一定很紧张、很精彩吧?” 刘伯温说:“是啊,这5000年的历史简直可以说是精彩的大戏,其精彩、紧张、曲折、跌荡和悲壮,那是人类任何一个剧作家都无法创作出来的。而且,你自己不也在其中扮演了很多角色吗?” 董德博士听到这句话,一下子又回到了四千多年前的大洪水时代,那时候,他扮演大禹治水的角色,他现在的妻子古慧那时也是他的妻子——涂山氏…… 2、尧舜禹——上古民主社会的余绪 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可是洪水却依然泛滥。 暴雨虽然不象前些年那样经常下了,洪水虽然在逐渐消退,水位在不断下降,可是,广大的湖泊、平原、盆地、低洼地带,仍然积聚着大量的洪水,天只要稍一降雨,地上马上洪涝成灾,将百姓在平地上种植粮食冲的一干二净,每年都有大量百姓被淹死、饿死。 特别是蜀州盆地(即后来的四川盆地),因洪水排不出去而成为一个大湖泊,而那里曾经是非常富饶的土地。 禹为了治水,被晒得全身黧黑,为了急于治水,头发都愁白了。 有一天,禹正在洛水勘探治水工程,忽然看见河面上有一只龟向他游来,这只龟很大,禹和随从人员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龟。这只龟好象并不怕人,一直向禹他们游来,越游越近,禹看到龟背上好象刻有图案,这些图案看起来还很整齐,禹似有所悟,他想:“这会不会是一只神龟呢?上天是不是要启发给我什么东西呢?” 禹把龟背上的图案记下来,随从人员也在仔细观看和记录,龟很有灵性,直到禹他们将图案完完整整记录下来,才慢悠悠的游向远方。 后来,禹经过研究发现,龟背上的图案竟然与伏羲发现的“河图”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禹将这个图案命名为“洛书”。 禹将洛书与河图联系起来研究,终于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排水方案,最终成功的完成了治水任务,达成了父亲鲧的遗愿。 禹“平治水土”有功,被人们尊称为“大禹”。 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个贤惠而伟大的妻子兼母亲,在他治水的过程中,她独自一人将儿子“启”扶养成人,并将他教育培养成一名非常优秀的贤智之士。 公元前2357年,甲辰年,即黄帝纪元第三百四十年,唐尧因为有贤德而被推举为“帝”,虽称为帝,其实并没有专制的权力,重大事情需要通过贵族议会讨论决定。 在领导人的继承问题上,更是需要通过民主选举——当然,在任领导人有对下一任领导人的“提名权”。 公元前2286年,乙卯年,唐尧提名由舜接任他的职位,由于舜的至孝早已闻名天下,而且他还经过尧的长期试用和考核,所以尧对舜的提名获得了贵族会议通过。 公元前2225年,丙辰年,舜提名由禹接替他的职位,由于大禹治水的功绩,所以也轻易在选举中获得通过。次年,即公元前2224年,禹正式接任,那时舜还在世。其实,舜当时接任领导人的时候,尧也同样还在世,舜在位28年后,尧才逝世。所以,当时的领导人并不是终身制。 公元前2208年,癸酉年,舜逝世。 公元前2198年,癸未年,禹东巡至会稽,逝世。 大禹曾提名由伯益接替他的职位,但一直未获得贵族议会通过,大禹突然在出巡中逝世,于是,贵族召开紧急会议,讨论领导人问题,因为“启”很贤能,贵族们本着“举贤不避亲”的原则,选举“启”接任领导人职位。 后来,启逝世后,打破了选举制度,直接将领导人的职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太康,因此,严格的说,夏朝是由启建立的,而不是由禹建立的。 其实,在过去2亿年的人类历史中,有很多次人类文明的后期,都是民主制,领导人都是任期制,而不是终身制。所以,不是古代比现代落后,而是因为人类文明毁灭过多次了,古代文明有的比现代文明要发达得多,而且,古代也曾有过成熟的民主制。 从1万年前到5000年前的上次人类文明,后期也是民主制,上天这样安排的目地,是为了给这次人类文明后期的民主制做试验…… 3、商汤开创的“兵征天下”的“革命”模式一直保持到清末革命 董德博士在“历史影院”中一幕接一幕的看“历史大戏”,越看明白的越多,原来人类的历史根本不象自己在教科书上学到的那样。 有不明白的问题,他还可以请教刘伯温。 现在放映到夏朝末年的“大戏”了。 夏朝自公元前2197年(甲申年)由夏启建立,至公元前1818年(癸卯年),夏癸登位,朝政日渐腐败,民不聊生,民怨载道。 有人将夏朝腐败和灭亡的责任归咎于美女妹喜,当然这种观点无需多言。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律,个人的善恶表现自有公正的评价,不能说历史是由哪个人决定的,人类只能顺着历史的规律走。 董德博士看到,历史影片中出现了商汤的镜头——董德博士看到了,原来商汤也是神界中一个世界的王,是很早的时候由众神派下来的。 很早的时候,当宇宙众神开始安排宇宙最终的拯救计划时,众神定下了以下这样的安排: 1)上界所有要下到世间协助救世主参与最终拯救计划的王和神们,分批下世,每一批下世的王和神们建立一个朝代。 2)每个朝代都由救世主带领下世的神们,以“人”的形式建立每一朝独特的文化,当然,整个历史又有统一贯穿的人类文化。 3)为了在某种程度上“迷”住人类,让人类既认识到世界上有公理和正义,又感觉到有时公理和正义没有力量,要依靠武力和暴力,所以,众神定下来:旧一朝的灭亡和新一朝的产生,要用武力来实现,这叫作“兵征天下”,又称为“革命”。 “汤”被选定作为开创“兵征天下”这一“革命”先例的第一人,他领导了商部落,消灭夏朝、建立商朝。 后世孔子赞扬说:汤武革命,顺天应人。 这就是商汤的历史使命与历史功绩。 众神早已定下来了,董德博士也看到了——由商汤开始的“革命”模式,一直要延续到清朝末年的“革命”,建立民国,然后由民众选举国家领导人,类似于尧舜禹时代那样。 董德博士一直慨叹,人类历史为什么总是走不出“暴力——和平——暴力”的恶性循环,当他看到众神的这种安排时,他什么都明白了。原来,确实不需要存在杞人之忧。 众神预定的未来的历史发展是不再依靠暴力的,所以清朝末年的“革命”是半武力半和平的,最后以清帝的和平退位而结束,皆大欢喜,也没有产生汉族与满族之间的民族仇恨。 虽然众神为了在某种程度“迷”住人类而定下来新一朝要用武力推翻上一朝、夺取天下,但毕竟暴力“革命”过程中会有非常严重的杀生和罪恶,这些血腥罪恶必然要招致报应。所以,老子《道德经》中说:大兵之后,必有荒年。 这不,董德博士马上看到了,商朝立国不久,即遇到七年的严重旱灾! 董德博士是研究历史的,他记得,据古籍记载,商朝建立不久,国内便发生一场罕见旱灾,旱情持续长达七年之久。《管子·轻重篇》说:“汤七年旱,民有无粮卖子者。”甲骨文及《竹书纪年》等也均有这场大旱灾的记载。 连续七年的大旱,对立足未稳的商王朝来说,无疑是一场最严峻的考验。当时的商王朝境内,烈日暴虐,河干井涸,草木枯萎,禾苗不生。百姓四处逃荒,饿殍遍野。旱情发生之初,商朝还组织人力物力抗旱,如打井开沟、引水灌水等。但随着旱情的日益加重,这些原始的抗旱之策已无济于事。 商代信占卜,当时的卜辞中便有“不雨,是天遣”之意。商朝统治者笃信神灵,史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故自旱灾发生后,商王汤即命在郊外设祭坛,每日安排人行“郊祭”,祈求上天降雨。 这种“郊祭”的原始仪式是:燃烧木柴,用牛羊猪狗等生畜作上供的牺牲。祭祀时史官手捧盛满牛羊等肉的三足之鼎,虔诚地向上天地山川祷告:“是否因王政事无节制法度?是否因让百姓遭受了疾苦?是否因官吏受贿贪污?是否因小人谗言流行?是否因女人干扰政事?是否因王宫修得太奢侈?为何还不降雨普度百姓呢?”这六个“是否”,其实是史官受汤之命,陈述六条责备自己的事以求天帝鬼神赐予甘雨。但尽管史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苦苦郊祭哀求,苍天毫无赐雨的迹象。 大旱持续至第七个年头时,汤再也坐不住了,他命史官在一个叫桑林的地方设立祭坛,亲率伊尹(商初重臣)等大臣举行祭祀求雨,但老天爷还是不给汤面子。汤即命史官占卜,占卜的结果是:这种烧柴祭天需用“人牲”。所谓“人牲”即人祭,就是将活人放在柴上焚烧,以此感动天地鬼神。 汤听后沉思片刻道:“我祭祀占卜求雨,本为救民,怎可用他人去焚烧呢?用我自己来代替吧!”说罢便命架起柴堆,让左右将自己的头发、指甲剪掉,淋浴洁身,向上苍祷告说:“我一人之罪,不可累及万民;若万民有罪,也由我一人承担。不要因我一人的无德,祸殃百姓万民。”祷告完毕,汤便毅然坐到柴堆上,命左右点火。正在此时,突然乌云翻腾,狂风大作,一场大雨骤然降临。 董德博士慨叹:现代人不相信宇宙是有生命的,更不相信有“天人感应”,所以都将“商汤桑林求雨”说成是巧合或古人的杜撰,真是可悲!其实这才是真正的“迷信”哪,“迷信”于肉眼所见的一点知识,而去排斥宇宙的伟大真相。 4、“封神演义”——为最后拯救宇宙做一次预演 董德博士看到了妙德王(自己)从“扮演”大禹之后,又陆续“扮演”了不少角色,从文臣到武士,从大夫到庶人,都“扮演”过,不过扮演最多的还是“史官”的角色。所以,他在天机峰看“历史影片”的时候,就更有一番感慨。 现在,历史的年轮已经从商初走到“盘庚迁都”,再慢慢的走向末年,商王帝乙、受辛(被后世称为纣王),相继继位…… 这时,董德博士又看到了一个从未被人类所知的历史真相和玄机——在久远以前,神界,众神为了在宇宙最后阶段能顺利完成净化生命、选择还有足够良心的生命、更新宇宙的“宇宙拯救计划”,于是精心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准备和安排。 为了保证这个无比庞大的“宇宙拯救计划”能顺利完成,众神安排了多次“试验”和“预演”,在2亿至1亿年前,用了上一次地球的整个1亿年的时间做了一次“大试验”,但众神仍觉不够,于是商定,在离“最后时刻”还有3000年的时候,也就是在商朝末年,再安排一次“预演”,这次预演行动被称为“封神演义”。 众神推选德高望重的元始天尊(老子)来主导此次封神“演义”。 元始天尊为了完成此项重大历史安排,很早就开始着手选择和培养徒弟,准备派他们下山履行使命…… 5、姜子牙领命“封神”,申公豹妒嫉捣乱 诗曰: 当年磨剑在昆仑,天钩直钓渭水滨。成就帝师千古业,覆殷兴周更封神。 这首诗所赞颂的,是商朝末年的一位奇人高士,名叫姜子牙(被人称为姜太公)。他是元始天尊最得意的弟子之一,生于商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八月初三日,他很早就在昆仑山师从元始天尊修道学术。 姜子牙是东海边之人(山东日照),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姜子牙就是其远代后裔,他本姓姜,名尚,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又叫作吕尚。 这天,元始天尊对子牙说:“你已经学成了,可以下山了。” 子牙说:“大道高妙,我还没学到皮毛呢。我还要留在山上跟师父继续修道,直至得道、归真,成为逍遥于十方八极的真人。” 天尊说:“修道不一定在山上,世上更好修道。你此番下山,要为师父完成一项重大使命。你在达成这项使命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魔难,你如果能守住本性,道心不移,自能不断升华自己,增长道德功力,最后功德圆满,修成正果。” 子牙说:“师父有命,弟子自当尽心尽力,万死不辞,到底是什么使命?请师父详细交待。” 天尊说:“历史发展,一直贯穿着一个终极目地,也一直有其定数。如今,商朝气数将尽,上次,商王受辛到女娲神庙,看到女娲神像,竟心动淫念污辱女娲神,女娲神顺应天数,已指派狐狸精到商王受辛身边迷惑他,商朝的末运已到了。不过,众神的目地并不是为了灭亡一个旧朝代、建立一个新朝代,而是要在朝代更替的过程中,完成一件神所要的大事。很早以前,众神就定下了要在商朝灭亡和新一朝建立的过程中,让天上的重要星宿全部下凡,经受一次严厉的洗礼和考验,合格的星宿则再封为神,不合格的星宿则要被淘汰掉。当然,这次封神过程,其实是为宇宙最后阶段的‘最后大封神’做最后一次预演。” 子牙领命,心知事关重大,于是暗下决心一定不负神望,不辱师命。 元始天尊派姜子牙下山封神的事,很快就公诸于天界仙界神界了。 跟姜子牙一起学道的申公豹知道这个消息后,心中愤愤不平,他一向认为他比姜子牙修的好,修的高,道术比姜子牙强,他心里想:“元始天尊怎么不派我去封神呢?” 此时,上界的撒旦看到了申公豹的妒嫉心理,他哈哈大笑:“我正要找这样的人呢!” 撒旦于是指使一个神对申公豹煽风点火,并诱使他下山与姜子牙唱对台戏,为了让申公豹死心塌地,那个神对申公豹说:“天意,天意是什么?还不是凭本事,谁能胜出谁就是天意?如果你能胜过姜子牙,你就将成就大道,你就代表了天意。” 于是申公豹的本性完全被掩没,内心完全被妒嫉和冲动所充满,理智完全消失了,他就在这股妒嫉与冲动之下自欺欺人,为了与姜子牙对抗而耗尽其一生,到最后才知道自己与天意背道而驰,一生无成,只剩下罪业满身…… 可悲的是,3000年之后,当历史“重演”真正的“封神演义”时,而且是真正的宇宙大更新中的“封神”之时,却有许许多多的“申公豹”,根本不记得3000年前申公豹的历史教训,为了权力和名利,昧着良心,蒙蔽双眼,助“纣”为虐,给自己选择的不是光明与永生,而是往无间地狱里走…… 6、“拼爹不如拼妈”,五个伟大女性孕育了八百年大周天下 董德博士想:“遇到封神这样的大事,我担当什么角色呢?”他刚这样一想,身体马上溶入到“历史影片”之中,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 这一次,他担当了一个重要但又不显耀的角色——周武王。 灵慧世界之王,再次“扮演”他的妻子,取名叫“邑姜”,她将生为姜子牙之女,深有道德智慧,辅助他成就大业。 周人的祖先,起源于姜嫄。 姜嫄是尧帝时候的人,是当时邰侯的女儿,有一次,她在走路时看见一个巨人的脚印,她很好奇,于是将自己的脚踩了进去,回家后却发现自己怀孕了,慢慢的肚子越来越大,她感到奇怪、害羞、厌恶,她一再求神问卜,祈祷天地,请求不要真的生下孩子,但最终还是生出了一个孩子。她认为这是不祥的,于是将孩子丢弃在狭窄的巷子里,但过往的牛羊却避开孩子而不践踏他。姜嫄又将孩子丢弃到森林里,但那些伐木的人都用衣服覆盖孩子。姜嫄又将孩子放在寒冰之上,看他还怎么活下去,结果发现大群大群的鸟飞来用羽翼盖住孩子温暖他。姜嫄认为这是神异的事,于是将孩子抱回家,并因此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弃”。 姜嫄的性格,清静专一,喜欢种庄稼,等到弃长大后,就教他种植桑麻。弃的性格明而仁,能很好的接受母亲的教育,将庄稼种得很好,出了名。尧帝任命弃为稷官(农业部长),将邰地升级为“国”,并封弃于邰,号为“后稷”。尧帝逝世后,舜帝同样重用弃,他的后代世世都居住在稷这个地方,直到周文王、武王兴起成为天子。 颂曰:弃母姜嫄,清静专一,履迹而孕,惧弃于野,鸟兽覆翼,乃复收恤,卒为帝佐,母道既毕。 至商朝末年,后稷一族接连出现了三位伟大的母亲,史称“三母”。 大姜,有台氏之女,周文王的爷爷“大王”娶她作妻子,她贞洁、温顺、恭谨,从来没有过失。她生下大伯、仲雍、王季三个儿子,她用心教育,“广于德教”,所以三个儿子都非常优秀。大儿子大伯(又称泰伯)看到三弟王季比较贤明,更适合于继承父亲的大位,为了不让父亲在传位问题上为难(古代有传位于长子的传统),于是他主动逃走。二儿子仲雍看到哥哥逃走了,也跟着逃走。大姜教出的儿子,真是既有贤德又谦逊啊。 大任,是挚任氏的中女,王季娶作妻子。大任的性格,“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她怀孕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而且能进行胎教,对尚在肚子里的孩子进行教育。她生出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谓知肖化矣。 大姒,禹后有莘姒氏之女,她仁慈而明道,周文王非常欣赏她,亲自到渭河去迎娶她。婚后,大姒效仿大姜、大任,日夜勤劳,尽妇道,大姒的封号是“文母”,周文王治外,文母治内。 大姒生下十个儿子,其中包括: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周公旦等。大姒教诲十个儿子,从小到大,都没有说邪僻的事。等到儿子长大后,由周文王继续教育,终于成就了周武王、周公的大德盛业。 这三位伟大的母亲,是历史上最长命的王朝——周朝的真正孕育者。 颂曰:周室三母,大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大姒最贤,号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 周朝还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史书不多记载,但董德博士却知之甚详。 她就是姜太公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邑姜。 周武王英年早逝,当时武王和邑姜的儿子——成王,还是小孩,周朝初建,百废待兴,再加上管叔、蔡叔的叛乱,朝中又有大臣对摄政的周公存在猜疑,真是内忧外患,初生的周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周朝后来不但顺利渡过危机,而且造就了辉煌的“成康之治”,除了周公、太公的努力辅政之外,作为成王母亲的邑姜,自然功不可抹。其艰辛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董德博士感慨万千:唉,人世间的艰辛,真是一言难尽,这一世,周武王又“欠”了妻子一笔“债”,难怪妻子古慧总是报怨他说:“你总是撇下我一个人不管……” 7、天象有变,伏羲转生周文王,改周易 董德博士一直有一个疑问:周文王怎么能修改周易呢?怎么能提出不同于“先天八卦”的“后天八卦”来呢? 刘伯温启发道:“为什么伏羲与周文王就不可以是同一个人呢?” 博士恍然大悟。 周文王,原名姬昌,周文王是逝世后的“谥号”,原为商朝的诸侯,被商王封为“西伯”。周文王的主要功绩,修订了《周易》,并强大了周国,为儿子周武王消灭商朝、建立周朝奠定了基础。 周文王一生中最郁闷的事:83岁坐牢,被商纣王囚禁整整7年,于90岁出狱。出狱后7年,即于97岁时逝世。人生之魔难,想来再大也莫过于此了。 而且,最痛不欲生的事情是:大儿子伯邑考去探望周文王,因拒绝苏妲己的“性骚扰”和“色诱”,而被残害,还被做成肉包子强迫周文王吃下。 最值得周文王欣慰的事:是在他的著作《周易》的指导下,他的儿子们打败商纣王,建立了800年的大周王朝,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寿命之最,至今还没有人破纪录。而且,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鬼谷子、孙子等诸子百家都诞生在他儿子们建立的大周王朝。 在囚禁中,周文王更加细心的观察天象。 周人的祖先“弃”(后稷)是“农业部长”,而传统农业最是“靠天吃饭”,顺天时节气而种植,所以,周人祖先对天象、历法和周易向来深有研究,而且代代相传。 周文王本来与伏羲同源,生而神明,对周易就更是领悟至深了。 有一天,周文王突然发现天象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北极星、北斗星、紫微垣及周边星区出现了全新的星象图形! 周文王一时未能领悟天象变化的含义,于是他盘腿静坐,放空所有思想,以纯净的灵性去领悟上天的真意。 在似空非空的状态中,他明白到:原来,这种天象变化,是一个大变化,而不止是商纣无道、商朝将亡、新朝代兴这么一个小变化,看来伏羲所写的八封和周易,有些地方可能需要修改…… 8、周文王看見优昙婆罗花,此花3000年一现 先辈们曾告诉过周文王:有一种圣花,极祥瑞的花,叫优昙婆罗花,3000年才开一次,这种花不是寻常土地上长出的花,也不是在树上开的花,而是在金属、瓦砾、窗台、梁柱、器皿等处直接长出的花,细而美,纯洁无比…… 代代相传有这种奇花,可是谁也没看见过。 周文王看到天象有大变之后,苦思着这种天象变化对人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久久而未得确定的结果。 这天,周文王站在囚室的小窗前,对外凝望,忽然发现窗台上好象多了一点什么东西,定睛细看,却是一撮小花,奇妙无比,纯洁无比,却绝不是世间寻常草木之花!“优昙婆罗花,这一定是优昙婆罗花!” 周文王心里踏实了:3000年一大变的转折点,已经来临,正是此时! “周易必须如此如此修改,八卦顺序与结构必须如此如此调整,修改调整后,适用3000年。” 周文王心中了了,通达无比了:“3000年之后,那时又必定会出现新的天象变化,优昙婆罗花会再度开放,到时,人类自然会出现新的道法……” 于是,周文王开始着手修订周易,那是在公元前1145-前1138年期间。 董德博士寻思:那自周文王修改周易,至今正好3000年过去了。听说有人看见了优昙婆罗花开放,如我得以一见就好了…… 9、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最终钓得王侯 姜太公虽已领命封神,可还得经历很多魔难,包括谋生艰难、妻子嫌弃离异、仕途梗阻等等。 后来,他放下心来,清静自守,待时而动。在没有遇到文王之前,他隐居在陕西渭水边的一个地方,他常到磻溪边垂钓。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挂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到水里,诱骗鱼儿上钩。 姜太公钓鱼的时候,用直钩,而且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而是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然后口里念念有词:“愿者上钩,愿者上钩……” 一天,有一樵夫武吉担柴路过,见他竟用直钩钓鱼,还离着水面三尺高,鱼钩上也没挂香饵,便问他贵姓。姜尚答道:“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武吉叹了口气说:“真是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象你这样愚拙的人,还自号飞熊,实不相称!”姜尚微微一笑:"老夫钓鱼是假,待机进取是真。然而要钓王与侯,宁在直中取,不可曲中求!"武吉道:“你哪像王侯,倒像活猴。” 姜尚说:“你取笑我我也不怪你,因为你现在等于是什么也不知道。我看你将有性命之忧,记住了:我还在这里等你。” 武吉听了,不以为然,哈哈大笑说:“我看你才是要注意保住老命。”说罢,就担起柴进城去了。 武吉进城后,柴担的一头滑出,失手打死了守门的军士,招来杀身大祸,巧逢西伯姬昌(周文王)路过,得知武吉是个孝子,家中有老母无人奉养,便赠与黄金十两,命他回去安顿好老母再来领罪。 武吉的老母感到绝望,又听武吉讲起他遇到姜尚的事,于是便带武吉来向姜尚求教解救之法。 姜尚教他回家装死,将自己装进棺材里,然后放到一个坑里,上面再放些土,按时辰躺下,过了某个时辰才能起来。 西伯姬昌(周文王)见过了日期,武吉还不来领罪,于是运用周易,测算武吉的去向,卦象显示:武吉全无生气,身体已在“木”中,上下都是“土”……周文王说:此人已死,不再追究。 可见,周易之上还有更高的“道”。 从此武吉只在乡中干活,不再进城去了。 光阴似箭,不觉又是一个春天。 一日,周文王梦见飞熊向他怀中扑来,经圆梦,认为有大贤人将至,而且,周氏家族自周文王的“太公”这一辈起,就代代相传说将来一定会有一个大贤者辅助周国兴盛。 于是周文王带领文武大臣来到渭河边踏青打猎,一路寻访贤者。 忽听有人唱道:“凤非乏兮麟非无,但嗟治世有污。龙兴云出虎生风,世人慢惜寻贤路……”姬昌命人将歌者找来,见是武吉,大喝道:“你怎敢欺我,不来领罪,反在此唱歌?”武吉便将姜尚教他保命的事照实说了,并说这歌也是姜尚所作,姬昌认为姜尚必是贤者,便当即赦免了武吉的死罪,命他带路来河边寻访姜尚。姜尚为试姬昌的诚心,未理睬而避入芦苇丛中。 周文王又派一名士兵去找姜尚。姜尚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周文王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姜尚来。可是姜尚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文王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又封武吉为武德将军,再次带路,亲率百官一同再访姜尚。这次,姜尚才相见,二人相谈极为投机,周文王明白了,原来姜尚就是自己的“太公”那一辈起就在寻找的大贤人,于他封姜尚为“太公望”,即是从太公就希望遇到的贤人。 文王非常敬重姜太公的道德学问,于是请姜太公上车,文王亲自推车,一路回城,但那里正好是沙地,文王推了八百步就推不动了,于是太公对文王说:周朝将享有八百年的江山。 10、什么人可以“封神”?什么人不可以“封神”? 董德博士的记忆打开了,商末周初“封神演义”的历史感觉犹新,仿如昨日。 在经历了千艰万险,尤其是克服了撒旦和申公豹设置的重重魔难之后,姜太公和周武王终于在牧野大战中战胜纣王,灭掉商朝,建立周朝。 更具有根本的意义的是:从天上下来的众神在这个朝代更替的战争过程中,每个神的心性都得到了真实的表现和严格的考验,姜太公和元始天尊等更高的道、神、佛于是能根据各天神的表现而从新确定他们的位置,从新“封神”。 董德博士看到,最后姜太公给商纣王、申公豹等都封了神,他不禁在内心问道:“为什么他们也能封神?” 姜太公此时从“历史影片”中“跳”了出来,与刘伯温站在一起。他回答说:“你问的好。这正是人不容易理解的。因为在宇宙的低层次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理,有好人就有坏人,有佛就有魔,在一定层次中,正面的神与负面的神是同时存在的,都是宇宙的需要,就是这样存在的。” 董德博士又问:“可是象申公豹那样,完全是起破坏作用的,最后也能封神,这确实很难接受啊!” 姜太公说:“真正的神、真正的道是没有敌人的,虽然申公豹以我为敌人,可是在我的心目中,根本没把他当作敌人。所以最后封神时,我完全是依照宇宙的法则,依照封神的标准,看他的心性符合哪个位置,就封他为什么神。” 董德博士又问:“据我现在所了解的,在宇宙的最后阶段,在人类历史的最后时期,救世主要在全宇宙范围内净化生命、更新宇宙,那时要面临一场更加严酷的正邪大战,那么,在最终的正邪大战中起反面作用的人,最后也能被救世主封为神吗?” 姜太公说:“救世主曾明确谕示过我:在最后的正邪大战中起负面作用的人和神,因为它们反对的是宇宙最高的法,反对的是宇宙正法本身,所以是绝对不能封神的,而且还要被打入无间地狱,永无休止的偿还它们的罪恶。这是最后宇宙大更新中的封神与本次封神的最大区别。所以,本次封神虽然是一个预演,但是,对于负面的神、起破坏作用的神和人来说,绝对不能拿本次封神作为将来的榜样!” 董德博士问:“可是那些起负面作用的人也是上面的神委派他这样做的吧?象妲己,她本是女娲娘娘派去迷惑纣王的,最后为什么要处斩她呢?” 姜太公回答说:“你这问题问的深刻。可能许多人只留意到我最后处斩妲己,却没留意我给她定的罪名是什么。处斩妲己的罪名,并不是因为她迷惑纣王,而是因为她超出了女娲的授权,通奸淫乱、滥杀无辜。也就是说,她是拿着鸡毛当令箭,趁着这样的机会大干坏事,满足自己的私欲,起到的负面作用已远远超出了迷惑,破坏力极大,也就是有罪了。在最后的正邪大战中,那些起负面作用的人和神,心性将更加败坏,私心私欲将更重,他们的结局也就肯定比妲己更惨。如果他们中确有本性尚存的,也一定能中途醒悟过来,不再起破坏作用,而顺从于救世主的安排,这样他也就会得到一个好的结局,还可能会被封神。” 董德博士说:“这个问题我终于明白了。还有一个问题,你封神时为什么没封自己呢?有人说最后你没地方可去,只好蹲在屋梁上,所以屋梁、窗台等处往往写着‘姜太公在此’的字样。” 姜太公说:“元始天尊(老子)向我讲明了宇宙天地的秩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所封的神,是属于‘天’这一层的神,而‘道’是更高一层的神。我师从元始天尊,修的是道,成的也是道,也就是真人。所以我不需要封自己。至于民间在屋梁等处写上我的名字,只是利用我的名来祛邪罢了,并不等于我就在那个地方。” 董德博士豁然开朗:“哦,原来如此。看来人站在人的境界是永远也理解不了神的事情。” 姜太公说:“是啊。人是理解不了神的。就我来说,这次完成了天尊交付的使命,我本以为修道到此圆满了。可是这也只是修行中的一个阶段成果而已,我还要继续修道,天尊已向我明确谕示;到历史的最后阶段,救世主要在世间开展宇宙拯救和人类净化之时,我还要到人间,参与最后的正邪大战,协助救世主完成宇宙自创生以来最辉煌的大事。那是全宇宙最后的真正大封神,当然那是由救世主主持的,我等只是协助起正面作用。” 董德博士悟道:“这样看来,在人世间轮回转生,当周武王也好,当军师也好,这些都不是一个生命的真正意义,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在宇宙最后的正邪大战中,如何能守住自己的本性和良心,经得起最后的‘良心’称量,能够协助救世主在宇宙更新中起到正面作用。” 姜太公和刘伯温都说:“是啊,那时,全宇宙的神都会关注这场正邪大战的。” 董德博士又问姜太公:“听说您给人类留下了一部大预言——《乾坤万年歌》,为什么叫万年歌呢?从封神演义时算起,人类历史还有一万年吗?” 姜太公说:“《乾坤万年歌》是从风后氏(伏羲)算起的,所以《乾坤万年歌》开头就写了——‘风后女娲石上坐’。只不过作为预言,着重讲以后的事,所以在周朝以前的事就一笔带过了。《乾坤万年歌》预言的是人类历史最后的三千年。” 刘伯温说道:“我们三人能在此相遇,也是缘份。虽然我们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其实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还有最后的使命要完成。人类五千年大戏,我们继续回放吧,董德先生可籍此进一步打开记忆,并且了解历史真相。看明历史真相,更懂当下使命所在。”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