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读书笔记11:《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塞缪尔·亨廷顿著)
本书说的“文明”指的是Civilization。Civilization本是一个法语词,1752年由法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雅克(Anne Robert Jacques Turgot),借拉丁语“Civilis”创造出来。当时,英语用来表示“文明”的词是civility,由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使用英语词citizen和拉丁语词civilitas捏合而成。法语和英语世界之所以不约而同地硬造这么一个词,是因为它们当时都缺少一个用来和“野蛮”相对的词。造型如此类似,是由于欧洲人认为“城市”就是“文明”,所以选中civilis。后来,Civilization战胜Civility,入主英语。清朝末年,civilization经由日本传到中国,被翻译成“文明”。
书中说的文明是“人群+地理”意义上的文明。这样的文明有多少个?众说纷纭:
本书作者说有8个: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俄罗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说,历史上共有23个,现存5个: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和西方文明。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也说有8个: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希腊-罗马、阿拉伯、西方和墨西哥。俄罗斯历史学家丹尼拉维斯基(N. Danilevsky,1822-1885)说有10个:(1)埃及;(2)叙利亚、巴比伦、腓尼基、卡尔丹族或古代闪族;(3)中国;(4)印度;(5)伊朗;(6)希伯来;(7)希腊;(8)罗马;(9)新闪族或阿拉伯;(10)日耳曼、罗马或欧罗巴。美国历史学家卡罗尔·奎格利(Carroll Quigley,1910 -1977)说有16个: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华夏文明、克里特文明、赫梯文明、迦南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 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中美洲文明和安第斯文明。
关于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支持者和批评者们已经撕扯了几十年。反对者声音嘹亮,支持者信仰坚定。
反对“文明冲突论”,关键是不能让文明差异会导致冲突这个观念深入人心,进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使“文明冲突”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说着说着就信了,走着走着就瘸了,对人类来说,都不是笑话。
分析历史时,不能将冲突归咎于文明的差异。实际上,即使那些看起来是在不同文明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的根源也都是政治或者经济上的利益,文明顶多是个幌子。
同时不能否认的是,要消解潜在的冲突或者停止已经开始的冲突,文明的差异会给这个过程制造很多困难。所以,要早早地、大范围地、深入地开展文明对话,让相互理解变得容易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