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摘录
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30
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39
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决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寰局中养成的性格。——67
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稳定生活方式以及碎片化、虚空化、无信仰的后现代社会思潮。】——73
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 是不停止的,是追求。——75
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知。这事业除非另外设法,由社会来经营,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坏这社会上的基本事业。【去中心化与个人主义令男男女女开始追求(创造)各自的空间,试图挣脱传统话语下对两性在家庭中的“责任”与“分工”。这种“挣脱”、这种试图从被权力掌握反过来掌握权力的意识,既意味着男女个体的自由,也意味着夫妻理型的崩坏。对应着现代生育事业摇摇欲坠的便是生命技术的出现。】——75
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阿波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他们在一起不是因为“相爱”,而是为了“繁殖”;这是一个(由社会分配的)工作、一种(对家国的)义务。乡土社会使得夫妻之间不会因感情的不和而分崩离析,最后拆散家庭,从而令整个社会动荡不安。】——76
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这不禁令人想到安德鲁.卡普曼的观点:异性恋对同性恋的排斥,暗含着一种对社会关系崩坏的抗拒。即在父权社会中,男性始终处于主动的、进入的一方;而女性处于被动、被进入的那一方。男同性恋与女同性恋的存在实际上体现着这种关系的颠覆:在同性恋情中,男性具有了成为被动方的位置,女性也拥有了成为主动方的可能——正如社会喜欢指责男同“缺乏男子气概”,嘲讽女同“没有女人味”。可见,同性恋本身即象征着对父权的挑战,因此它被认为有必要去遏制,男女必须有别;男不男、女不女、中性,都是不能见于社会的异类。但在浮士德式,也即后现代主义浪潮中,男女的区别被有意模糊了,男性女装,女性男装都成为一种风尚。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人自由,还有“分工”的模糊,从男主外女主内,到男女共勤,再到富婆快乐球……稳固的社会结构正在被融解再铸(切嗣),处在不定向潮流中的现代人被赋予的不止有自由,还有迷茫;破碎的话语、荒诞的哲学指引着人们无意识地去寻找一个无关联的第三方,最后回归乡土。】——77

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力不能不跟着改变。——94
论权力的人多少可以分成两派,两种看法: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马克思与马克思。】——99
所谓社会契约必先假定个人的意志。个人对于这种契约虽则并没有自由解脱的权利,但是这种契约性的规律在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各个人的自由意志,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109
人口繁殖所引起的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117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122
这样说来社会变迁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活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在旧守则遭遇新环境的时候,人们首先不会意识到是方法变“旧”了,而是会从更“旧”的历史中去寻找问题;寻找这个规则出问题的来源,然后才能察觉它的不适用。】——126
人们不会再没有发觉旧方法不适用之前就把它放弃的。【反过来说,在没有新方法的前提下,旧方法即使被发现落后了也不会轻易被改弦更张。因为对于人民来说,革命的阵痛远比改革的慢性死亡更可怕。】——126
从整个社会看,一个领导的阶层如果能追得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社会也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基本上,我认为,如果一个社会永远处于追赶变迁的状态,那么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一种混乱,“我们生活在灾异的留意之下;暴露于没有激情的被动性之中。”(布朗肖)“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恩格斯)】——128
观察人类行为,我们常可以看到人类并不是为行为而行为、为活动而活动的;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是有所为而为的。【不是“我想”,而是“我想要”。但凡有智能的动物都不是活在当下的,他的活动永远伴随着目的性,他对于对象物总是有着影响(权力)的意志,它不是被(本能)驱使着行动,他在欲求着。】——133
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我说它是文化事实,意思是人造下来教人这样想的。——136
孙末楠在他的名著folkways开章明义就说: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决定行为的是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积出来的经验。——137
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这句话很讨巧,却也很笼统。因为生存的条件总是多种多样,它虽然是最后的动机,却又不是唯一的动机。】——138
人还是动物,但已不是一般的动物,人的群体已不是一般的群体,上升成为社会。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本身是个实体,生物人不能认为是社会的实体,而只是社会的载体。【社会、社群(societ)是一个实体,但这个实体属于概念、属性的范畴而不是实物的范畴。社群(属性)的实体是以人的实物为载体存在——就像氧气必须依托于氢元素和氧元素。社会也是这么一种东西,它是以属性、种属的形式在本体界中存在并永远维持着。对于生物(人)来说,社会是永恒的存在,它不会经由意志产生或毁灭;但对于社群来说,人这个生命体只是一种容器,可以不断地破碎再生(塑)成;只是这个重生(轮回)也许并不是持续的,而是像彩虹一样,偶然形成的。】——159
从这个结构去看这社区众人的行为就会觉得有条有理,一点不乱。而且这个有条有理的结构并不是当时当地的众人临时规定的,而是先于这些人的存在,就是说这些人从小在生活中向一个已存在的社会结构里逐步学习来的。——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