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故事
Chapter1.
不知不觉到上海已经一个多月了。
遥想起一个月前,我正拖着我40斤重的行李箱,走向浦东机场地铁口。
2号线-16号线-11号线。
3趟地铁换乘,我拎着箱子爬了四层阶梯,还得再打个车,才能到我的短租屋。
我推着箱子在偌大的小区里逛,问了不下3个人37栋在哪里,每个人回答不一样。
半个小时后。
输入密码锁,再输入房门锁。
呼。
庆幸,是个正常的居民小区。
庆幸,房间和图片上毫无差别。
我从行李箱里拿出床单,扑上后,一躺便再难起身。
凌晨五点赶飞机,3个小时长途飞行,3趟换乘地铁,还背着10斤中背包,拖着40斤重行李箱。
你要说这是某大力士比赛项目,我深信不疑。

来到上海第一天,下楼买生活用品
Chapter2.
镜头拉回2019年11月8号。
在我妈生日这天,我坦然地裸辞,
没有任何原因,我实在受不了我的直男上司,
在职的8个月,整个项目组全靠我一个人撑起来,
一手搭建了整个新媒体平台,项目从自负盈亏到盈利,
我的业绩,全成了这逼得业绩。
这也罢了,我忍不了拿了我的果实,还抱怨我做的不够多,
特别一到开会,最爱质问我们:
“你们真的爱这份工作吗?”
“不爱”
这句我忍了8个月的话,终于在今天说了出来,
他震惊的看着我,“那自己去人事部提交离职。”
“我自己会去,不用你说。”
于是我义无反顾地来到HR办公室,领了离职表,
刚出会议室,手下员工便焦急劝说:“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啊?再想想吧!”
“你们继续好好干”我留下一句话,收拾完我的所有东西,就此告别。
以我之前的裸辞经验,不出1个月,我整个人便开始慌,
一方面,是闲的发慌,每天刷剧打游戏到半夜,一觉睡到天黑,起来点外卖,然后又开始刷剧打游戏,日子完全处于荒废状态。
另一方面,主要是穷,要是我有足够钱能支撑我过这荒废的日子,我倒是能撑一段时间,最多就是精神匮乏罢了,但当每次看着钱从五位数变成四位数,再变成三位数,我意识到,投入另一份工作的深渊的时间点,到了。
可这次不同,离职那一刻起,我就做好了打算,等春节完工作机潮时,再找工作也不迟。
现在回想起一年前裸辞那段时光,是我人生中为数不多最幸福的时光之一,简单的来说,最好的朋友在身边,最爱的人在眼前,钱不多不少刚好够,身上也没了工作的压力。
你也可以理解为:退休。
每天睡到自然醒,和从昆明来找我的最好闺蜜罗姐一起下楼吃一碗面,回到家她开始打游戏,我开始做自媒体,我们买了一个小烤炉,晚上就一起看着综艺烤烧烤,吃完就牵着黑黑到楼下散步。
每逢周末和朋友们相聚,不是喝酒就是打麻将,偶尔还和老张——我的前任,一起开车去周边旅游,就这样一直过了两个月,如此轻松惬意的日子,现在恐怕再难实现了。

2019年12月底,我和罗姐去看《误杀》
Chapter3.
春节回家后,国内疫情全面爆发。
整个春节都和家人窝着,街上关门闭户,每天生活就是醒过来吃,吃完了玩手机玩电脑,玩累了继续吃,吃完了看电视,然后睡觉。
日历翻到2月份,我终于开始慌了。
原本计划好20年大显身手,趁着求职旺季实现工资翻一翻,
但就目前这个形式,别说工资翻一翻,能找到工作,是祖上烧过香。
我对工作深恶痛绝一个人,竟然在那时候,每天都盼着开工的消息,
终于在2月5号,熬不住的我买了回成都的机票,开始疯狂求职。
稀稀疏疏的HR偶尔和我聊几句,便没了下文,大部分的原因都是:你也知道现在这个情况,等复工了我们第一时间通知你面试。
空空荡荡的家里,只有我和小黑一人一狗,自从我回来第一天,老张来家里和我吃了一顿元宵饭,便再也没来过,他的公司才成立半年,又遇到了疫情,每天都忙着去政府办复工的材料,自然没有时间理我。
外卖送不到家,商户全关门闭户,工作是日复一日没有消息,每天还是醒过来吃,吃完玩,玩了再吃,唯一能接触外界的机会是带着黑黑下楼去散步。
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
2月13号,我尤其记得这个日子。
那天下午,我呆呆的坐在沙发上,窗外是成都灰沉的天空。
二环路一反往常车水马龙的景象,稀疏车偶尔疾驰而过,而楼下也没了小朋友们欢声笑语,投影播放着吵闹的综艺,黑黑窝在窝里睡觉。
我就这样坐在沙发上,茶几上是刚吃完不久的外卖,抽完一根烟后,关了嘈杂的综艺。
死一样的寂静。
我甚至听不到自己的呼吸声。
不想吃饭,不想看电视,不想抽烟,不想打游戏,不想睡觉,不想出门。
什么都不想。
我就这样呆呆坐在沙发上,不知道我可以做什么。
我甚至连自己情绪都无法感触,伤心?难过?绝望?失落?悲伤?好像都不是。
我就这样坐着,随时处于崩溃的状态,甚至有一刻我看着窗外,有跳下去的冲动。
在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抑郁是什么了。
最后是老张电话拯救了我。
他开心地告诉我复工的材料都办好了,下周就能复工,并说晚上来找我吃饭。
就这么一个电话,把我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
我的生活,终于有这么一件事,可以期待了。

疫情在成都,最喜欢一个人煮火锅
Chapter4.
2月26号,我终于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
虽然工资没有实现翻倍,但至少比上一家多了10%,在疫情这大环境下,也算是幸运儿。
疫情缘故,在家里远程办公,我记得第一天让我们8:30准时在钉钉上开视频会议,我自以为不会那么准时,谁知8:30视频电话准时打来,那时我还在床上做梦。
在家办公的好处就是,划水明显更加自由,在工作一周后,我每天就是按时起床清嗓,用一种“我早就起来”的姿态打开开晨会,等晨会一结束后,便跳到床上继续睡到下午,等睡饱了,才起来工作。
3月中旬,罗姐——我的最佳损友,又从昆明飞到成都与我厮混,按她的话说,她在昆明也快待疯了,想要换个环境透透气,于是我们又开始了这破产姐妹的生活。
每天我开完晨会,便跳到床上和她一起睡到下午,等我俩醒来,我稍微处理下工作,我们到超市购物,买好今晚的食材,晚上美美做一餐火锅或烧烤,一边看着《想见你》一边八卦着吃。
那段在家办公的日子简直活成了北欧人民,每天工作不足4个小时,剩下时间都在做饭,聊天,看剧和睡觉中度过,并且最重要的是,我拿着固定的工资,不愁生活。
好景不长,在3月底的最后一周,公司团建,团建完就公布我们下周开始线下办公,我当时虽然有些遗憾——又要过上打卡上下班的监狱日子,可也只能叹一口气,这不就是生活吗?
3月30号,线下办公第一天,一栋上世纪的办公楼,楼道还是怀旧的水泥地,等一趟电梯要5分钟,最致命的是,我们办公室还没装修好,在旁边公司茶水间弄了6小格写字台,我们就坐在这地方办公。
我还正巧坐在风口,窗户还关不起来,4月成都的寒风把我吹的青鼻涕流,就这样,煎熬的日子来了。
受疫情的影响,公司开始疯狂的做业绩,我一个才到公司的新人,身上便背了4W,这要放在19年,别说4W,40W的业绩压力我都扛过,但在这疫情下,4W对我来说就是天文数字——这是我在线下办公一个月后才意识到的现实。
我使出浑身运营技巧,就差挂个牌去地铁上让别人了解我们产品了,可还是无人问津,原以为疫情后大家会报复性消费,可疫情让大家重塑了消费观,不再轻易地花不值得的钱,像我们这种教育边缘化产品,那更是不被考虑的对象。
我每天都坐在漏风的茶水间,从早上10点上班,便像传销公司一样去聊客户,找资源,推产品,做直播……打鸡血般一直干到晚上8点多,要是有直播那天,还得盯数据做复盘,回家都是10点之后事了。
事情一波接一波来,业绩却毫无进展,我经常坐在座位上发呆看着电脑,不知道从哪一步开始做起,还时常被主管批评:你这状态不行啊,赶快调整!
最致命的是,4月开头,主管在过我绩效的时候和我说:你看你三月份绩效才76,我们3个月后会进行一波考核,平均绩效90分以上才能转正,如果达不到,我们便会考虑重新对你的职位进行评级。
我回到家一算,在接下来2个月我绩效起码到97以上才能平均到90,但眼看目前这种形式,根本无望,也就是说,我工资起码还得再往下降一波,并且依旧处于试用期。
那段时间我过的极其痛苦,每天拖着疲惫身体去上班,拖着更疲惫的身体回家,公司还要进行一系列无聊的考试——这周考企业文化,下周考产品熟悉度,下下周靠销售能力……别以为这只是走形式的流程,若是达不到90分以上,那么在你进行完今天工作后,留下来加班看书,再考。
最让我头疼的是日报——原本我以为是敷衍了事,后来被批评过几次后,我彻底陷入迷茫,你不知道这个公司丧心病狂到什么地步,日报和作文批阅一般,但凡你写的稍微不走心,或是今日工作稍微没那么饱和,那么明天等待着你的就是主管的谈话。
于是我的工作日常——每天早上赶着去上班,等5分钟不来的电梯,坐在茶水间吹着冷风,一波接一波工作,然后还要面对和我岗位无关的考试,有时候领导还会进行抽问,答不上就等着主管谈话,业绩压的我每天都睡不着觉,溜黑黑时要装着电话,生怕错过了客户,睡到床上还要想着今天日报写的走不走心,有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
三周线下办公后,我彻底崩溃。
在离职前,我反复的思考了许久,打电话询问了一圈人,甚至一个我不熟悉,在公司干了3年却突然离职的同事,和她聊了1个多小时,终于打开了我的心结,不合适。
4月中旬的周一,早上晨会又进行头脑风暴,大家坐在一起大眼瞪小眼,头脑到是风暴不出来,每个人的状态倒是像经历了一场风暴,主管看我们也说不出什么,给我们下了最后通牒——现在已经4月半了,我们业绩义无进展,要是本周还是这个状态,那么周末双休取消,全部坐到办公室里来加班干业绩。
大家愁眉苦脸走出办公室,我心里负担却小了很多,因为我知道,我要走了。
中午吃饭时间去和老张打了个电话,告诉他我的决定,他毅然地支持我,告诉我既然想好了下一步要怎么做,那就勇敢点,别想太多。
下午回到办公室和主管谈了离职,她很自然的同意了,并告诉我有想干的事情就去追吧,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心疼她,我从来不讨厌她,尽管她总是扮演那个不讨喜的上司,但我深知她也无能为力,总有人要扮演坏人,而这个人永远不可能是上层的领导,她和我们一样,也仅是为了生活。
下午办完离职,朋友说找我来喝酒,那天分明我没做什么事,可却累的不行,也许是终于解决了一件大事吧,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酒没喝完便倒头就睡。
罗姐那边工作也不太顺利——她本以为能重拾去年的直播辉煌,但人气散了再聚便再聚不起来,有时候我看她在成都35°高温下,在没有空调的客厅直播6个小时,最后赚40块钱,还不抵今天的外卖。
我俩都被逼得走投无路,我甚至去找了我第一份工作的老板——那时候老板非常欣赏我,但当时我年轻气盛,自以为能遇到更好的平台,之后却碰一鼻子灰,现在又想回去,他告诉我:你的位置,有人顶了。
天无绝人之路,那时我表哥一个朋友刚好来成都出差,便让我们去问问看有没有什么机会,这一问还问到了,这朋友的另一个朋友在厦门刚好成立一个影视公司,现在急缺策划人才,若我们想去,他一个电话就能帮我们搞定。
尽管我一千万个不愿意离开成都,但那一刻还是重拾了希望,我记得我和罗姐谈完我俩眼里都放着光,一路欢呼雀跃地走去地铁站,今晚一定要喝个痛快酒。
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还会给你留一扇窗。
你看,窗不就来了吗?

3月份工作团队
Chapter 5.
关于厦门的回忆,我用1W4千字去叙述了那煎熬的四个月。
所以,我不再想赘述这段过程。
是的,上帝是给我们开了一扇窗,城中村那永远透不进光的窗。
我和罗姐厦门的经历,简单五个自己就能概括足够。
“最惨关系户”
明明我们是通过关系进到公司的,不说能有多大福利,但至少不至于坑我们。
在厦门短短四个月里,我们住在每个月1800的城中村,每天顶着暴晒和大货车生死时速(我们公司在一个工厂区,路上全是运货的货车,连个人行道都没有),被职场PUA,被拖欠长达4个月的工资。
那个公司就是个皮包公司,今天说要和薇娅吃饭,明天要接待广东省委,后天要对接中央项目,我吭哧吭哧写方案,等交给领导,再也没有后续,然后又有更多更宏大的项目的提案了等着我了……
前期是自欺欺人,后期是自我感动。
8月底,公司真正干活的算上我也就三个人,而我们老板就有三个,最难忍受的还是工资拖欠,我和罗姐已经断绝了所有除生存外的购物,每天只吃10元的盒饭,任何东西超过30,我俩都得深思熟虑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9月初,忍无可忍后提出了离职,抛开是否有发展前景这么有格局的话题,我当时连生存都是问题了,还什么狗屁的发不发展。
在厦门,我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成都,想念成都带给我的一切,终于在9月10号,正巧我来到厦门4个月那天,我领上行李,回到成都。

9月10号,回成都
Chapter 6.
我以为当我落到成都那一刻,我会哭。
但是我没有。
我以为看到最熟悉的老友深夜来接我,我会哭。
但是我没有。
我以为我吃到那日思夜想的冒菜时,我会哭。
但,我也没有。
回到成都一个月,我过上了我最熟悉,也最向往的生活。
住在最好朋友家,每天睡到自然醒,起来便有各式各样我想念已久的美食,吃了最想吃的火锅串串,周末便是连续的唱K喝酒。
玩的彻头彻尾。
陆陆续续开始找工作,去面试的公司基本都面上了,拿到了3家公司的offer,甚至有家公司为了要我,HR,主管,领导给我连续打了三个电话,希望我能尽快入职。
如果这一切发生在疫情前,我感激涕零且毫不犹豫的立马搬家且入职,继续住在这个我最爱的城市,和最好的朋友每周喝的昏天暗地,品尝我味蕾最爱的美食,享受我不紧不慢的巴适生活。
但,我放弃了。
我就突然觉得:没意思。
当我意识到,我竟会对我如此深爱城市产生这样的想法时,我自己都无法接受。
我曾是多么渴望回到她的怀抱,憧憬着我们再续前缘的生活。
但当美梦成真时,我却放弃了。
就因为她不能再带给我新鲜感。
是不是很渣?
在临近国庆前,我每夜都睡不着觉。
常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望着33楼窗外的路灯,喝酒思考。
把知乎上关于上海的问题全部翻完,翻到天亮才睡觉。
我真的要离开她吗?离开我深爱的成都?
Chapter 7.
从我内心有过来上海的动摇后,我便知道,心中的天秤已经开始倾斜了。
我依然再不断找寻留在成都最后的机会,甚至变成了宿命论:如果能在这最后几天能遇到我心仪的工作,那我就打消顾虑,好好留在成都,这是老天在留我。
在十一来临前夕,我回昆明最后一天,我下午去面试最后一家公司,彻底打消了我最后一点留在成都的希望。
看来老天都告诉我选择了啊。
十一回到家,开始看上海租房,重新做简历,看上海工作。
10月4号,在我买飞到上海机票时,在购买页面停留了很久。
我告诉自己:可要想好了啊,买了后,就再没回头路了,现在取消,你还有回到成都的机会。
深深的抽了一口烟,按下购买。
我都觉得自己戏多又做作。
租房是件大事,以我丰富的经验,我知道在上海找工作这段时间内,肯定得弄个短租。
租宾馆不现实,价格太高,看了一圈民宿也更贵,于是看了短租,稍微好点的房子,单天的房价也接近宾馆,稍微便宜的房子,我看了小区环境,被厦门城中村支配的恐惧又袭来。
尽管在租房上已算是老手,但短租经验尚缺,为了保险起见,我选了一个月的时长,我原以为住几天算几天余下钱都会退还,之后哪不知我两周就找到了工作,而被告知可以继续住到合同满,但剩余天数钱不会退还,精明如我,又怎么会算的过平台。
Chapter 8.
于是就回到了开头的那一幕,我托着40斤重的行李箱,背着10斤的书包,从昆明3小时飞到上海,转了三趟地铁,在小区里逛了半个小时,终于找到这个短租屋。
如果你看到这里,我和上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也许你很好奇,会问我为什么会来上海。
其实,我也常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来上海?
大学在西安4年,毕业第一年在成都,第二年在杭州,第三年在厦门,今年来到上海。
想当年我刚毕业时,我和成都刚认识的朋友星姐一起吃火锅聊天,我信誓旦旦地说:我真搞不懂那些去北上广深的人,一定要去那个城市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等着被榨干最后一份价值后再回来吗?我可是一辈子不会去那些地方,压力太大,不值得。
但四年后,我也拖上了行李,加入了这奉献青春的队伍中。
刚去厦门时,罗姐问我,接下来你打算去哪,我当时瞎胡诌说了句:去杭州吧,也是顾虑到不要自己打脸,说的不去北上广深,我就是不去。
可最后我依然来了。
没有特别的原因,其实我内心想法很单纯,我想,如果我去过上海,并且能在那里靠着自己能力活下来,那么以后中国任何一个地方,我不再惧怕前行的脚步。
然而另一个最大原因,是因为厦门这段经历,如果用游戏来比喻的话,成都是简单模式,而厦门直接就跳到了炼狱模式,我想在炼狱模式下我都支撑了4个月,还有哪我不敢去的?
想当初能信誓旦旦说我一辈子不会去北上广深,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享受城市带给自己的红利,于是便找了个借口安慰自己,何必去让自己承受那么大压力呢?
四年后,我在行业内能力已经得到全方位提升,尽管不能算精通,但靠本事混口饭吃,已经完全没有问题,成都似乎已不能满足我了。
我到上海没有特别宏伟的初衷:比如一定要让自己立足,要建立像成都一样社交圈,要结识更多的资源和人脉,要让自己工作能力得到更巨大提升,要赚很多很多钱……我知道,这些想法都会像一座山一样压在我的身上,当压的我喘不过气来时,我便会逃离。
我的想法很简单:去体验上海的生活,去感受它的人文环境,去欣赏魔都的魅力,去感受它跳动的脉搏,然后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能让我在这个纸醉金迷的城市,能苟活下来,就已足够。
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当初我和罗姐在厦门时,震惊我们已经来了一个月,而在上海,那天我随意瞟了一眼日期,发现我竟然来了一个月了。
这也许就是差别吧。
日子像流水般流过,工作压力算中等偏上,依然每天在办公室忙的飞起,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每天骑着小车在暗黄路灯下回家,我总告诉自己不要忘记初衷。
倘若有一天我发现生活不得不让我违背来上海的初衷,没关系,大胆的再去下一个我想去的地方。
最后,如果你看到了这里,感谢你花宝贵的时间来阅读我的生活。
写这篇文章初衷也很简单,也许能通过文字的方式让你我共联,也许能在这个陌生城市找到好友,但这些目的都太功利,更重要的是,能在豆瓣这个平台上,肆无忌惮的叙述我的故事。
在其他平台上有太多双眼睛盯着我,于是我不得不进行一些包装和美化,或用一些高级表达,带着人设的滤镜叙述我的故事。
不喜欢去介绍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凡要自我介绍,总得带上一些滤镜,然而又显得刻意和做作,如果你有兴趣听我的故事,或者也有相同共鸣想一起聊聊,我们可以面对面,一瓶酒一杯咖啡,彼此分享自己的人生。
一个简单的hi,楼主。
你我的故事,因此开始。

凯凯
2020年11月19日01:51:05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