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药方 | 你生而孤独,终将孤独,但我爱你

身处于这个繁华的世界,想必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看似处处热闹,内心却常常倍感孤独。正如日本哲学家三木清所说的一样: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
一个人的生活总是既快乐又空虚∶独处时整片区域都是你的私人领域,你无需担心被侵犯;但你偶尔也会寂寞,尤其是当你一个人搬重物、一个人刷着微博入睡。一个人懒得下厨,所以你开始慢慢变得迷失……

也许是因为被拒绝过、伤害过,许多曾付出真心、建立关系的人,最终选择了退回黑暗角落中,封闭了自己,彻底与其他人隔离。
但事实上,孤独不是那么无可救药。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在真实世界里,每个人都在沉沦,并不可避免的陷入孤独。而对于普通人来说,逃脱孤独的方法,不是对世界不屑一顾,也不是祈祷世界同情自己。唯一的方法只有——在绝望的深海中抓住同样孤独的、能够相互理解的灵魂。”

本周药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治愈系影片,看看这两位异常孤独的主人公,是如何产生联结,并成为毕生挚友的吧。

玛丽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普通8岁小女孩,她有一双泥浆色的眼睛,蒜头鼻,脸颊长着明显的雀斑,额头上还有块胶布一样的胎记;判断心情依靠在麦片盒里发现的心情戒指;玛丽自卑,胆小,一个朋友都没有。学校里的人全都嘲笑她额头上棕色的胎记。
她爱看《Noblet一家》,因为里面的人都是棕色的;她喜欢她的宠物鸡,还给她起名字;她还喜欢一边听着雨落在屋顶上的声音一边大口大口吃罐子里甜甜的炼乳。

马克思是个身住纽约的孤身中年肥胖男人,44岁。他的小电视只有图像没有声音,而大电视正好相反,他只能用两个电视才能收看完整的《Noblet一家》。
与此同时,他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自闭,焦虑,暴饮暴食,无法辨识人的表情,不能通过脸孔表达情绪。就连突然收到玛丽的来信都能让他心跳加速血压上升,为了缓解孤独,他养了一只金鱼、几个蜗牛、一只鹦鹉和一只猫。他的人生目标只有三个:拥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拥有全部Noblet玩偶,拥有吃不完的巧克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成为了笔友,一种叫爱的东西便慢慢的孕育开了。爱有很多种形式,爱情、友情、亲情都可称作爱,即使是爱情,也未必就是亲吻拥抱。
玛丽钻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信纸,提着各种天真的问题:马克思则在喧闹的城市的一角,在一台古老的打字机前,认真的回答着玛丽。“你有被戏弄过么?”、“你有被爱过么?”。

有时玛丽天真的问题会让马克思陷于焦虑之中无法自拔,她撕开了马克思内心的伤疤,让马克思不得不回忆起自己丑陋不堪的童年。在第三次来信中,关于爱和浪漫的内容直接使马克思精神崩溃进了医院,期间没有再给玛丽回信。
出院之后他仍感到生活的孤独,医生告诉他:真正的友谊是用心去感受的,而不是自己看见的。

于是他决定再次给玛丽写信,信中解释了他不回信的原因,同时也向她说明了他被确诊为亚斯伯格综合症:一种神经生物学的、发展性的缺陷。 他在信中向玛丽描述了他所患有的特征:
1. 我觉得这个世界无比困惑且混乱,因为我只能解读表象而有逻辑的事物;
2. 我无法理解别人脸上的表情,以前,我做了一本小书,分辨不清的时候就对照着看,现在仍然看不懂某些人;
3. 我写字很难看,容易过分敏感,笨手笨脚,而且很容易担惊受怕;
4. 我喜欢解决问题;
5. 我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我想要像正常人一样哭泣,我用力地挤啊,但是什么都没有。

他俩的友谊重新恢复了,并且变得更加真诚。两人之间的信一直穿插在电影中,不难发现,每封信都是对于人生的感悟。
这些信可以说是玛丽的未知与马克思的解读,马克思的童年正是玛丽的现在,也许玛丽的将来便是此时的马克思。
当玛丽失去了双亲,失去了深爱着的丈夫,甚至一度失去马克思的信任时,她变的一蹶不振,每天的事情就是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喝着酒虚度人生。
但正是善良的马克思的原谅,让玛丽有了新的目标,新的人生,避免了玛丽重蹈自己的覆辙!

“每个人的生命就像很长的人行道,有些很整洁,还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样,但是大概没有我这么多裂缝。令人欣慰的是有朝一日我们的人行道会相交,我们可以分享同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唯一的朋友。”
- END - “今,既是追溯,亦是探索”
改变就从此时此刻此地开始,即日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