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讥评的社会不良习惯 (一) 》陈再明20、11、24
《镜花缘》是清人李时珍的一部讥评社会问题小说,经胡适的《镜花缘的引论》一文发表后,引起许多人的关注。胡适在该文中说:″李时珍是一个留心社会问题的人。这部《镜花缘》的结构,是要借一些想像出来的'海外奇谈',来讥评中国的不良社会习惯的。″
首先,把作者李时珍的生平,介绍一下:他字松石,直隶大兴人。大约生于1763年,死于1830年以前。亦即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年代。他是一个″读书不屑屑章句帖括之学″的,因此,他一生没有得到什么″功名″,做的那个小官只属于″佐杂″。1801年,他在河南做县丞,赶上黄河决口,几十万民夫在那里从事疏濬和修堤的工作。《镜花缘》中女儿国治河这一段,应该承认他是经过生活作体验后才写出来的。
李时珍,他是″于学无所不窥″的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特别有研究的是音韵学。刊行的著作,除《镜花缘》之外,还有《李氏音鉴》、《受子谱》两书。《李氏音鉴》的“字母五声图″一卷,是他集中一生精力著作的有学术价值的书。对音韵的″南北分合异同″,研究得很深入,南音北音,兼列书中。《受子谱》是围棋谱,共搜集二百余局,是一部棋谱精选,可見他是精湛于棋艺。
《镜花缘》最精彩的地方,集中在君子国这一段中。他用文学技术较高的写法,通过描写的技巧和诙谐的风味,扱力突显出中国社会的不良习俗。让人读来一点儿不觉得枯寂干燥,而是娓娓动听。
(一) 社会的伦理问题
(1) 争先恐后
话说唐、多二人,到了君子国,随即进城,只見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大字。因向一位老翁问其何以″好让不争″之故。谁知老翁听了,一毫不懂。多九公道:″据老夫看来,他这个国名以及′好让不争′四字,大约都是邻邦替他取的。刚才我们一路看来,那些'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光景,巳是不争之意。而且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也不愧'君子'二字。″唐敖道:″话虽如此,仍须慢慢观玩。″(見第十一回目)
( 这一段,说明在君子国,人人讲求″好让不争″,眼見的是″耕者让畔,行者让路″,不争先、不恐后,和和气气的相忍相让,这就是社会的好风气,是中国社会所缺少的。)
(2) 讨价还价
说话间,来到闹市。只見一隶卒在那里买物,道:″老兄如此高货,却讨凭般贱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唐敖听了,因暗暗说道:"九公,凡买物,只有卖者讨价,买者还价。今卖者虽讨过价,那买者并不还价,却要添价。此等言谈,倒也稀闻。″又道:″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原是买物之人向来俗谈,不意会皆出于卖者之口,倒也有趣。″(见第十一回目)
(这一段,说明在君子国,买东西不但不还价,还要卖主加高价钱。卖东西不但不抬高价,还说价钱巳经过高了,不能再加价。这是多么好的“买卖美德″。反看中国社会的买卖习俗,不但讨价还价,还″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简直有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