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环境与命运对峙之时——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距离2019年11月23日《大象席地而坐》在日本jackandbetty电影院上映已经一周年,分享本文以纪念。至今我还记得当时自己对于能在异国他乡看到这样的一部影片,内心的庆幸,和无法在自己家乡影院看到这部电影的惋惜。翻译文章选自日本发行的《大象席地而坐》电影宣传手册。仅供交流,欢迎指正错误及友善讨论,谢谢阅读!

文 / 向井康介(编剧)
在2017年的中国,能够制作出如此端庄又残缺的电影,我一时还无法相信。
2014年,我作为新晋艺术家海外研究员到达北京的时候,正值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除旧立新的阶段。只有以故宫为轴线的周边地区是庄严整洁的样貌,而距离这几千米的地区,高耸的楼房和谈不上优雅的灯饰,肆意地蔓延开来。
人们的内心通过街道的风景展现。共产主义思想将何去何从?得益于房价上涨,坐收房租的本地人,瞧不起一掷千金却创业失败的外地人。这样的局面,至今如此。
电影界也一样。尝到制作电影的甜头后,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拍电影。若是在电影业界获得成功,这在十四亿人口的大国里将是件值得铭记的事。比如,二十多岁,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年轻导演崭露头角,在北京郊外买房。可以听到类似的话。后辈听着这样的故事,两眼发光,想着接下来就该轮到自己了。
贾樟柯的电影和年轻人之间有一种疏离感。娄烨深受尊敬,却很少被提起。如今,他们的电影也不怎么受到关注了吧。到处都是明星出演的喜剧片、爱情片,和动作片。
但这并不是说独立电影就要消亡。一位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回到老家湖南,和诗人朋友一起写剧本,制作独立电影。另一位在北京的大学里执教的老师,与在家乡致富的朋友,计划一同制作电影参加海外电影节。但是就连这样的方式都被商业主义压得喘不过气,创作者甚至失去野心。这些生活接近颓废的人,仍将长期停留在自我迷茫的阶段。
市中心的繁华光景不过是冰山一角,十四亿人根本无法平等地共享。看看农村就知道了。年轻人涌入城市,农村只有老人和小孩。男性过多,人口稀少的地方,他们就和买来的女性结婚。独生子女政策的副作用下,年轻人要同时承担父母和祖父母的赡养责任,富人不受影响,而贫穷的人再怎么工作也无法进入上流阶层。创作者应该着眼的现状,却没有人触及。这,正是这部电影里主人公们的故事。
16岁的韦布为了保护朋友,在争吵中失手把学校的不良少年推下台阶。因为这件事,他离开学校,一边担忧着自己是否杀人,一边为离家出走四处筹钱。
被韦布推下台阶的不良少年的哥哥于城,和朋友的女友私通。朋友发现后,在于城的面前跳楼自杀。不想承认朋友是因为自己而死的于城,将无名怒火发泄在阶级不同,单恋的女性身上,以此正当化自己的行为。其实是不想认同真正的自己。
和韦布就读同一个高中的女生黄玲,与她的母亲关系不和。她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韦布身上,却和学校的老师保持不伦关系。最终因为匿名举报信,黄玲也失去了自己的容身之所。
和韦布住在同一栋楼的老人王金,被儿媳妇劝说,为了孙女的教育,让他到敬老院去住。王金拒绝了这个提议。随着最后的一点藉慰,爱犬死于意外,他也无处可走了。
迷失自我的四个人在河北省的角落度过的灰暗的一天,由导演胡波在日落后和日出前,紧随着主人公的背影,手持拍摄。这样的表现方式,与其说是受到贝拉·塔尔的影响,不如说可以看做是贝拉·塔尔的作品。可以如此毫无畏惧地创作,或许是因为年轻吧。
影片乍一看制作粗糙,实际上非常地凝练。连被认为是即兴表演的桥段,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人物和风景的长镜头没有一丝的多余。结果,电影最终的长度将近四个小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种拍摄方式,没有办法剪呀。”回家的路上,胡波和摄像师朋友在看完素材后这么说道。硬是缩短电影时长的话,完整性肯定会被破坏的。
无处可去的三人,想要出走,到马戏团看一头静坐的大象。大象应该是某种(也许是神)隐喻。比起这个,我更在意主人公的目的地,中国最北的城市——满洲里。我在这个和俄罗斯接壤的地方,体会到了胡波的感伤。
北京的研修临近结束时,我感叹值得看的中国电影现在少了好多,一位年长的朋友对我说道:
“再忍耐一下吧。现在中国的中层阶级急速增加,等到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就会开始注意到追求利益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这样他们就会产生新的疑问。”
“新的疑问?”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真正的幸福是什么等等疑问。以此为主题的电影一定会有到来之日。再等待十年的话,这天一定会到来的。”
借胡波之手,这天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早。导演胡波最初也是最后的长篇电影,会成为现代中国电影新浪潮来临的信号吗?此后十年,这部作品的容身之所又将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