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2020年2-3月读书
共6本。最喜欢两本讲航海史的。一本由西向东,一本由东向西。
1
伦敦前时尚女编辑的丈夫拿到了乐高的offer,两人搬到丹麦Billund附近的小镇短居一年。曾经夜以继日工作的她突然清闲,成了自由撰稿人,以亲身经历记录传说中万人仰视的丹麦式幸福生活。
去年读过《丹麦人为什么幸福》,哥本哈根幸福研究所的首席执行官很高明地捆绑“销售”丹麦设计。这两年Hygge(读音:呼嘎)在国内外潮流媒体中十分走俏。这个丹麦词语约等于“温馨的时光”,被解读为幸福的代名词。
时尚编辑自然最知道贩卖优越生活方式的技巧。作者先用购物清单吊起读者的胃口,顺藤摸瓜,寻到那些只有丹麦人能享受,他国人绝对买不到的东西:制度、风俗传统、观念、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政府对文化与设计产业的扶持、女性待遇……虽得不到,尝尝味道也好。
疫情中稍显寡淡的日常,无法回避“什么是幸福”的问题。可以买到的,不能买到的。我问王子,你什么时候到丹麦工作,带我去住两年?还没答复呢。
2
据说MONCEAU FLEURS是全世界最大的鲜花连锁店,总部在巴黎,全球有超过500家店铺。日本总店在高级住宅汇集的目黑区,自由之丘。她家网站一板一眼,我感觉比不上青山花店呀。
话说回来,由MONCEAU FLEURS监修的花材图册确实不俗,是读到现在最全面、实用的花材书。有非常生活化的花材搭理和搭配建议,氛围风格说明,有欧式和东洋的时髦和古典。
书里提到日本《万叶集》中的“秋七草”。三月底了上海还要穿羽绒服。秋花反看出暖意,未感传说的“物哀”。桔梗和女郎花的紫与黄最相称,前者另有个美丽的名字:朝颜。







图片来源:https://tsuchiya-kaban.jp/blogs/library/20191015
3
4
叫人心潮澎湃的两本世界航海史。非常适合对照阅读。
《纸上海洋》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和航海家,书中地图皆为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ta从地中海文明出发,西向东。所谓纸上海洋,是通过阅读地图,理解某时某地人们对世界和海洋的认识。google港口的位置,星星点点,体验人类认知的不断更迭。
《海上丝绸之路》的作者是慕尼黑大学的汉学教授,对航海、商路贸易和宗教深有研究,他从东北亚出发,经南洋,东向西。历史学家所展现的史实,是经过过滤筛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或者亚洲海洋空间的历史,仍旧是一种想象。是由不同时代、地区众多图像所构成的序列,以及多种事实情况的相互联结。
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多做了些笔记。
公元前500年的《环球航行》
地中海是海洋历史学家的经典研究领域。克里特与迈锡尼文明先后成为地中海的海上霸主,开拓海上经商线路,征战掠地。
图中赫卡塔埃乌斯(古希腊历史学家)对地中海盆地的勾勒已相当精确。“环球”描述了当时人们能够抵达的地方,包括面积很小的一部分非洲和亚洲陆地。

盛行于中世纪的“TO”地图
中世纪将地理学从受人尊崇的学科列表中彻底清除。地中海沿岸曾一时辉煌的地球科学成就未被继承。“TO”地图,O代表圆盘形状的地球,被海洋包围;T象征三位一体,并将圆盘世界划分为三大洲,暗指《圣经》中诺亚的三个儿子所居的土地。
T的一竖即是地中海,取字面意思,大地中间的海洋。东方位于顶端。这一时期(足足10个世纪的矇昧)的TO地图布满了抽象符号,重塑现实以使其符合神学教条。

玫瑰风图
玫瑰风图的早期概念出现在古希腊时期。在没有磁性参考点和罗盘方位系统的情况下,它帮助水手评估应当与某种风保持的角度,从而抵达目的地。每个尖尖,既是风的名字,又指代8个方向。

“港口指南”
来自意大利语“portolano”,指的是对航行有用信息的编汇,类似长途旅行纪要。中文翻作波多兰地图。它们最早出现在13世纪的地中海与黑海。玫瑰风图系统与地图绘制合为一体,帮助航海者确定并追随某一条特定航线。准确标明每个避风港或海岸线的特点和危险。


这一时期的地图,也被称作罗盘地图。玫瑰中心的位置在图中清晰可见(放射线的原点)。但历史学家说不出安排它们位置的规则,以及后来的海岸线描绘是如何整合进去的。地图上没有经纬坐标,这也排除了对天文定位的参考。
在操作方式上,罗盘分位(指向玫瑰风土各个方向的线条)唯一令人满意的功能似乎是简化海员对航向的判定过程。知道他出发的港口和目的地港口之后,海员只需要在所有临近的方向上选择和他的路线最接近的平行罗盘方位,然后推算出合适的角度。
我总在想。给我个罗盘,一张这样的地图,我能开船到对岸的小岛吗?


制图学派百花齐放
制图学通常是家族传承的技艺,各国角逐海上势力,抢到制图人才,就是抢到通往财富的有安全保障的航路。
民间船主和制图师关系日益密切,前者需要后者来指定对于其船舰最合理的航行路线,后者也需要远航归来的人提供信息来证实补充自己的猜想。
14世纪,最好的制图师来自热那亚(还记得《大航海》里那个热闹的城市吗)和加泰罗尼亚,特别是威尼斯人。
16世纪中叶,当时法国自认为可以和葡萄牙就巴西的垄断权一争高下。技艺精湛的制图学派随此在法国北部港口Dieppe发展起来,制作出极其精美的地图。
17世纪以英国舰队为支撑的英格兰学派迅速发展起来。来自南欧的制图学家们制作的精良地图使英格兰跃居探索美洲的先驱之一。
后荷兰人开始引领潮流,很快成为制图学的标杆。记几个家族的名字:Harmen, Marten Jansz,Hessel Gerritsz,Pieter Goos,Fred Woldemar和Blaeu。
伟大但并未发生的相遇

两本书里最能表达“东西相遇”之喜悦的一张图。后世学者的一厢情愿十分可爱,尽管这相遇是个假想。
如果这位卢西塔尼亚人(今葡萄牙境内)的船队稍微快一些,或者他们就会在桑巴尔或索马里遇见明朝派遣的巨大武装船队,由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率领。这支船队从1405年到1433年探索了中国海和非洲东海岸之间的所有海岸。
这样的一次会面将会是历史学家的梦想!想象一下:两个彼此几乎不相识的海洋文明,在一个几乎不为人知的第三国的海岸上偶然相遇,双方都为预料到会看到除了当地原始民族之外的任何人。
其实东西商贸与文化在印度洋上的交叉是一大重点。以上东西相遇的陈述,总是强调中、西,把“中间”弱化了。我总对阿拉伯世界和印度提不起兴趣,可能就是缺几个旅行。以后再细读吧。
手卷式《郑和航海图》
终于,来到从亚洲出发的视角。据考证《郑和航海图》绘制于15世纪中叶前,从右向左展开阅览的手卷,5米多长。全图航线始于南京,终于非洲东岸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撒)。


《郑和航海图》中有109条针路图(航海图中的虚线)。在罗盘指引下,从甲地到乙地的某一航线上有不同地点的航行方向,将这些航向连结成线,并绘于纸上,就是人们所说的针路。
比如某个虚线针路上写: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一更平吴淞江,用乙卯针一更到南汇嘴。就是“太仓港口开船用105 度方向,一更(2.4小时)时间到吴淞江,再往97.5 度方向航行,一更时间到南汇嘴”。
乙针,105 度;乙卯针,97.5度。看下面的罗盘分位图就找到了!

对比一下靠玫瑰风图引航的波多兰地图。两者几乎是同一时期。《郑和航海图》真是写意简朴多了。
郑和之外
东吴的地理学家关于海洋世界的知识非常广博。两位伟大的旅行家,康泰和朱应,受帝命出使林邑(今越南中南部)﹑扶南(今柬埔寨)。是中国古代有历史记载的﹑最早航海到东南亚﹑南亚的旅行家。
唐宋面对海洋的开放态度和不断增长的奢饰品需求,吸引着大量外商。由于通往西亚的陆路障碍重重,外国人一般都渡海来中国。
从唐朝起,他们就聚集在泉州和广州。宋朝经济通过南方各港口再向东南亚、南亚和西亚辐射的漩涡响应也许强于任何时代。罗盘与新航海技术也产生于这个时代。
元朝灭宋之后,接管了宋朝的部分海军,几乎控制了全中国的海岸。蒙古人两次出海攻打日本。但海上不比陆路,蒙古人未能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泉州替代明州(今宁波),和日本博多港成了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13世纪末,插有蒙古旗帜的大型舰队抵达越南南端海域,最终登陆爪哇。但补给线太长,最终舰队撤回泉州。未成功。(蒙古人在海上也这么能打!)
泉州,被称作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正是古老的西航路和东海航线的交汇处(前者沿亚洲大陆南下,后者经东海前往杭州、朝鲜和日本)。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实行严苛的海禁政策。大量福建的民间商人南下迁往东南亚,开拓了东航路上的商贸往来。

闻所未闻的旅行家
汪大渊,14世纪30年代游历四方。著《岛夷志略》。自称到过今天的缅甸、印度南部和战火中的斯里兰卡。是中国最早描写马尔代夫群岛和卡亚勒地区的人。
周达观,专论高棉国,包括吴哥建筑和当地活动的中国商人。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摩洛哥穆斯林学者和旅行家。到各处都不忘记录教友和生意伙伴。叙述充满文学性,妙趣横生。
自然还有马可波罗。据说他的东方之行,是从泉州返回的。蒙古人攻打爪哇的时候,他应该在东南亚。
5
随着航海大发现,植物猎人把各个大陆的新奇花卉带回欧洲。本书编辑顺序也是随航海探险,从欧洲出发到土耳其、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书中大量博物学画式的插图。很多品种在今天市场上相当常见,可想当今花卉贸易的全球化。
自然最好奇哪些亚洲(中国、日本)的花被带走了。朱槿、绣球、鸢尾、山茶、菊花、蔷薇、芍药、牡丹、铁线莲、玉蝉花……然后被18-19世纪的欧洲人画出来。







6
朋友送的生日礼物。花草、图样、衣裳,圆个有空气感的少女梦。




-
观自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7 08: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