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野生鱼类(上)
“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是对东北的鱼类来说的,刚听到这些俗语的时候感觉很新奇。在东北上学加工作转眼将近10年了,记得刚到学校报到时候,就知道带头人是鱼类方面的专家,然而最终没有跟随带头人而转为研究鸟类,但是对东北的野生鱼至今很感兴趣。听说国内仅分布在东北的鱼类就有超过50种,东北的中国特有种就有8种,如日本七鳃鳗、花羔红点鲑、达氏鳇、大马哈鱼、三块鱼等。兴趣之余我经常在网上找一些和东北鱼类相关的书来看,结果很遗憾,很少有系统介绍整个东北鱼类的书,唯一有2007年谢玉浩主编的《东北地区淡水鱼类》只有简单的黑白绘制图,其他的我还有70年代出版的《图们江鱼类》,这本书虽然只介绍了37种鱼,分类在目前来说有些落后,但是难能可贵的是所有鱼都有手绘图;赵文阁的《黑龙江省鱼类原色图鉴》,这本书我感觉是东北目前最新也是唯一的鱼类彩色图鉴了,介绍了113种鱼。网上也很少有关于整个东北鱼类的资料,最多有一些介绍黑龙江流域的或者辽宁省不包含海域的鱼类介绍。

因此这些年即便我很感兴趣,但是还是很难做到系统认知。我所有关于东北鱼类的认知基本都是在出差中了解的,我曾经在嫩江的早市上见过雷氏七鳃鳗和蛇鮈,在敦化的野河沟和朋友抓过某种杜父鱼,在汪清住宿的酒店门口见过卖野生拉氏鱥的,在七星河保护区截获的渔网中看到过大量的葛氏鲈塘鳢(老头鱼),也在兴凯湖松阿察河口见过翘嘴红鲌。然而系统的认识整个东北的鱼类对我来说是很奢侈的。
因此,我还是想系统的阐述下东北的野生鱼类,当然首先要声明我不是学鱼类的,我只是想以图片的形式来介绍东北鱼类的名称、图片和鉴别特征,有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大家在看到我文中出现错误的时候告诉我,我虚心接受,批评大可不必;其次是我提到的鱼种可能不全,因为我手头最新的资料是2010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黑龙江省脊椎动物检索》,里面涉及到106种,对东北来说肯定是不全面的;其他资料有1987年出版的《辽宁动物志 鱼类》中有淡水鱼103种,辽宁省有海域,此文默认将海鱼排除在外,2007年谢玉浩主编的《东北地区淡水鱼类》中提到202种和亚种(包含河口咸淡水鱼);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事,本文中的图均来自网络,比如微博黑鱼周和开水老师,水印都在, 以及F B尼克尔斯基1960年出版的中译本《黑龙江流域鱼类》中的示意图。还有许多图片多来自网络、期刊、专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对整个东北野生淡水鱼类的描述,这对我一个门外汉来讲,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我打算用将近1-2年的时间来完成它。关于分布范围的确定,我也想依据谢玉浩老师的分布系统,即包括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辽河、鸭绿江、辽东半岛和辽宁西部独立入海诸河系及长山列岛、复兴岛河系。地域上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兴安盟、哲里木盟以及邵乌达盟四盟。
另外,豆瓣不能编辑斜体,因此拉丁名没有斜体的还请谅解。
由于篇幅过长,我打算用上中下三篇来系统介绍东北的野生鱼类。
(上)介绍七鳃鳗目、鲟形目、鲑形目;
(中)介绍鲇形目、鳕形目、鳉(jiang)形目、刺鱼目、鲻(zi)形目、鲈形目、鲉(you)形目;
(下)介绍鲤形目。
七鳃鳗目
圆口纲的一目。只有七鳃鳗科一科,下分3亚科6属约41种,我国仅存1属3种。
七鳃鳗科
全世界有3亚科,北半球只有七鳃鳗亚科,另两亚科分布于南半球。七鳃鳗亚科分为七鳃鳗族和海七鳃鳗族。海七鳃鳗族分布于北美和欧洲。
中国有三种七鳃鳗,均属于七鳃鳗族,东北均有分布。检索如下。

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
日本七鳃鳗,比雷氏七鳃鳗和东北七鳃鳗大,成体40-50cm。可洄游(雷氏和东北七鳃鳗不洄游)。背鳍在体后半部,呈两个山峰状,基部相连;第一背鳍较低,弧形突出;第二背鳍较高而长,似等腰三角形,后端以低皮褶与尾鳍相接;然而《黑龙江脊椎动物检索》中提到两背鳍不相连,实在让人费解。

在国内仅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绥芬河、乌苏里江、嫩江、乌苏里江,江苏省建湖县1982年曾有捕捞记录。
国外分布于北冰洋、堪察加半岛、日本海往南到朝鲜沿岸河流,北美和加拿大北部河流均有分布。




雷氏七鳃鳗(Lampetra reissneri) 体型较日本七鳃鳗小,只有14-19cm。纯淡水鱼,不洄游。 两背鳍相连,第二背鳍较第一背鳍高。

该种在中国为东北地区特有,东北三省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



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i
全长20cm左右,有外侧唇齿,两背鳍不相连。
分布于辽宁鸭绿江水系、吉林通化、浑江,松花江佳木斯段。浑河上游及吉林省、黑龙江省东部山区河流。国外见于朝鲜北部、苏联远东地区(黑龙江脊椎动物检索中未收录,不知道为何)

鲟形目
分布于北半球欧洲、亚洲北部和北美洲,淡水或海栖溯河产卵,有些种类兼有淡水和溯河两种类型。现存两科,中国均有分布,东北有一科。
鲟科
施氏鲟 Acipenser schrenckii
俗名“七粒浮子”(鼻子下面短须前面的部位有一排疣,大多七个)东北仅此一种鲟,可人工繁殖,口小,呈莲瓣状;左右鳃膜连于鳃间隔。

本属中国有6种,东北仅此一种。寿命可达40年以上。最大个体可达200公斤以上。

黑龙江上游至下游,松花江、乌苏里江均有分布,以黑龙江中游数量最多。在中国为黑龙江特产。国外见于俄罗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鳇(达氏鳇) Huso dauricus
蝗属只有此一种。黑龙江水系特产。
口大,下位,呈弯月状。大的可达五六米近吨重,不洄游。世界上最大的鱼。
口前方有一对触须,内侧一对较向前。


全长200cm左右,15-17年性成熟。38龄以上普遍在300cm以上、240kg以上。



鲑形目
东北鲑形目分为鲑亚目(具脂鳍,最后一枚脊椎骨向上翘)、胡瓜鱼亚目(具脂鳍,最后一枚脊椎骨正常)和狗鱼亚目(无脂鳍)。
鲑科
大马哈鱼属
大马哈鱼属是鲑科鱼类,是一个拥有二十多个种类的大家族,常见种类主要有红大麻哈鱼( O. nerka )、大麻哈鱼( O. keta )、银大麻哈鱼( O. kisutch )、马苏大麻哈鱼( O. masou )、大鳞大马哈鱼( O. tshawytscha )、细鳞大麻哈鱼( O. gorbuscha )虹鳟( O. mykiss )等。广泛分布于白令海、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沿岸河流中。而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流域,品种主要有普通大麻哈鱼( Oncorhynchus keta )、驼背(细鳞)大麻哈鱼( Oncorhynchus gorbuscha )和马苏大麻哈鱼( Oncorhynchus masou )三个种类(马苏大马哈鱼既有陆封型,也有洄游,栖息于冰川冷水区,其成熟雄性参与降海型回归群体的繁殖)。虹鳟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养殖量很大,但却是典型的外来物种。同样,野生的银大马哈鱼( Oncorhynchus kisutch )分布在北太平洋及其两岸水系,我国没有自然分布,仅在辽宁有引进。

大麻哈鱼的属名为 Oncorhynchus ,是由希腊文 onkos(钩)和 rynchos(鼻)组成的,主要指这类鱼成鱼的上下颚在性成熟时会弯曲变形,形似鸟喙。它们在从海水洄游至淡水的过程中会有一个吻部和背部的形态变化,而且雌鱼和雄鱼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不过也并不是所有 Oncorhynchus 属的鱼类成熟时都有钩吻。

大麻哈鱼是“终生一胎”的鱼,即一辈子只有一个产卵期,而它的亲戚虹鳟和大西洋鲑,则是一生多胎,即一生可多次产卵,相应地,大马哈鱼产下的卵会比一般的淡水鱼大很多。
驼背大马哈鱼( Oncorhynchus gorbuscha)
鲑亚科大马哈鱼属
在我国,驼背马哈鱼仅分布在绥芬河和图们江。绥芬河属于北太平洋日本海水系,起源于吉林长白山。流经中俄后进入日本海。该鱼每年6-8月溯河洄游,9-10月产卵,以后全部死亡,次年幼鱼4月份降河入海,在海中生活一年,性腺成熟,次年溯河生殖洄游,属一次性生殖洄游鱼类,世代周期为2年。
驼背大马哈鱼,顾名思义,成熟时背就比较驼了,另外就是尾部有黑色斑点,这是它与其他大马哈鱼的主要区别。
尴尬的是,在正经的鱼类检索表上,鉴别他们是用鳃耙数量以及幽门盲囊的数量,哎。。。

驼背大马哈也叫罗锅子,细鳞大马哈,粉鲑。实际上这是雄鱼生殖季节才长这样,雌鱼则是正常体型。它们在海里的时候都是挺普通的样子,到生殖季节,雄性背部就会隆起,开始洄游,游着游着就变黄了,再游着游着,就变粉红了。这时候性腺成熟,就可以交配产卵。产卵后不久的驼背大马哈,生命也就基本上结束了,一辈子的努力,也就是这一回的事。
在海洋里,驼背大马哈鱼颜色为亮银色。洄游到其产卵的溪流时,颜色变成淡灰色,肚子为浅白色。这种鱼的特点是白色的嘴巴里黑色牙床,没有牙齿,背部和V形尾翼上有大椭圆形的黑色斑点。驼背大马哈鱼平均重量为2.2公斤。最大记录长度为76厘米,重量6.8公斤。

黑龙江的洄游高峰在7月中旬。在洄游过程中,它们逐渐完成精卵的发育,来到产卵场时,精卵已经成熟,并被上了婚礼装,特别是雄鱼,两颌显著扩大,背部明显隆起(驼背大马哈鱼的名字便由此而来),体色改变。每年7月底,黑龙江驼背大马哈鱼便开始产卵,8月份达到盛期;在堪察加,产卵期要比黑龙江的驼背大马哈鱼稍迟。产卵时,先在砾石底质的河床上建起一坑状巢,然后将卵产于其中,产完后,便用沙石将卵埋藏起来。尽管如此,驼背大马哈鱼的鱼卵还是大量地被凶猛鱼类如红点鲑所吞食,而且由于产卵巢被后到的鱼在产卵时又挖掘起来,以及封冻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最后能孵化成仔鱼的已经微乎其微。驼背大马哈鱼的产卵量极少,在堪察加,其平均产卵量仅10000粒左右,孵化期高达110~130天。幼鱼一般在同年的12月份孵出,一直等到第二年的春天,都在产卵巢中生活。幼鱼离开产卵巢后,便开始向海中洄游,并在那里长肥长大。







在海水中,它和我以及其他三文鱼都很像,但是它的特点也很明显,就是尾鳍上大又密的椭圆形斑点:

大马哈鱼( Oncorhynchus keta)
鲑亚科大马哈鱼属
大家好,我叫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keta),我在中国大麻哈鱼。我在北美叫Chum Salmon,在日本叫鮭(サケ),在俄罗斯叫Кета,不仅是正牌三文鱼,还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太平洋鲑鱼。



大马哈还有个比较容易区分的名字,狗鲑。主要区别在海里不容易分辨,但是生殖洄游期间雄鱼鱼体会出现紫色条带,区分十分明显。这鱼个头比较大,十多斤很正常。









马苏大马哈鱼 Oncorhynchus masou
鲑亚科大马哈鱼属
马苏大马哈与驼背大马哈主要区别是马苏大马哈雄鱼不驼背,身体是大斑花纹,而且有陆封型也有海洋洄游型。区别是陆封型长的小点。






同一对亲本产出的后代既会有选择在淡水中生活终生的,也会有选择入海的。目前在图们江的支流密江上,还是能看到它的。


它不仅在日本有大量分布,最南边的是在台湾,它在那里被称作樱花钩吻鲑,被视为台湾的珍宝。樱花钩吻鲑也曾面临灭绝的危机,但是现在得到了重视,建立了保护区,所以数量已经趋于稳定了。 而我们的情况也在逐步好转,目前绥芬河和密江都已经是国家级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了,这对于我们大马哈鱼来说是个非常好的消息:

银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kisutch
野生的银大马哈鱼( Oncorhynchus kisutch )分布在北太平洋及其两岸水系,我国没有自然分布,仅在辽宁有引进。我国1981年从美国引进过,在大连养殖公司和本溪虹鳟渔场孵化,是鲑属中生长最快的鱼类。

幼鱼体背蓝绿色,体侧银色。具10-13条暗色垂直斑条。成鱼体背钢青色至淡绿色,具有密集的暗色小圆斑点,体侧银色,腹部白色。产卵期雄鱼头部和背部变暗,呈蓝绿色,体侧具有红色荧光条纹,腹部灰黑色。

虹鳟 Oncorhynchus mykiss
鲑亚科大马哈鱼属
体侧因有宽纵带状红色纹而似虹,故名虹鳟
虹鳟在东北为引进种,故不多介绍




花羔红点鲑( 花里羔子 )Salvelinus malma
鲑亚科红点鲑属
红点鲑属分为两种,花羔红点鲑和白斑红点鲑。区别是花羔红点鲑是体具小于瞳孔直径的橙色斑点,鳃耙18-24;白斑红点鲑是体具大于瞳孔的浅色斑点,鳃耙14-18.中国仅东北有这两种。
花羔红点鲑分为和洄游型两种。 栖息在我国境内图们江的花羔红点鲑,为陆封型,终身生活在江河干流以及支流的清冷水域之中(其余生活在黑龙江、绥芬河、珲春河、鸭绿江等水域的花羔红点鲑仍为洄游型);
体色一般呈深灰色,有白斑点,体侧常具红斑点,头部无斑点,下部各鳍有白色边,腹部浅色。

体重平均约0.5~1.8公斤(1~4磅),亦可能更大。背上有黄点,体侧有淡红色点,这就是其俗名的由来;下部各鳍有白色边。

花羔红点鲑的食性广,以底栖动物(软体动物为主)及落入水面的昆虫为主,有时甚至跳出水面掠食。 每年9-10月份,水温8℃左右时,花羔红点鲑会在江河砾石底质、水深30-60厘米的缓流处产卵。3-4龄性成熟。卵圆形,橙黄色,卵径4.2-5.0毫米。这也是游戏中花羔红点鲑可以在9-11月再次被钓到的原因。

由于花羔红点鲑喜食的鲑鱼卵/幼鱼只在秋季出现,因此它们进化出了调节肠胃大小,容量的特殊能力。根据大麻哈鱼卵——它们最喜欢的食物——的数量,花羔红点鲑可以改变肠道的体积。





白斑红点鲑 (远东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
国内仅分布于吉林省牡丹江上游、图们江上游。国外分布于俄罗斯。为冷水鱼,有陆封型和降海洄游型。中国的可能是陆封型。


哲罗鱼(hucho taimen)鲑亚科哲罗鱼属
哲罗鲑属2种,哲罗鲑和石川哲罗鲑。鉴别特征主要是 前者侧线鳞140-240,后者125-152.后者仅分布于鸭绿江上游。
冷水性的淡水食肉鱼类,体延长,略侧扁,头部平扁,口端位,口裂大,具齿且锐。鳞细小,侧线完全。体背为青褐色,腹部银白色,头部背侧布有许名黑色斑点繁殖期有婚姻装出现,鱼体腹部腹鳍和尾鳍下叶都呈橘黄色的胭脂色彩。







石川哲罗鲑Hucho issikawai(朝鲜哲罗鱼)
国内仅分布于吉林省临江以上鸭绿江上游及其山涧溪流。国外见于朝鲜鸭绿江等水系。

细鳞鱼(尖吻细鳞鱼) Brachymystax lenok 细鳞鱼属
俗称:山细鳞鱼、江细鳞鱼(东北)
上颌突出明显,口半下位;上颌骨较短,后缘不达眼中央下方;在繁殖季节,体侧有明显的红色斑块。头后部、体侧、背鳍、脂鳍有相对密而且大的斑点,但颜色相对较淡,图们江细鳞鱼相对位置有黑点,但是稀小清晰。


细鳞鲑以动物为食,也是淡水鱼类中比较贪食的种类之一。从4月底到8月为它的摄食旺季,早晚摄食活动非常频繁,阴天则全天摄食。食物主要有小鱼、鱼卵、虾类,以及蜉游、飞蚁、莹火虫、瓢虫、牛虻和其他昆虫等,饱食后胃内食物可以达到自身体重的10%。采食的时候,它还能经常跳出水面捕捉飞在水上的昆虫,一天可食100多个虻、蝇等。


细鳞鲑在我国北方分布较为广泛,主要有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流域、鸭绿江、图门江和辽河上游等,华北地区的北京、河北北部白河上游、滦河上游,以及西北地区的新疆额尔齐斯河及其支流,以及流经甘肃和陕西秦岭的渭河支流等。在国外,还见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蒙古和朝鲜的河流之中。




图们江细鳞鱼Brachymystax tumensis
上颌不突出,口端位;上颌骨较长。体侧无明显红色斑块。头后部、体侧、背鳍、脂鳍有相对稀而且小的斑点,但颜色相对较深。



乌苏里白鲑 Coregonus ussuriensis
俗名:雅巴沙、兔子鱼、白鱼、大眼白

未乌苏里白鲑身体侧扁,体高大于头长,吻短,口端位,口裂小,上颌骨宽大,游离,后延长至眼球下方;侧鳞线78枚以上;鳃耙24-30,各鳍均小,尾鳍分叉较深,具有脂鳍。体背部呈灰绿色,体侧和腹部是银白色。

乌苏里白鲑为北方冷水性鱼类。喜栖息于水质清澈、砂砾或砾底质、水温较低的平原区河流或山涧溪流中,或藏在大江深水处。为陆封型种类。常栖居于水温1-20℃的水域,最适水温为10℃左右,但水温降至1℃时,仍能正常摄食。随生活水域环境温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迁徙:4-5月江河解冻,流水期结束后,集群在河道浅水区索铒;水温上升至15℃以上时,开始游向水温较低的上游支流或山涧溪流;10月水温降至10℃以下,游回原河道支流进行繁殖。冬季在河道深处越冬。乌苏里白鲑为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小型鱼类、甲壳类、水生昆虫等。夏季几乎停食,春、秋季食欲较旺。生长速度较慢,5龄鱼长约31.5厘米,第六年为36.4厘米,第七年为40.7厘米。体长35厘米的个体,体重约0.5公斤。性成熟需5-6年,产卵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初,产卵场所选择于支流中。

卡达白鲑Coregonus chadary
俗名短颌白鲑,小口白鲑。体修长,稍侧扁。与乌苏里白鲑的主要区别是鳞较大,鳃耙数较少,侧线鳞76~84个。上颌骨末端达眼前缘下方。鳃耙23~24根。吻较长和背鳍、臀鳍较高。最大体长近60cm。

分布于俄国阿穆尔河,鄂嫩河和在中国黑龙江上游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鄂嫩河。
茴鱼科
2006年以前,东北茴鱼科只有一属一种,那就是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grubii)。
2006年10~11月,在黑龙江水系(中国境内)的乌苏里江,呼玛河,额木尔河等河流采集到茴鱼属鱼类标本,经鉴定为中国1新纪录种---下游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tugarinae.下游黑龙江茴鱼体色鲜艳,背部无或具少量黑色斑点,体侧具鲜艳橙色条纹,明显区别于属内其它物种.与同分布于黑龙江水系的黑龙江茴鱼T.grubii相比,两者在以下性状上存在明显区别:
1)新纪录种体侧背部无或仅具少数黑色斑点,后者体侧具有大量黑色斑点;
2)新纪录种背鳍鳍条数为23~26,后者为19~22;
3)新纪录种体侧具多行间断开的鲜艳橙色条纹,后者无;
4)新纪录种背鳍边缘红色带纹宽阔,后者狭窄;
5)分布区不同,新纪录种仅分布于黑龙江中下游,后者仅分布于黑龙江中上游。
注:由于下游黑龙江茴鱼定种较晚,因此网上和较老的树上根本就没有两者图片的鉴别,基本都以黑龙江茴鱼自居,特别是不成熟的茴鱼根本就不鲜艳,难道只能用背鳍数量和体侧的斑点确定?有些茴鱼身体鲜艳体侧具有少数斑点,这个少数斑点和多数斑点的界限到底是多少,很值得初学者商榷。
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grubii
鲑形目,茴鱼科,茴鱼属。俗称: 斑鳟子、花翅子、板撑子、红鳞鱼、鱼华、海罗茨。
黑龙江茴鱼在我国产于黑龙江上游、嫩江上游、牡丹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国外分布于俄罗斯鄂霍次克海沿岸和日本海沿岸。 茴鱼在我国另有两个亚种:产于鸭绿江的鸭绿 江茴鱼(T.arcticus yaluensis)和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北极茴鱼(T.arcticus arcticus)上述三亚种的外形和习性颇相似,仅地理分布不同而已。
鉴别要点:体侧具有大量黑色斑点,背鳍数量19-22,体侧无鲜艳橙色条纹。

黑龙江茴鱼是一种中小型鱼类,个头一般都在50—400克之间,很难见到有超过500克重的大鱼。茴鱼的身体呈长而侧扁状,尾柄较发达;吻钝且短;口端位,上下颌等长;口裂倾斜;上颌游离,末端可达到眼正中的垂直线下方;上下颌各有一列细齿,舌上无齿;眼较大;鳞细小,侧线平直;背鳍长且高大,背缘呈圆凸形,呈旗状;脂鳍较小,位于臀鳍起点之后上方;雌体的背鳍、臀鳍较雄体为大;背部和体侧为紫灰色,体侧散生有许多黑褐色小斑点。





下游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tugarinae
体色鲜艳,背部无或具少量黑色斑点,体侧具鲜艳橙色条纹。

鉴别要点:体侧背部无或少量黑色斑点,背鳍数量23-26,体侧具多行间断鲜艳橙色条纹


胡瓜鱼科
胡瓜鱼科为北半球溯河洄游和淡水定居的小型鱼类,有2亚科,分别为胡瓜鱼亚科和公鱼亚科。野生种群仅分布在东北。共有3种,均10cm左右(胡瓜鱼稍大,20cm左右),两三年的寿命。分别为胡瓜鱼、池沼公鱼和亚洲公鱼(西太公鱼)。其中亚洲公鱼(西太公鱼)1982年才被发现。并说明部分亚洲公鱼是分布于日本北海道并被移至国内的。
胡瓜是黄瓜的古称,胡瓜鱼顾名思义就是有黄瓜香味的鱼类,其实香鱼科和银鱼科最早也是胡瓜鱼科的,他们也都有黄瓜的香味。还有东北一种叫黄瓜香的野采(荚果蕨)。

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
胡瓜鱼科,公鱼属。有一种清香黄瓜味,故产地居民称之为黄瓜鱼。公鱼为小型鱼类,一般成鱼个体只有8-9厘米,但数量较多,在产地有一定产量。在中国仅见于黑龙江中游,国外见于朝鲜北部、日本北部、苏联远东地区及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吻长小于眼间距,体侧和北部黄色或银白色,腹部灰白色。

6-8cm。大部分生命周期为1年,2-3龄少见。








亚洲公鱼(西太公鱼)Hypomesus nipponensis
体长形10cm左右,侧扁,吻尖。口前上位,口裂斜,口裂后缘达瞳孔之前。
黑龙江省脊椎动物检索显示,亚洲公鱼与池沼公鱼的区别是亚洲公鱼吻长大于眼间距,犁骨的头部相对较宽,犁骨有柄。但是,对我这个外行人来说果真不好分,特别是外表上看不出来。。。

一年生小型鱼类,个别2-3年龄。杂食性。
在中国自然分布仅限于黑龙江中游、图们江有限水域。1938-1943年日本人从朝鲜移入一批,经过繁衍扩散到东北地区一些水域。解放后确认水丰水库、净月潭和大连大西山有亚洲公鱼。1984年开始以水丰水库公鱼作为钟卵基地,向全国移植。至1998年亚洲公鱼已经在全国16个省繁衍成水库、湖泊优势种群。鸭绿江河口区海淡洄游型群体也成为河口优势鱼类。国外分布于太平洋东北亚沿岸的俄罗斯日本朝鲜。知名亚种分布于太平洋北美沿岸。
鸭绿江河口区的亚洲公鱼,11-12月降海越冬,2月份洄游,3-4月在河口产卵。
水库里的亚洲公鱼,2-3月由深水区向水库上游或岸边游动,当冰雪开始融化,上溯产卵。

胡瓜鱼:Osmerus mordax
又名多春鱼、黄瓜鱼。英文名smelt,俄文称为снеток。胡瓜鱼的叫法来自阿伊努人,因鱼身有一种鲜黄瓜般的气味而得名。体长15-25cm,体长侧扁,鳞片小,侧线不完全。胡瓜鱼的吻端位,口裂较大,眼也比较大,眼径与吻长大致相等。中国仅见于图们江。
鲜活样品体背暗绿色,体侧及腹面银白色。体两侧有紫蓝色和粉红色光泽。标本体背浅褐色,体侧和腹部淡黄色。
洄游型鱼类,在海里生活时以甲壳类为食,也吃小型鱼类。产卵洄游时基本停食。 图们江解冻时洄游,4-5月份产卵。
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沿海,日本朝鲜沿海及美国加拿大沿海。





香鱼科
本科仅一属一种,即香鱼。
香鱼 Plecoglossus altivelis
在东北仅分布于辽宁。体长9-20cm。体细长,侧扁。头小,吻尖,吻前段向下弯成钩状突起。分洄游型和陆封型。中国东北沿海直至台湾有洄游型,陆封型仅见于辽宁某些水库,国外见于日韩沿海。





银鱼科
银鱼科为胡瓜鱼亚目下,因此整科均具有黄瓜香味。
体细长,半透明。前部近圆柱形,后侧侧扁。头长,前部平扁。吻长而尖。眼侧位,稍突出。口裂宽。上下颌、颚骨有尖齿,犁骨和舌上有细齿。上颌骨在眼前缘或后方向下弯曲。体无鳞,无侧线。仅雄鱼臀鳍基部上方有1行较大鳞片。背鳍位于体后部,与臀鳍相对或位于臀鳍前上方。


安氏新银鱼Neosalanx anderssoni(新银鱼属)
尾鳍中部具2黑点;背鳍条15以上;臀鳍条28以上;胸鳍条24以上;成鱼较长,在7cm以上。
生活于近海河口咸淡水的一年生小型鱼类。于近海产卵,产卵后亲体死亡。
吉黑两省没有分布。分布于辽河口、鸭绿江口、大洋河口及辽西、辽东沿海部分。中国渤海、黄海、东海沿岸河口有分布,长江口亦见到。国外见于朝鲜黄海沿岸。

乔氏新银鱼Neosalanx jordani(新银鱼属)
尾鳍中部具2黑点;背鳍条15以下;臀鳍条27以下;胸鳍条24以下;成鱼较小,在6cm以下。
个体很小的一年生小鱼。栖息于近海河口。洄游至淡水产卵,或陆封于湖泊水库终生在淡水中生活。产卵后亲体死亡。
吉黑无分布,仅分布辽宁河口,某些水库有陆封型。数量少。


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新银鱼属)
尾鳍中部不具2黑点;背鳍完全位于臀鳍起点前上方。
体长5cm左右的一年生小鱼。洄游或终生淡水。产卵后亲体死亡。
为中国特产鱼类,东北为引入种。分布于常见中下游等南方。东北地区引入长春净月等,但是不见踪影。松花湖移入的繁衍成群体。


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大银鱼属)
舌有齿。
吻尖。前颌骨正常,上颌骨末端伸达眼前缘下方。下颌长于上颌。无缝前突。颚骨、下颌骨及舌上各具齿2行。背鳍位于臀鳍前上方。长度6-15cm。
大银鱼自然分布于辽河、鸭绿江口河口及南方很多地方。吉黑为引入种。90年代中国出现大银鱼移植高潮。
长春的新立湖水库已经移植,我在20年的冬天在伊通河抓到过。






前颌间银鱼Hemisalanx prognathus(间银鱼属)
东北仅1种,见于鸭绿江河口区。下颌前端缝前突短小,无齿。鳃盖边缘和腹侧各具1列黑色小点。尾鳍后端浅灰黑色。寿命只有一年。12cm左右


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银鱼属
下颌前端缝前突发达,具齿一行。9-14cm。东北仅分布于辽宁。

狗鱼科(狗鱼亚目)
狗鱼亚目分布于北半球淡水鱼类,有2科。中国只有1科即狗鱼科。狗鱼科1属5种,分布于亚欧及北美背部。
中国只有1属两种,即黑斑狗鱼和白斑狗鱼,东北只有黑斑狗鱼。
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
黑斑狗鱼分布于北纬44度以北的高寒河流及湖泊。在中国仅分布在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嫩江松花江等。



东北的野生鱼(上)至此结束。
点击看 东北的野生鱼(中)
-
小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9-09 10:59:56
-
要跳舞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09 22:53:17
-
独立器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02 12:59:27
-
亚里士缺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01 18:46:07
-
Mr Sir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04 16:14:36
-
锦鲤廖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04 13:53:45
-
宇宙真理猪大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04 13:47:48
-
tangm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04 12:17:15
-
Josta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04 11:30:11
-
canc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04 09:23:16
-
Su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04 09:07:29
-
scani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04 09:06:21
-
一个想想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02 20: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