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的背影如此动人:在长安望京都 ——《春山好》读后
作为一个西安人,对京都总是怀有莫名的亲切。
有人说,在京都可以看到大唐长安的影子。这座千年古都最初的建造,就模仿了唐时的都城长安,一样有一条宽阔的南北向朱雀大街,有整齐划一的城市布局,规划有制的坊市。连最初的“右京”亦叫“长安”。许多次,当我在大明宫遗址的断墙柱础间徘徊时,会不自觉地想到与西安隔山跨海的京都。
对京都的关注始于很早以前,不过那时只是简单原始的旅行者的冲动。而京都再次点燃我的兴趣,缘于《岁时记》和《自在京都》。《春山好》则进一步激起了我的向往。
对我而言,《春山好》是一部当代京都的纪录片,节奏慢调,画面细腻,于日常细微处展现京都的过去和现在,剥开她表层的清新古朴,使我看到她的纠结、落寞和多面。
书的封底印着许知远的一段评论:“这是一个我期待看到的京都。它从被美术馆化的描述中醒过来,它挣扎、焦灼、困惑,在昨日与今日之间摇摆。”深同。
作者追踪记录了客居期间遇见的人,事,中间穿插着京都细微处的景致,日常的细节组成的空镜,又叠加了自己对京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最终,这种思考在对东亚文化的追寻探访中去往了更深的层面。
又因为我这些年从事传媒文化产业的工作,做过城市杂志,写过城市文化,所以,对古都的变迁交融常有职业病一样的视角和思考。在读《春山好》时,也常常后知后觉地代入其中,把京都和西安对照起来。
两千多岁的西安与一千岁的京都有哪些同与不同呢?《春山好》中的京都,慢条斯理,小巧精致,这是和西安非常不同的地方。今日的西安是一座快城,城市建制一如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宏大豪放,人口比那时百万级增加了快20倍。《春山好》中的京都,大多数时候安静自处,有稳定的社会结构;而今日西安则可以称得上中国最混搭的一座城市,古今中外在这里交融碰撞,有时显得有些躁动嘈杂,但也因此而活力满满。作者苏枕书常居的京都有一座大文字山,西安人则有一座终南山。唯一的相同点,大概是同样都被旅游者深深误读吧。京都不是只有金银阁寺、二条城,也“早已不是‘鸠居堂的香’”‘南禅寺的红叶’‘宗忠神社的紫藤花’之类纯粹的”,旅行者眼中的审美意向所构成的古都。西安也不是那个在四方城里一直慢悠悠地在自己的节奏里前行的古都。
精致与宏大,安静与浮躁,其实很难说哪一种更好。两座外形相似的古都,她们的内在经过千年历史的过滤,在不同的时空里突然有了某种相同的宿命感。京都所经历的一切纠结、焦灼、困惑,某一天也会悄然出现在西安吗?
作为京都客居者的苏枕书,以旁观者的敏锐感知到了京都的这种分裂的当下和从历史穿越而来的纠结。这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她对京都种种社会话题的观察和描摹。她写了社会活动家,热血学生,有历史责任感的学者,为女性发声的律师和作家等等,在我们不曾想过的地方,一一展现和解读着京都的过去和现在。
书中的《新探险》一章,也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章内容。跟随着苏枕书的步履,去到韩国旧书店,精神之乡,更深地理解了儒家文化圈里另一个重要的独特存在。尤其是作为一个西安人,也非常认同地放下了“我汉唐雄风”的有色眼镜和天朝膨胀,开始认真地审视起这一爱恨纠葛的邻邦。这也不啻是一种对照与自省。
当然在《春山好》里,苏枕书也仍然一如既往地写了一些令我们感官美好的日韩朋友,生活瞬间,清新温润,依然治愈。
读过《春山好》,再看生活其中的这座城,她的背影在乐游原的夕阳下依然动人,她的恢宏宫殿遗址,城墙、街市、寺庙,却让我不自觉地会带着更多的问号凝视。当某一天,我走过兴庆宫遗址公园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内心再也不会只是骄傲,而有了一些清醒的审视。这便是《春山好》之于我这个普通读者的意义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