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疲惫感从何而来?
查看话题 >你的疲惫感从何而来?
就这样,不断疲惫、学会自洽、苦中作乐、安详离去
前言
此时此刻,2020年11月24日早晨5点23分。
这个豆瓣话题,已经收藏在自己的笔记库里好长时间。
最近考试刚刚结束,决定早起一会儿来梳理下关于“疲惫感”的话题。

正文
梦想与现实
疲惫感,对自己来说,几乎如吃饭喝水般,每天都会如约而至,并且逐渐从心底的那抹泉眼深处,一道道流出。
这种疲惫感,尤其在现在的秋冬季节,越发强烈。或许在寒冬的刺激下,这种疲惫般的焦虑如影子般,和自己形影不离。
这种疲惫感是如何产生的?倘若让我不加思考回答的话,我的答案是:心中的梦想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差距造成的。
整个2020年,工作的时候、通勤的时候、放松的时候、甚至梦境的时候,自己都在无时无刻思考类似的话题。尤其在上半年的Gap Time期间,自己不断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不断徘。
到底是自己的脑子出了问题,还是社会的真实,便是如此?
上个月再次读了郑也夫先生的作品《吾国教育病理》。导致最近一直认为:是不是我们当前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学校教育。
学生时代教给我们的仁义道德,等到我们踏上社会时,才发现是多么有幼稚与可笑。等到我们恍然大悟之际,已被摧残的伤痕累累。
做一个“大写的人”反而没有一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能令家人幸福,更能得到社会世俗界的认可。
这是可笑还是一种悲哀?
“生而为人,很是抱歉。”

识时务者为俊杰
已经忘记从某本书中,见到“把书读明白的人,都去做官了”这句话。
或许在如今的知识分子看来,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力回天”。那么,便在字里行间中找到了顺势而为的方法。
“识时务者为俊杰”。一名俊杰,总好过一名风餐露宿的理想者吧。炽天使化成堕天使,也是苦苦挣扎后的“识时务”般的选择。
每次负面情绪蔓延全身,即将淹没自己的时候,总得找到放松自己的方法。毕竟,求生是一种本能。
因此,就像现在这样,掰开笔记本,插入电源,开始敲击键盘。
在这种状态下,满身的疲惫感会随着每次指尖与键盘的接触,而一点点疏散出来,扩散到空气中,消失不见。
但终归是治标不治本。写作也只能是一种缓兵之计。
那么,如何让这种疲惫感不再产生、不再蔓延?

学会自洽
我没有正确答案,我无法保证自己今后不再产生疲惫感,甚至不敢去想在接下来的一年之内不再产生任何的疲惫感。
所以,对于2020年过完Gap Time的我,只能尝试着让自己与所处的社会学会和解,用今年的流行语来说,便是“自洽”。
现在的我经常这样安慰自己:这种疲惫的产生,不是你的错,或许也不是这个社会的错。仅仅是因为两者之间的不匹配。
BUT,可惜的是,个人与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力量相差巨大。这就导致每次疲惫感的来临,总会让我们潜意识间将问题的产生归结为个体的无能。
但这样的做法,何尝不是一种让疲惫感再次产生的做法?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选择,正如当今的员工与公司之间的选择一样。这是一间相互“看对眼”的事情。只是相比与一家公司,庞大的社会让我们无法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客观的看待它。并且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一开始便降生在这个社会中,甚至终生也只能在这个社会的棋盘上挣扎。
写到这里,脑海里顿时出现了“被蒙在鼓里”这几个字眼。
我们一直被蒙在鼓里,慢慢的也心甘情愿的蒙在鼓里。

异国他乡的瞭望
正如上面刚刚提到的,当我们开始察觉到个人与所处的社会之间格格不入的时候,或许我们会思考“是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是不是这个社会的问题?”的同时,我们可以再加上第三个选项:“个人与社会都没有问题,仅仅是我们和所处的社会并不匹配?”。
当然,这种开悟的产生(请允许我讲这种情况称为开悟),在某种程度上或许需要外部的推动才能发生。比如到另一个社会中去生活一段时间。而我在国外生活的这四五年间,在体验另一番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时刻站在远方观察着这片大陆的变化。
如果没有这段异国他乡的经历,我想自己并没有这种自发的能力,去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不管怎样,如今的自己终归能跳出这座牢笼去看待生活中的种种。而换来的,便是一种疲惫感。
想的太多,便会疲惫。
不可否认,无论自己是否能跳出这座牢笼,疲惫感总会在产生并且蔓延出来。它所需要的仅仅是时间和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当你全身心的投入社会的怀抱,被它坚硬的体毛周而复始的刺痛时,疲惫感便开始产生。

最后
说了这么多关于疲惫感的内容,感觉需要收收尾了。
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增加,“疲惫感常态化”会成为一种习惯。对于我自己来说,需要一段时间去习惯它。而在这习惯的过程中,在梦想与柴米油盐之间,为了自己与家人的生活,也在不断尝试与社会之间的“自洽”距离。
就这样,不断疲惫、学会自洽、苦中作乐、安详离去。
最后在梦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你的疲惫感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