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答疑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演出后传
11月3日至8日,元剧场作品,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话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成功上演了六场,得到了许多观众的热情反馈。我们在此希望向所有来到现场的的观众表示感谢!
有不少观众与我们分享了他们亲自撰写的剧评,我们也在其中选择了一部分,包括一些持保留意见的评论,贴在此处。
评论丨何振华 (媒体人,杂文家)
"我可以说,在Ivan Ruviditch执导的《救风尘》里,他使这句话兑现了一种无缝对接的完整甚或完美。演出非常成功,成功的意义至少在我并不觉着是因了它乃疫情以来的首演,恰恰是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人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生动而有说服力地阐释了他对某种普世传统的强调。观剧后的座谈我没有发言,剧评或者说观后感的题目,已然在心,却是我认为更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个出发点,先换句话说吧,去安福路看赵盼儿,不是小资,而是重温自古至今的某种生活方式必须具有渐已稀有的品质。"
评论原文请见:
金兰与闺蜜的间距——Ivan Ruviditch《救风尘》话剧观后


评论丨Huidong(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
“不疯魔,不成活”,犹言在耳,戏子的敬业精神不免让人心生钦佩,于是便有了戏曲里的状元“程蝶衣”,行家里的行家“梅兰芳”。大概当时唱元曲的也有许多名家吧!只是灰飞烟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留给后人无限的唏嘘感叹和“望尘莫及”。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有剧作家和剧本流传下来了,好的文字是无论如何不会被湮灭掉的。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就是这样一部中国式的喜剧——被一位法国人改编了的。欣慰或者惭愧?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个外国人的手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拿来被国人消费,被更多无知短视的中国人晓得——原来元朝时期就有这么有趣的故事了。那么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更有趣的故事是不是还有更多?中国的传统文化难道只能埋身故纸堆,再无被国人继承和发扬的可能性?这些便是我在看过话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后盘绕在脑海里的疑惑。
剧后交流,法国导演卢逸凡谈及剧中人物,认为每个人物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缺陷,胆小怕事的秀才安秀实也有好色无行的一面,不惧权贵为民做主的父母官也有嗜酒放荡的一面。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就是比戏剧本身还真实的人生嘛!


评论丨微博观众
一段用5分钟可以讲完的中国古代喜剧爱情故事,用将近两个小时来呈现,主题是传统的中国式智斗坏人,侠情仗义,一众演员们用诙谐幽默的表演,完美诠释了那句“戏剧舞台上,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就算在侧幕或是舞台背景区,动作表情以及窃窃私语都融入了人物,搞笑中推进剧情,制造快乐,突显冲突!


更多评论
以下评论来自微博、大麦等平台









问答环节
每场演出结束后,都有观众提出了一些疑问,我们也借此机会,挑选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问题,为大家进行答复:
Q: 演出过程中的几个转场时间较长,同时能看到演员自己搬景片,你们是故意这样设计的吗?
A:是的。一般传统的转场方式为暗场/拉上幕布——更换布景——亮灯/打开幕布,而我们所选择的则是故意不隐藏转场过程,让演员自己换景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让转场也成为演出的一部分。我们自然也是抱着这样的目标去做的,然而,受一些现实条件,如舞台尺寸、现场装台、联排时间等的限制,该过程未能如理想中般流畅、迅速。
Q: 演出第三幕至第四幕转场时,你们的演员演唱了昆曲《牡丹亭》选段,但《牡丹亭》是明代的作品,为何没有选择元代的曲子呢?
A: 三幕至四幕的转场时间较长,为了让这个时间不显得过于“空白”,我们决定让剧中饰演“歌姬”的演员加一段昆曲表演。昆曲是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牡丹亭·寻梦·江儿水》选段的主题又是关于爱情的,因此我们选取了这个片段,加在此处。
倘若未受到疫情影响,这次演出我们本打算与苏州昆剧传习所合作,在每一次转场时都加一段昆曲,并专门为了《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利用关汉卿原本的曲词来编写新曲新词。但这样的工作,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与物力,也需要昆曲演员能够经常来上海,与我们多多进行排练。我们本次演出没有条件来完成这样的工作,但我们希望下次可以实现。
Q: 第二幕中周舍用皮鞭抽打宋引章,感觉几乎是真打,是这样吗?
A:当然不是真打。皮鞭是经过处理的,其材质较软,并非专门用来打人的鞭子。演员在演出过程中,其实有几次是打在了地上。为了与后面的喜剧场景形成较大反差,我们在这一场也特地营造了真实感,但这一切都是在经过多次排练,确保演员安全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Q: 演出的服装、道具和布景没有完全按照元代的样式进行设计,这是否脱离了历史?
A: 话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不是一出历史剧,关汉卿创作的原著,亦非历史剧。尽管剧中所有的布景与服装设计,目标并不在于还原元代的实际环境,但剧中的服装、首饰、景片等,都是按照元代典型的风格设计的,只是我们使用的材料都是较为现代的,所以会给人带来古今交叉的感觉。比如,在元代的画中经常能看到坐在罗汉床上的人物,第一幕中赵盼儿房间的平台,即是模仿了这一点。除此之外,大部分家具都是铁做的,而非木制,则是从布景实用性的角度出发的,木质家具固然更加符合时代特征,但较为笨重,且不利于保存。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本剧的舞美与服装设计均来自法国,她们在进行布景与服装设计之前参考了大量中国历史资料,本剧的所有服装,也都是我们的法国服装师自己设计与缝制出来的。

元剧场即将扩充自己的演员团队,
同时也将招募几名有志于在实践中学习
演出项目幕后工作方式的志愿者。
相关通知将于近日发出,敬请期待!
不要错过元剧场精彩活动!
(点击文字了解详情)
欢迎关注我们 转发文章至朋友圈 留言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