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看到越来越多的话题关于企业招聘上限在35岁,35+的人在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难。找工作难,晋升难,发展难。总之就是难难难。做人难,做35岁以上的女人难上加难。我不知道这是否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那35岁的我们该何去何从?就这样被社会淘汰,还是默默认命?
限制我们的从来不是年龄,是能力。
如果35岁+还没有做到公司高管,在底层与年轻人打拼,那局限性之大就是显而易见的。毕竟拼活力、拼精力、拼试错机会,我们是拼不过年轻人的。小年轻熬通宵依然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现在的我们稍微熬个夜,整个人都不好了,第二天精神萎靡,眼神涣散。这怪谁呢?年轻时没有做好职业规划,得过且过,拿着过得去的工资,安于现状,于是乎十余载过去,能力没有太大提升,工资也只是随着工作年限的自然增长。想着自己做了这么多年,怎么着也算是元老了吧,可是你那基操的工作能力,还比不上花时间认真带了半年的新人给力。所以说,怪谁呢?难过的是,许多人依然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自身,于是乎,只能接受命运的洗礼,抱怨生活的不公,沉浸其中不可自救。作为HR,我们在某些岗位的招聘上的确有年龄限制,但对于条件优秀的求职者,年龄可以适当放宽。所以,说到底还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打造不可替代性。
有的人说我不喜欢做管理,那要怎么在企业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你就得努力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别人不会做的,你会做;别人能做的你做得更好;别人能做好的你做得更快。当你又快又好,又能解决疑难杂症时,你就具备了核心竞争力。其实也就是我们说的不可替代性。当企业要淘汰人时,大概率不会轮到你(复杂人际关系导致的情况除外)。可是想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可真不是按部就班的做好日常工作就可以实现的。你需要花费一些业余时间,多查看和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多与同行业的人进行探讨学习。日积月累,然后再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获得提升。这说起来好像也就那么回事,但做起来其实挺需要韧劲和信念感。当然,如果恰巧你还热爱,那就事半功倍了。
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太晚。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朋友圈被一个老奶奶80岁开始学习舞蹈刷屏。所以,35+的你现在开始学什么都不算太晚吧。总晚不过80岁的老奶奶吧。想要学和开始学中间差了行动力。“想”这个念头讲真很容易开始,然而“开始”却蕴藏着巨大的驱动力。这时就不得不提到规划的重要性。要把自己想做和要做的事情规划到具体的阶段性时间里来。比如这个周末我要看一章专业书,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这些切实可行的计划,会让你有一种使命感和实现后的成就感。但不切实际的规划就不要来了。比如这一周我要瘦20斤,这种规划再多也是徒劳。要学会给自己设立奖励机制,比如我完成了规划,可以奖励自己一顿自助餐;一个好看的包包,又或是一段短程旅行。这些激励会驱使你去不断实践自己的规划,变得更好。至于你要开始做什么,我不知道,你得自己去找,有兴趣,能持续,有收获,这是衡量的几个重要指标。为了戒掉抖音,我开始了其他的好习惯,这方面可以看我前面的文章。
打造副业或者“睡后收入”
这一点我是做得很不好的,毕竟我以前也是单纯的做好本行业工作,其他时间都可以说零碎化的荒废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开始捡起以前喜欢的写作,虽然我写的东西目前也没几个人看,但我会持续输出。我想当我逐渐做得更好时,一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人和我一样,收入都来源于死工资,所以,一旦失业或者遇到什么问题,收入来源就完全被切断了。而有的人很早就开始了其他副业,甚至副业的收入都已经超过了主业。所以,当他和你面临同样的情况时,他多了一份收入来源,不会坐吃山空,一筹莫展。“睡后收入”这个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这个自媒体、电商盛行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有了不断的财富累积。
35岁的迷茫,是因为25岁的不努力。所以,我们只有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努力学习提升,才能让40岁、50岁不至于狼狈。生活很残酷,但也很公平。你周末花时间下午茶,拍拍照发个朋友圈,打卡闲暇生活。而有的人同样是在这个咖啡馆,他用心经营着自己的自媒体平台,累积粉丝量,不断创造财富;还是在这个咖啡馆,有人跟新的朋友聊出了一个新的项目。所以去咖啡馆喝下午茶本身没啥问题,重点是你的思考停在了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