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过程中你的屈服与不甘
查看话题 >咨询手记004|爱的分寸
愿大家爱人如开车——把握好分寸,各行其道、相互尊重,互不胁迫、互不干涉、互不伤害

为了开启这个话题,我打算从一件小事说起。
有天我和我先生L一起去我父母家吃饭,在此之前,我的母亲曾问我需不需要"顺便"从她那里拿一些食材,我答:"你帮我准备一块土猪肉就可以了"。然而事实上,她却买了一大堆我喜欢吃的蔬菜摆在我面前,口头上说着:"拿不拿随便你",但实际上她和我的父亲第二天要出门远游一周,如果我不拿走,这些食材就只能烂在冰箱,所以其实她并没有留给我任何选择的余地,最后我只能从她那里拿走了两大块土猪肉,以及一大堆蔬菜。整个过程,客观上我既"吃"了又"拿"了,但我除了心理上感到极度负担和不适之外,真的感觉不到一丝"应该"感觉到的对父母的感激和"爱",以至于我提着一大包食材离开我父母家时连一句"谢谢"都不想说。
说完,我向心理咨询师坦陈了我的困惑:"为什么我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感觉不到'爱'?为什么我无法自然而然地去'爱'我的父母?"——按照社会陈规,孩子似乎被默认为理所当然应该爱自己的父母,不爱,仿佛就是件"不正常"的、甚至"大逆不道"的事。
心理咨询师听完想了想,然后用手比划了一个出拳的动作,她伸直手臂打出一个满拳,接着将拳头完全缩回,说:"听完你说的,我的感觉是,你只知道这两个状态,"她边说边将手臂伸出到半程,"但是不知道(这个拳头)只出到一半是种什么感觉,对吗?"——我在那一瞬间突然豁然开朗,原来问题的关键无关于"爱"或"不爱",而是在于——"如何把握好爱的分寸"。
从小到大,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我的母亲总是试图给我更多的关照,而丝毫不考虑我是否能够承受和消化;而我的父亲却完全相反,总是hold back,总是在压抑自己的情绪,给我的感觉是根本不知道如何表达爱。我从小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成长,"爱"给我带来的困惑和压力远大于愉悦和享受。在他们身上,我没有学会如何去爱,更谈不上学会如何"恰如其分"地去爱。
在《自信的根基及其意义》这篇文章当中,我探讨了自己从小不自信的一些原因,不自信除了影响到我对外的表达,同时也影响到了我对内在自我的接纳。直到如今,我都还无法做到真正的、全然的"爱"我自己,而是只能一点一点地试着、学着去"爱"自己,那么可想而知,我给予自己的爱都不是很多,能够分享给外界的"爱"更是少之又少——基于这一点自知之明,我期待从外界获取的爱其实也只需要一点点就够了。
马东曾经说过:"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当我和他人彼此之间能够平等地交互,我的感觉是平等、自由、轻松且愉悦的,比如我和L之间就是如此。
虽说我俩最初的相处并不和谐——因为过去我沿袭了从母亲那里耳濡目染的表达爱的模式:一旦确定关系,便全情投入、倾尽所有地表达爱,完全不顾及他人能否承受和消化,要说不期望回报肯定是假的,我如此表达爱的行为本身其实就暗含着"对方报以等量的爱"的期待和攫取的心态,无疑会给对方造成巨大的压迫感——但L有其特别之处,他的成长过程恰好让他在心理上形成了一个"金钟罩",不论我如何哭天抢地的"作妖",他都仿佛定海神针一般,稳如泰山、不为所动,承托住我不断下坠和崩溃的情绪,静静地看完我的"表演",然后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坚持做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的事,直到我冷静下来能够进行理性的沟通。
我很庆幸在感情及生活的其他任何方面,我的伴侣从来不给我施加任何压力,我也因此得到了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慢慢摸索出了适用于彼此、能够实现"双赢"的相处之道——我逐渐发现,原来我不需要在感情关系中"无私奉献、倾尽所有",不需要总是伸直手臂奋力"挥拳",我俩彼此都可以只将手臂伸出半程,温和而友好地握住对方的手,理解并给予彼此自身能力范围内能够付出的爱,在双方都感觉舒适且愉悦的状态下,让爱自然而然流动起来——这样的相处模式才是真正能够让彼此的身心都从中获益、得以舒展与成长的相处模式。
我也由此理解了为什么经营亲密关系对于曾经的我而言会是这么困难的一件事,理解了为什么我可以和对方保持轻松愉快的朋友关系而一旦变为男女朋友关系我就会变得咄咄逼人——因为那时的我只知道全情投入、倾尽所有这样一种无私且卑微的表达爱的方式,同时不自觉地期望对方以同样方式来爱我,给对方施以巨大压力,而对方一旦达不到这样的标准,我就开启"自毁"模式认定对方不爱我、认定自己不值得对方的爱——这样剑拔弩张、玉石俱焚的亲密关系当然都以失败告终。

与之相反的,当对方(比如我的母亲)不顾我所能够承受的情感边界,给予我大量、全覆盖式地"爱",我就会因为自身无法回馈等量的爱而感到压力、焦虑、抗拒和窒息。
当我试图和我的母亲沟通分寸感的问题时,她最不理解的一点在于,为什么我总会认为她给予的"爱"太多——难道给你在朋友圈发布的所有状态点赞也叫"爱"吗?难道多分给你一些食材、多做一些明明吃不完的菜也叫"爱"吗?我不得不说,是的,每个人都有定义爱的自由,对我而言,"爱"就是这些亲密关系相处中的互动细节——互动自然需要有来有往,当我无法以同样的行为反馈给对方,这样的"爱"对我来说就会造成困扰且让我感觉负担。
"爱"需要自然流动、平等交互来焕发生命力,需要自由、安全的空间来充分舒展与成长,反之,若总是被质疑、被束缚甚至被否定、被压制,这样的"爱"便会逐渐失去生命力,直至枯萎,直至死去。

想来十分耐人寻味的是,同样是开头那个事例作为开场,与心理咨询师的反应形成了鲜明对比,我的母亲还没听我说完就直接打断了我,紧接着抛给我质问三连:"为什么这么'正常'的一件小事你要想这么多?"、"我对别人也是这样,怎么对你这样就不行?"、"'历代中国妈妈们'(这个群体太可怕了)都是这样,为什么我这样做就是错的?"——每一个问题都让我如溺水一般窒息、让我想要大声尖叫,然而她自己却完全意识不到她的自私和霸道,意识不到她的言论正在对我的想法和感受进行侵犯、否定和打压。
我的母亲常常将"可怜天下父母心"挂在嘴边,尤其当我试图向她表达我感觉到"被冒犯",她就会拿出这套说辞来"开导"我。但仔细想想,这句话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本就是一种无理的要求,父母作为成年人、养育者,应在自己具备清醒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帮助年幼的孩子理解自己的言行举止、理解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和感情关系,进而这个孩子才能逐步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整体运行模式和规则。
而事实却是,大多数父母在成为父母时其自身都无法清醒地认识自己,不懂生而为人,不懂爱为何物,只会一昧强求孩子以尚未成熟的心智来"理解"和"包容"他们混乱的情感表达,一听到孩子谈论超出他们认知范畴的思考和想法就避之不及,甚至认为自己养育了这个孩子,那么只要打着所谓"爱的名义",不论对这个孩子做什么说什么都是对的,并且还认为这个孩子理所当然应该用无限的爱来回报他们。
天下有多少需要被可怜的父母心,就有多少需要被可怜的孩子的心。
此前,我在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感觉不适,但也说不清道不明具体是什么令我感到不适,当通过不断的思考让问题逐渐显出原形,我能感觉到我对人际关系当中存在的问题敏感度变高了,对不适感的耐受度大大降低了,我开始不再忍耐令我不舒服的相处模式,开始明确地识别并不断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情绪和想法,我发现自己慢慢变得越来越能够理直气壮地坚守自己的立场和界限了。
我的母亲曾一度非常不解地质问我为什么总是执着于探讨原生家庭问题,为什么就不能"走出去",道理其实很简单,原生家庭作为我这小半生相处时间最长、对我影响也最大的一段关系,反思其中所有令我不舒服的地方能够让我明白自己将来不想要什么样的关系、真正想要的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至少我现在能够非常明确的一点是,对于一段亲密关系,我真正需要的,是互相尊重并完善彼此独立的人格,是保持清醒,谦卑地学习、诚恳地反思,相互促进彼此的成长和进步,而不是平日里假装一切都好,一遇到问题彼此之间就只会歇斯底里的指责、控诉,动不动就搞二元对立,用非理性的表达相互中伤。
自从能够独自开车上路以来,我总忍不住觉得,其实人与人之间最恰当的距离就是公路上车与车之间的距离,最好的相处模式就是车与车之间的相处模式,交规也就是最好的人际关系相处法则——各行其道、相互尊重,互不胁迫、互不干涉、互不伤害,这正是一段成熟的人际关系所应当具备的"分寸"。
而父母,则如同孩子的"驾校教练",其职责就是教给孩子独自开车上路所需的技能,然后放手,将方向盘还给孩子,让孩子开自己的车、选自己的路,而不是在孩子成年后还打着所谓"爱"的名义、喊着"我是为了你好"这样的口号,死皮赖脸地坐在副驾驶座上试图操控方向盘的方向,说实话,这样不翻车才怪了。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