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维》——不是读书了才有钱,而是有钱了才读书!
我们好不容易送走了低价农民时代,却又迎来了廉价大学生时代。
现在三千工资已经请不到农民了,
却可以招来一个大学生……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移民来源广泛且数量众多,到达美国的移民,有的重视教育,有的不重视教育。
重视教育的有:中国人、犹太人。
不重视教育的有:意大利人、爱尔兰人(甚至一度被称为“低素质移民”)。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移民的经济地位的提升有什么影响呢?
答案是:没有影响。
(上世纪初各国移民到达纽约的图片)

早期的意大利移民,因为历史因素,不仅不重视教育,甚至对国家提倡的正规教育非常敌视,认为把孩子送去上学,是耽误他们赚钱。
20世纪初,意大利移民收入低于全美平均收入55%;
到80年代,意大利移民收入甚至超过平均收入12%!
如今,用经济和社会的诸多指标来衡量意大利移民后代,已经和其他美国人没有什么区别了,其中一项指标就是大学毕业率。
早期意大利移民对教育的不重视,甚至是敌视,并没有对他们提升经济地位造成任何影响!
人们在教育上投资更多,很可能并不是他们致富的原因,而是他们富裕的结果。
当他们更富裕时,就会更愿意在教育上花钱。
中国人、犹太人移民在美国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同样的规律。
早期华侨都是靠出卖苦力,刻苦工作和经营,经过一两代人的积累,才慢慢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
稍微了解下那段历史,想起那个时期的华人——脑海中浮现的都会是一副坚忍、吃苦耐劳的工人走卒的画面。
当积累了足够多的财富之后,因为重视教育的传统,华人会比其他人在教育上投资更多,因此其后代会在学术上获得更高成就。
这往往给人造成一种印象:重视教育的人,在经济上提升更快。
(图为早期华人移民家庭)

但从意大利移民和中国移民两者的发展轨迹来看,实际两者的因果关系正好相反!
不是更多的教育带来更多的财富,而是更多的财富带来更多的教育!
说起教育,就不得不提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高考了。
很多人调侃高中时期,是自己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左手物理,右手化学。
毕业之后,又全部还给老师了。
从社会结构上来看,高端的学术人才,只需要那么极拔尖的一小撮,这是社会资源决定的。
多少资源才能堆出一个袁隆平?
假如资源一泛滥,一平均,岂不是会少几个高端人才,多一堆平庸的人?我们有多少人现实生活工作中,能用的上天体运动理论和元素周期表?
这种高深的,偏学术化、理论性的东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种“奢侈品”;
我们普通人需要的,是实用性知识,遗憾的是,这种知识往往要等到我们进入社会,才慢慢接触到。
这一蹉跎,又是几年……
我大专时曾经计算过学校门口,卖烤肉饭小摊的收入,得出的结论是——月收入起码上万。
月入上万是多少白领职业的天花板?
小摊却做到了。
不得不说,当时的心情是,觉得有点讽刺,又有点悲凉…
甚至萌生过,要不自己也去干一个?但是我分析了一下可行性之后,放弃这个打算。
因为初期投入的成本回收时间,和盈利的不确定性,让我没敢下手。
我只考虑了小摊现在每个月纯收入上万,但是万事开头难,我能熬过收不抵支的初期吗?
答案是不能。
关于小摊收入的这个思考,第一次让我明白:
——想要赚到小钱,并不是只有学习这条路;
甚至都不需要多么聪明,只要勤劳就可以了。
如果要做点小生意,除了勤奋,可能还需要点机灵劲儿,而这股子伶俐的灵光,很多都在学校磨没了。
进入社会后,大多数人心性已经定型,要打破固有的认知,重新学习,又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正如《经济学思维》中:
——正规教育所能提供的知识,只是人类整体知识的一小部分。
不必完全否定正规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但人们应该认识到,获取知识的途径是极为多样化的。
一个正常社会,大部分人本来就应该把主要精力用于获取能够带来财富的实用性知识上。
获取方法包括但绝不限于学校教育。
实际上,获取实用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恰恰不是学校,而是实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也就是所谓“干中学”。
至于那些代表着人类文明高度的学术、艺术和科学,就交给少数幸运而优秀的大脑去从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