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京剧偶感

发现很多京剧的内容都和王昌龄的《闺怨》相通: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如朱强、李晓兰版的《马前泼水》,此剧讲西汉时,原是千金的崔氏带着一箱红烛嫁给了家贫如洗的书生朱买臣,崔氏盼望朱买臣早日考取功名,但朱九载未中,且不顾家,整日闲逛,崔氏慢慢生了怨望和懊恼,强迫朱写休书。于是两人劳燕分飞。后来朱发愤苦读,中第。赴任时,已沦为丐妇的崔氏跪于马前,请求收留。朱命人取盆水泼于地,说若崔氏能将复水收回盆内,即可收留。崔知其意绝,自己泼水。马前泼水时崔氏唱到: 马前我把苍天问,崔氏大错怎铸成。 我本富家千金女,不该下嫁到蓬门。 既然是下嫁蓬门我情愿,就应该荆钗布衣守清贫, 秉什么红烛,立什么志,激什么夫婿逐功名。 富贵虚名多误我,他让我,误把终身靠错了人。 担水劈柴他不会,养家糊口他不能, 九载科举他不中,一朝得中,他却成了陌路人。 陌路人不相认,马前泼水更寒心, 人生无常事难证,红烛燃尽化烟云。 他是他来我是我,覆水回收万不能, 痴梦一场豁然醒。老天哪,却原来你叫我, 自己泼掉这自酿的苦酒水一盆。

“秉什么红烛,立什么志,激什么夫婿逐功名”就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之意。
此版本的《马前泼水》不是讲谁对谁错的故事,朱买臣不是忘恩负义,崔氏不是只看物质,只是“说般配与人相依菱花镜,不般配半碗米饭闹纷纷”,世事无常,造化弄人。 此版《马前泼水》还有一点很有意思,贯穿全剧的那顶斗篷把京剧的虚拟性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斗篷两面一红一黑,红色是积极的一面,是圣贤书,是菱花镜,是嫁衣,是新婚的红烛,是火光;黑色是消极的一面,是冬天的破斗篷,是闭而不开的门,是无奈奈何必须写的休书,是马前泼出去的那盆自酿的苦酒水。 再如《春闺梦》,此剧讲东汉末年战乱,人民惨受征戎、流离之苦。王恢新婚后被强征入伍,阵前中箭而亡。妻子张氏终日在家盼望,不觉积思成梦。梦见王恢解甲归来,张氏又喜又怨。倏忽间战鼓惊天,尽是些血肉骷髅,吓得张氏蓦地惊醒,才知都是梦境。梦中张氏唱到: 可怜负弩充前阵 历尽风霜万苦辛 饥寒饱暖无人问 独自眠餐独自行 可曾身体蒙伤损 是否烽烟屡受惊 细思往事心犹恨 生把鸳鸯两下分 终朝如醉还如病 苦依薰笼坐到明 去时陌上花如锦 今日楼头柳又青 可怜侬在深闺等 海棠开日我想到如今 门环偶响疑投信 市语微哗虑变生 因何一去无音信 不管我家中肠断的人 毕竟男儿多薄幸 误人两字是功名 甜言蜜语真好听 谁知都是假恩情 “去时陌上花如锦, 本日楼头柳又青。怜悯侬在深闺等, 海棠开日我比及如今”正是“忽见陌头杨柳色”之意。
而此剧的表现手法则和王翰的《凉州词》相似: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春闺梦》和《凉州词》都是讲战争,但都不是一上来就写战场是如何的流血漂橹,而是一个写思妇做梦,一个写征夫饮酒,都是截取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让悲哀从温暖中透出来,平静中激发了一种更加强烈的效果,使观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自行去探寻战争到底让普通人失去了怎样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