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译|鱼缸,或是棱镜
“鱼缸,或是棱镜”
——韩国画家Lee Jinju笔下的世界与记忆
Lee Jinju 的绘画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岌岌可危的平衡,像一首沉默的无言诗……有一种克制、脆弱、忧伤、轻薄的质地。
她的作品与其说是让我记住了,不如说向我传达了一种情绪,使得我与她的画作产生了共情。
在画作中也有诸多意象,在跨越几年的时间里不断重复于不同画幅的细节之处,在这里“重复”加强了绘画叙事的力量。圣物与俗物、猪与犬、花圈、线团、眼泪、黑色薄丝袜、没有头发的女人,她的个人风格在某些画面意象上成熟到有些强势的地步,极具辨识度与艺术特色。
有时静静凝视她的画作,会让我犹如置身于一座亟待灌满的透明鱼缸之中,一种徐徐蔓延开来的窒息感和即将被溺毙的错觉。也像是一个棱镜,有独特的空间感、光线切割、特殊形状的非现实组合,其作用类似于凝固某段时光与记忆的琥珀。
鱼缸也好,棱镜也罢,表层是令人诧异和惊叹的图像形式,但是内在却是展现她与自己生活的博弈结果,本质依旧是诗意的,是禅意的。

原本这篇日记预计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叫做“一览”,大概是我将Lee Jinju的诸多画作以及我对它们的简要感受按照一种欣赏的“动线”陈列而出,以便大家对于她的艺术作品有一个图案式的印象,进而在阅读第二部分,“对谈译文”时能够有一个前理解。然而不知豆瓣日记是否对于图片上传有所限制?很多图片都无法上传……因此,我只能放弃原本的计划,这篇日记的主体便是一篇关于艺术家本人对其创作的访谈自译。
她真的是我很喜欢的当代女画家之一,后续有机会我也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方式将她的作品与大家进行与谈和交流~(我真的存了好多图片,整理之后也打了好多腹稿来着!可惜日记的图片上传系统不作美😭祈祷后续我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能够单纯地分享她的绘画带给我们的触动!)
【自译】:艺术家访谈
英文原稿来源 // 艺术家个人主页:http://www.artistjinju.com
译者 按 |本篇访谈录原文并没有相关配图。译者出于能让大家在看采访时有更直观的阅读体验之考虑,结合自己对于其作品的理解,根据采访内容的所指涉的画面意象、内容信息等描述来选取了一些图片来作为文本参考。目前并没有找到任何补充材料来确认与谈人和艺术家所讨论的画作一定是译者所补充在文章之中的图片,因此下文的所有汉译与配图仅供参考!若您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或研究的需要,可以移步艺术家主页来查找相关材料。祝食用愉快!^ ^
对谈 | Lee Jinju
于2014年2月18日
韩国艺术家Lee Jinju(汉语音译:李今具)使用韩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来创造出在视觉上由迥然有异图像所构成的孤立场景,其中许多图像都普遍再现于她的各种作品之中。她的绘画作品是对人类感知的一种探索,通过描绘意识与无意识相互浸绕的神秘自然,来构筑我们自身;在非凡及庸俗的日常图像和事件的轰击下,以个人记忆、梦魇和想象为主体的视觉图景。Lee Jinju在她纽约首次个展的开幕式前一天与Schön! 杂志的记者同坐,一同探讨她的创作历程与灵感来源。同时,艺术家Lee Jinju的作品将在Chelsea’s Doosan画廊陈列展出至2月27日。

Lee Pennington (LP): 您的作品有一个非常明晰的视觉风格与情感基调,请问这是否花费了不少时间和实验,才能达到这种独到的风格和方法,来较好地传达作品所表达的感觉?
JINJU LEE (JJL): 差不多是这样。我大学主修东方绘画专业,在一开始我的确以传统的东方画技法来创作。但当我试图描绘我的个人故事于画面时,我便开始渐渐偏离了纯粹的传统技法。
(LP): 请问您是不是大多以传统的韩式技法来创作呢?例如,在织物画布上使用墨水。或者您是否在选择这种媒介之前会用别的样式或材料来做尝试?
(JJL): 我只使用传统的韩式画法。我也试过用油画的技法与材料,但我坚持传统技法只是由于它合乎我的性情。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方法我都已经试过了。假如以油画来创作的话,油彩会在帆布的表面变得很厚重从而形成一种质感。然而对于东方画而言,颜料具有弥漫渗透于画布上的效果,色彩可以自然而然地与水混合在一起。我觉得这个方法很符合我的创作个性。
(LP): 您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呢?您是否确切地知道一幅画将会包含哪些部分和形象,或说是随着过程的展开而不断发展,更多是自发地即兴创作?
(JJL): 绘画中有很多部分都是精心策划的。我会画很多副画,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突然迸出的珍稀体悟都通过绘画来将之扑捉。因此,很多的速写草图都在之后被重新安排和结合,用以创造画面中的故事。
(LP): 那么请问情感宣泄在您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占有多少比重?
(JJL): 是的,我承认宣泄当然是有其效果的,这其实显而易见。但它是如何呈现的?唔……回答这个问题有点棘手……与我而言,宣泄并非关于狂喜抑或满足。它更多是隶属于痛苦的感觉,而非满足的感受。所以我并非是为了情感宣泄而画,相反,如果我不这样的方式来作画,我的生活只会变得更为艰难。

(LP): 在您的作品中有一种确切的孤立之感。画面中的一切似乎都被以明确的边界所隔绝,宛如一口被虚无所包裹的活动之井。那是什么激发你在作品中不断复现这种“孤立”呢?
(JJL): 是我的记忆。当我四岁时在外面试着捉一只青蛙的时候,我遭遇了一起绑架事件,幸好我最后安全归家,此后也被正常地抚养长大。但不幸依旧在我二十多岁念大学的时降临:我的一个好友被刺身亡,另一个遭遇了抢劫,甚至还有人非法私闯我家……实在有太多可怕的事情发生在我周围的人身上了,就像那些你只会在社会新闻上看见的案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在我记忆中,那些我试图抹去的不同事件开始互相联结。世界的恐惧与焦虑、周遭正在进行的建设、生活里失控且持续的紧张感,正是它们为重现新的情感开启了一扇门。
(LP): 那么您的艺术创作是否能够为你提供一种信念,使得您可以从这类创伤性的回忆中获得解脱?
(JJL): 我这些作品的创作目的并不是为了自我疗愈,不过在某些程度上它们的确有艺术疗愈的效果。对我而言,我的作品产生于好奇心而非出于疗愈的企望。那些我试图遗忘的事件在我的记忆里复现,我持续面对着我记忆中的各类事件渗透进日常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境况。对此我感到好奇——为什么它们不就此消失呢?为什么这些记忆如此的反复无常?它们完全是支离破碎的。故而当我在创作时,这些所有的记忆碎片都激发了我的灵感。

(LP):在您的每一幅作画中都有大量不同的元素和画面——一些在公共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就像麦克风和照相机的画面。还有一些像是在家庭内部较为私人的活动,比如,晾晒衣物;或是一些在娱乐活动被打断或中止的画面。也有一些具有阴暗气质的画面,例如:狂吠的狗、蛇、被焚的物体、处于危险中的孩童;还有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俗物”,例如:卷纸、吃食、延开的针线等……请问您是如何将这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画面,如此巧妙地结合在您的作品里,并以此来制造出一种极其独特的情绪氛围?
(JJL): 我所专注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记忆,思想,以及当下的图景。画面中很多看似怪异的搭配和描画,在我看来这正是我们现实生活的真实面貌。图像的确可以看起来毫不相干,就拿一个杯子或瓶子来作为例子吧!每个人在观看同一物体时都有他们自己的理解。再比如说某种特定的饮品,当你在喝某一种饮料的时候,它能够唤起你某天与他人共饮时的独特回忆。你们在那天谈论的故事及其情节也可能会唤起完全不同的记忆……这些图像和记忆或许看起来没有关联,但它们却是被一根不可见的细绳紧密地绑在一起。因此,我真的非常乐于构建这类知觉层面的结构关联。画作中包含了诸多我的个人故事,但是它们却被刻意放置在同一画幅里,于是便创造了一种略微有些不适,但却又很独特且微妙的心理图景——我想这就是我的作品所要描绘的。

(LP): 您认为现在是做艺术家的好时机吗?当下的时间和氛围是否利于创作?
(JJL): 我对现如今的情况也没有百分百的称心如意。不过对于韩国艺术的情况而言,现在的确比过去好多了。现在韩国也给予年轻艺术家更多的关注……当今的相较之前也有更多的场所和支持。
(LP): 您觉得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产出会有巨大的差别吗?还是说都有一个类似的趋势或感知——比如,当下正在韩国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与美国、英国等地相比呢?
(JJL): 嗯,西方艺术的确与我所从事的东方绘画很不一样,不过其实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有和韩国艺术家当下正在进行的创作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有时我也能看到一些联系,但我觉得我的作品还是不太一样。
(LP): 基于您的观点与技法,您认为艺术的功能和目的是什么呢?
(JJL): 从心理学上来说,我认为艺术帮助我们发觉我们的生命,我相信它有着这样的影响,这是发现之喜悦。我们也已体验了生活——艺术使你意识到经验的切实存在。我被这种艺术的概念深深打动。任何艺术体裁都是美好的,也是个人的。
(LP): 您对于未来有何创作期待?您认为您的作品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JJL): 我只希望通过我的作品,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普遍意义上的世界与人生,同时我也期望他人也能有此收获。马塞尔·普鲁斯特有一本小说叫《追忆似水年华》,这是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书中的主角能够通过玛德琳茶糕的味道来发现和觉察逝去的记忆,现时的此刻,以及介于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界。这本小说充斥着关于观察的细节性精确描述,一环扣一环;这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故事,但是却能带领读者前往他们自身现实的边界处。我对此非常感兴趣,因此我的作品也反映了介于意识与无意识的边界处。

在2014年2月27日之前,您都能在纽约市的Doosan画廊欣赏艺术家Lee Jinju(音译:李今具)的作品展出。
本访谈借由 Jiun Kim(音译:金俊)与Brian Baek(音译:布莱恩·白)的翻译协助下成稿。
撰文// Lee Pennington(音译:李·佩宁顿)
——Schön! 杂志社
汉译// Cybersky(也就是我!赛博丝姬:-P )
——无业学生😅用爱发电💗
【译后记】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翻译艺术家访谈!很开心我将它完成了~由于我对于译介学也没有研究,相关翻译的经验也几乎为零,在翻译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真心祈祷到此为止我做得还不错😭……能够让大家通过这篇拙劣稚嫩的译文认识或了解这位优秀的艺术家,这就是我所有的期待了!
当然,出于对于文本的负责,我也需要就我在翻译时遇到的几点问题,以及我选择的解决方式简要补充说明一下。本人才疏学浅,经验不足,还望大家批评指正,不吝赐教(鞠躬)
(一)直译与意译
这篇访谈是我在艺术家主页上看到的第一篇我能看懂的材料。因为当时我在翻看“访谈”子目录时,很多材料都是韩语,而我没有学过韩文,自然是很可惜不能通过文字得到一些画面之外的信息……所以,当我看到有一篇英文材料跳入眼帘的时候还是不由自主地开心了一下!毕竟艺术家对于自己绘画的理解、创作的阐释、个体经验的分享……这些信息都是很珍贵的,它们在另一个维度和她的绘画产生了无言的共振。
但是这场对谈最初使用的语言是韩语,随后才被翻译成英文见刊。而我为了向简中网络“介绍”这位资料较少的艺术家时,再一次将英文进行汉译。换言之,如果语言交流中的确存在一个预先存在的“真实”的话,经过多次翻译之后,谁也无法保证这种“真实”能够在“投影的投影”里圆满的还原。
因此我在初译时更多采取更加保守的直译法,尽可能顾及逐字逐句之“原本”的意思。这是我出于忠于原文而作出的一些努力,也希望向《午夜之子》繁体本译序强调的那样:“翻译应该像是一层无质地的透明介质,能够直接透过它感受原文”——我会向此看齐,尽管我现在的能力和经验肯定还有诸多不足。
(二)意群及标点符号的调整
之前在对比语言学的课上,老师也说过若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根据原文的大意来进行意译是更好的选择。由于我们是中文系,大家的第一外语都默认是英语,所以这个课其实可以算英汉对比语言学。在进行英汉互译对比的时候,我们时常遇到很多“不可译”的情况,我那会也懵懵懂懂地意识到有些表达是文化问题,而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
昨晚我在翻译的时候,李老师来我案头“视察”,然后就看到我翻译的初稿文段,她也是超级不客气地开始朗诵我翻的文档!生硬的句子被她浮夸造作地念出来也是有够公开处刑的!哈哈哈哈🤣不过她也给了我建议,就算是所以翻译文章很重要一点我觉得是合乎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所以,我根据意群的划分重新调整了标点符号的使用,使其更加符合中文的阅读习惯。
(三)“敬语”与语言表达
鉴于艺术家本人和采访者都使用的是韩语,而在东亚文化区中也比较注重“敬语”的使用。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我还是将所有人称使用敬语,提问方式一律采用较为委婉的问法以示尊重。
当然有些语气和词组的选择是译者自己使用汉语时候的个人习惯。这部分我也征求了好友和舍友的建议,研究语言学的舍友倒是觉得语气词这个属于个人的个性和用语习惯,不过她觉得我的有些遣词造句有些书面语。我导师也说过,“有时你的语言表达风格介于书面语的病句和残句之间……”🤧这问题困扰我已久
唉,所以单纯的讲述和阅读是完全可以碎片、孤立、跳跃的,一旦落笔成文就要合乎语法的行文,思维的逻辑,而这些都需要训练和经验。我也真的理解了解释学课上,哲学老师一再强调的不仅要学哲学,更要做哲学——很多事情要一步一步真的去做才能理解其中深意。尤其这次“用爱发电”居然让我体悟到之前我不太专注的对比语言学中某些东西,具体是什么真的很难一言以概之,但是真的对于我是很棒的一次尝试!
以上。絮絮叨叨说了那么多!愿之后能有机会与大家交流,以及请大家多多关注韩国当代艺术家👩🎨Lee Jinju的作品!
于2020年11月25日 晚 9点43分
© 本文版权归 Anastasia 💤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