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习惯与仪式感
/50天如何养成运动习惯?
九月底开启了本年度的第二个百天行动——健身100天记录。
每天至少专门锻炼10分钟,其间偶有中断,到今天完成了52天,从上周末开始能感觉到自己早上运动几乎不再需要动用自己的意志力,不会有内耗挣扎,说明习惯已经养成了。
后续只要保持惯性——每天早上有氧间歇10-30分钟(必做),晚上瑜伽或者两个力量训练,随时随地走动走动、拉伸拉伸。
同时保持记录:时间、Day N、健身内容、感受。当下记录打勾的成就感,以及一日复一日可见的持续性,会很好地加强正反馈,提醒自己,这是对我来说无比适用的习惯养成工具。

/仪式感到底是什么?
周日在TO DO LIST面前犯拖延时,为了调整自己的状态,从椅子上起来,做了30分钟瑜伽。拜日式、战士式、三角式及相关的变式,以手臂展开、胸廓打开的动作为主,完成后身体和内心都舒展了许多,汗珠不断往外冒,但似乎每个毛孔都被平静的喜悦充盈。
在这样的状态下,擦拭瑜伽垫成为了一个美妙的仪式。我内心怀着无限的柔软,仿佛每用湿毛巾擦拭的动作,都在感激它的承担,感激它的陪伴,感激它与我同在。最后喷上自制的柠檬茶树酒精喷雾,在香气中还原它的干净、如新。
以往,这是运动完后自己最不想去做的一部分,总觉得是在劳役自己,做着一件无聊、麻烦的收拾体力活。而现在,我在看似同一件事情中,升腾出了仪式感。
我不禁问自己,仪式感到底是什么?到底是哪里发生了变化?
回想日常生活的情境,虽然也常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媒体和许多人强调,一个人独处时也要有仪式感,但其实真正能让自己感到仪式感的必要性,往往是重要的节日,和亲人或友人相聚时。
细细想想,就是如此。
当所谓“仪式”纯粹是为了一个孤立的自我,那这些动作便是不实用的、没必要的,麻烦的,在图个新鲜感觉后渐渐就会被自己所舍弃。但是,当内心带着对器物、对他人的感情时,所做的一切都有了深切的连接感和柔软度。我的“自我”和周遭的人事融合了起来,我所做的再简单的动作,都带着一份对他人或他物的关心和喜悦,他人或他物也带着对“我”存在的映照。在这样的感情交融中,仪式便有了真正的仪式感,有了存在的意义。
想起以前看《零极限》这本书时,里面提到用意识净化时,对一个房间、房间中的椅子都要去清理和归零。当时是没有体会的,现在大约能有些微的理解。
所以,一个人独处时的仪式感没有那么简单,需得持平等之心,以生命待生命,以谦卑和感激视周遭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