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诊断标准是什么?
还有一个多月,2020年就要结束了。这一年来,我们的身体与心理都经历了艰难的考验。从新冠开始爆发时的人心惶惶,到疫情蔓延时的个人健康安危,再到疫情将歇时人们的心理重建。疫情之下,从医护人员、患者到经历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冲击的普通人群,都面临着自我调节的问题。

随着各行各业复工复产程度不一,很多人在疫情之后,都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职场、家庭、社会环境,以及随之而来的焦虑、抑郁的情绪。在最近这几个月,来我院就诊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患者突增,很多人都在因为或这或那的心理问题而备受困扰。我们这一代人,好像越来越容易陷入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中,也有很多人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抑郁”了。

01.
9500万国人,受到抑郁困扰
从百度搜索指数来看,以“抑郁症”为关键词的搜索主要内容是“抑郁症的症状表现”和“抑郁症测试题”。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人们对抑郁症的关注度提高,也反映患者疾病教育不充分、病耻感强等问题。根据估算,目前为止中国泛抑郁人数逾9500万。虽然在中国受抑郁困扰的人有很多,但就诊率却不足10%。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大部分人还是不愿意马上就医。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分不清抑郁情绪和抑郁症。

下面我为大家提供了抑郁症诊断的5个标准,你可以尝试自测一下:
1.以下两种情况必须满足其中之一:
1)抑郁心境或悲伤2)对于曾经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或愉悦同时,至少存在以下状况中的4种:1)体重改变或食欲改变2)失眠或嗜睡3)感到不安烦躁,或者言语和运动迟缓4)疲乏或失去能量5)感到无价值或内疚6)难以集中注意力或难以做决定7)经常想死或自杀,计划自杀或企图自杀2. 相关症状几乎每天都有,并且持续不少于两周3. 引起巨大痛苦,社会、职业或其他关键方面功能受损4. 症状并不是由毒品、药物、精神病性障碍或其他躯体疾病所致5. 未出现过躁狂或轻躁狂
只有当以上5个标准都全部符合的时候,才可能被诊断为抑郁症。
无论是身陷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都请牢牢记住:
你不是唯一有这些感觉的人,许多人都经历过这种情况并且至今仍然好好活着。
有这些感觉也不是自己矫情,不必自责。当难以自我调节时,一定要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02.
青少年和女性,
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中国10—24岁人群的抑郁症发病率显著增加,中学生中度抑郁的检出率为23.7%—54.4%,重度抑郁症的检出率为3.3%—9.68%。但是,大多数的病例都没有被发现,当然也没有得到治疗。
青少年抑郁就像是一个隐藏在网络话题里的秘密。

而更令人痛心的事实是,很多青少年患者连吃药的决定权也大多都掌握在家人手中。而除青少年外,还有一个群体也值得我们关注。美国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女性抑郁症的终身发病率是男性的2.1倍,越是发达地区抑郁症发病率的性别差异就越明显。在这里,我想特别提到产后抑郁。据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2017年的统计,我国有50%—70%的女性在生产后会出现产后抑郁倾向,最终发展成产后抑郁症的概率为10%—15%。这意味着每10个产妇里就有一个患上产后抑郁症,而她们的自杀死亡率为15%—25%。

03.
抑郁症患者最需要什么?
在我们所接待过的抑郁症患者中,有很多人都有曾抱怨过“家人不理解我的病情”和“家庭不和谐”。而另一方面,让患者病情得到好转的首要因素就是“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同时,污名化与病耻感也是阻碍患者和健康人群平等对话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污名化是指一个强势的群体给另一个弱势的群体贴上负面标签,并形成刻板印象的过程。在当下,心理疾病患者因遭遇公众污名而将其内化为自我污名后,他们的求助率、治疗依从性、康复率都会降低,甚至会采取极端行为。事实上,每个抑郁症患者需要的是最深切的关爱和最细致的陪伴。抑郁症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只要方法科学、心态正确,治愈的希望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