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入门文摘。
《黄帝内经》中讲到治病的四种方式:
祝由(天医):依靠精神的力量去除生命中生成病的因由。
去地之害(地医):环境导致的疾病。
针灸砭石(人医):不用吃药的方式。
草药(中医):组方
人要懂天理、地理、人理、医理,要明白怎样光明地活着。吃饭吃菜要吃时令菜,这就是天理,春夏秋冬如何养生都是属于天理的范畴。古代医生是“行医”,手拿医铃,上面镌刻有日月星辰,说明医是通天的,随着节气、时令、阴阳五行来转。
今天已经丧失了这样的传统,叫“坐医”在一个几平米的小房间里,平均每五分钟叫一个人,人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是产品就好不到哪里,至少要成为作品,这是地理。
然后是人理,个人的情志、意识、情绪都要会调控,知道仁义礼智信这样常规的人伦法序,遇到事情要会内在的调和。一个人内在有没有芬芳取决于你健康的程度。
最后是医理,中国古人有一句话“为人父母者,不懂医为不慈,为人子孙者,不懂医为不孝”。书可以不读,但是烦恼来了一定和你有关,在痛苦面前人人平等,一定要有自力更生的能力,用自己的能力去更新自己的生命。
很多子女带老人去检查,一看就是中晚期,就应该感到惭愧,她带你的时候兢兢业业,你的良知哪里去了。古代医生天理、地理、人理、医理都是通的,古代很常识性的东西,我们都认为不是真的,相信一些碎片化的东西。
今天手机的碎片化把所谓的社会栋梁浇得劈头盖脸,不堪一击,学习没有一个传统,自力更生的力量没有了。中国文化讲究人文日新,我们今天重新学习一个新的方向的东西,就是人文日新的过程。我们平时是往下看滔滔不绝,往上看万水千山。
人世间的琐事、俗事、烦恼一直是滔滔不绝的,总也忙不完。往上看,总也觉得很难,修行、打坐都觉得太遥远,万水千山,难于跋涉。
为何有如此心态呢?因为你没有长大,不自立,并不是身体发育成熟了叫成人,要精神饱满充满智慧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人。
不是坏人长大就变好了,是坏人变老了。我们如果不想碎片化的生活,重蹈覆辙,就必须精进起来。采取自我救赎的方式救赎自己的生命。家中有人生病,就如同一条藤上的苦瓜,苦了他也甜不了你,你们家的整体水平就下来了。亲人间最大的关怀是精神而不是物质。
人需要有内在的芬芳。从古至今,能够传世的著作只有三种:经、诀、咒,尤其是超过一千年以上的经典,这是生命光芒源源不绝的源点。
圣人和凡人之间的区别就是:凡人求异,圣人求同。圣人说:万法归一,其理一也。圣人向内,回归,凡人向外,比较。
什么是“经”,有人说《伤寒杂病论》是经,但它叫 “论”,它是传承经的,经为通天之学。就是揭露时空终极规律和本质规律的,才能称之为通天之学。
中国不是每一本书都可以成为经,作为医圣,他传承都是很本质的东西,伤寒中的方子叫“经方”,这不是乱叫的。他传承的是在他之前几千年前上古的医学,所以经方的医学理论上可以上溯到神农尝百草的时代。
到张仲景,他整理成一套可操作可实用的手册。张仲景的本职工作是长沙太守,这就说明医学人人皆可学。
古代没有医学院,没有专业医生,古代学医无门槛,常常考不上科举,混失败了就去当医生。
为什么中国这么重教化的国家,没有医学院、文学院等,没有大学、中学、小学,只有蒙学,书院只是一个松散结构,严格意义上不是今天的学校,甚至没有一切学院,道理就是大道至简。
刘老师只教临床知识,不是教养生知识。医学院的学生苦苦得学十年,然后想着怎么改行,他们自己也相信中医没有用。
“不到六十不言医”“三代出一个名医”这些话误导了对中医的看法。经方大家胡希恕在他书的封面写着“三年期满,皆可行道救人”,他是面对普罗大众说的,刘老师实践下来觉得真不需要三年,可能连一年都不要。也有人说“中医不治病,只能调理”,刘老师说“中医不是用来调理的,中医是用来治病的。”
感冒可以一剂药可退烧,大病,台湾大家倪海夏用经方思维擅治疗白血病,他说“白血病,小孩儿半个月,成人一个月也就治好了。”
如果有人说胃不舒服,有人说我是癌症,也许三个月后癌症病人治好了,胃病患者可能还是不舒服。因为胃不舒服是人小的失衡,是调理,癌症是大病。
中医是用来治病的,不是调理的,治病快,调理慢。

-
立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12-26 13: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