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猛·2009年形而上学导论(一)
1. 从《海国图志》开始,对西方的认识从坚船利炮到西方背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神学宪章,或者说叫讲述存在或神的道理。本体论这个词不是很准确,古代没有这个词。无论怎么翻译“是”,“存在”,或者解释“神”,其道理都是人的根本大法。这个根本大法被康德认为是西方思想传统的核心。这个所谓的传统,所谓的根本大法,它的根源,或者说是最根本的表述,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国并没有这样的突出的思想传统,所以亚里士多德是最早被介绍进中国的哲学家,在晚清就已经翻译出《逻辑学》了。
2. 在当代,不停会有人会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区分,比如把柏拉图看作理性主义的代表,把亚里士多德看作经验哲学的代表,决定性的理解来自于《纯粹理性批判》,把柏拉图看作唯理论传统的开创者,把亚里士多德看作经验论传统的开创者。如果我们恰好两位哲学家的命运相反,柏拉图留下的是他系统的学说,而亚里士多德留下的是对话,我们完全可能对其有完全相反的看法。
3. 亚里士多德和哲学史的关系:Burnet的想法:重建所谓的柏拉图学园的时候,柏拉图的复兴才取代了高超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整个在中世纪,只要提到哲学家,没有任何定语和前提的情况下,指的就是亚里士多德。一直看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第一次重要的成型就来自某种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某种混合,主要的说法是新柏拉图主义。确实最早的学园派的许多作者都非常重视亚里士多德的作品,然后他们用亚里士多德作品的模式,去编辑柏拉图学派的学说。也就是说这是在古代理解柏拉图学说最主要的方式。这是西方形而上学第一波综合。这样综合的传统很快遇上了来自希伯来的决定性的挑战,关于存在的,关于神的,关于人的。对这样挑战的回应是西方第二次形而上学的综合,比如说阿奎纳。在托马斯那个时代,我们知道几乎所有重要的亚里士多德 的作品,阿奎纳都做了很详尽的注释。虽然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都是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接受史,这并不是我们后来看到的接受,而是充满怀疑的接受。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277年大阿尔伯特,对许多完全采纳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思想的是一种反击,这样的反击也是一种创新。之后进一步和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传统的综合形成了经院哲学的第二次高潮,第三次西方形而上学的综合,就是奥康。
4. 霍布斯的《利维坦》中包含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历史,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关于动物的研究是好的,不管是目的学还是伦理学政治学,都是糟糕的。特别是他的第四节到第二十节,是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解构。
5. Meta既可以表示之后,也可以表示之上。那么霍布斯认为最初的历史不过是先在了物理学之后而已,这本书大家都看得懂,所以大家觉得它一定不是自然理性的东西,他讲的一定是超出自然理性的东西。尤其是在经历了基督教神学的背景之后,他需要去找到一个去言说上帝的东西,所以在亚里士多德完全不能理解的十几卷书里找到的,于是他们发明了经院哲学,把编在物理学后面的这些书理解成,发展成一门所谓的形而上学。这个理解是非常有创意的。在19世纪也有一个德国人这么想,认为形而上学仅仅是编纂问题。
6. 有必要说明的是,亚里士多德从未使用过形而上学这个词,有时候是第一哲学。在自然这些东西之后的那些东西。首先,所谓自然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是自然界,还是关于自然的研究?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它直接指向另一个东西:自然之后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东西?超自然?神?天使? 第三个:Meta到底是什么意思?更高?这是一个非常内在的含糊。理解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对自然的研究要走向一个更高的超出自然的东西。亚里士多德本身说自己的学问一定要有一个根本(《尼各马可伦理学》最根本的科学)。问题就是为什么第一哲学不是自然哲学,这节课会反复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霍布斯的第一哲学就是自然哲学。我们当然可以像笛卡尔一样认为是另外一个原则(比如心理学原则)提供了第一哲学的基本原理,我们传统上被笛卡尔奠定的灵魂学说。我们还有别的选择,比如伦理学或者神学去成为第一哲学(比如中国)。再或者是像霍布斯那样,物理学是第一哲学。问题在于,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这里,第一哲学是形而上学。
7. 形而上学是第一哲学,和古希腊的传统是密切相关的。一切的问题都要回到自然问题中。换句话说,伦理学的原则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里面,是要回到物理学的层面去思考的。物理学本身没有提供理解整个世界的方法,我们必须前进到Meta中去理解。到近代哲学大家对本体论或者形而上学的取消,其实并不存在,因为Meta已经等于某种超自然的范畴了,已经不是自然理性可以理解的东西了。到了康德那里,他承认古代的逻辑学,伦理学,物理学的区分是有道理的,但是他不认为伦理学和物理学之间有一种基本根据的关系,确实存在形而上学这种东西,但无论伦理学还是物理学一切研究中都一定存在理性和非理性成分,经验的成分和非经验的成分的分析的。在这样的研究中进一步调出经验,就得到了形而上学,并且形而上学还会有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形而上学。这样的区分已经和亚里士多德有了根本性的格局区别。
8. 我们要理解亚里士多德,第一步就是要绕开霍布斯,去忘记近代哲学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习惯,比如洛克的从认识论出发去理解伦理学和物理学,以及认识论之间的关系。还要突破之前提到的新柏拉图主义,中世纪的两个阶段,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形而上学形态,回到亚里士多德的最初去表述的关于存在之存在的道理。只有突破后面的表述我们才能看到,无论是托马斯阿奎那,还是其他形而上学家他们所做的努力。
9. 《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一句:所有人在本性上都想要知道。“知道”在汉语里相对来说不太针对于科学,更像“看清楚,看明白”。翻译成“明白”也是很好的。《论灵魂》中“我们认为所有的知道都是美好而珍贵的”。 这样的知道或者明白,是否属于人的本性,是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关注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承认,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单靠自己想明白,甚至不是所有人能通过听取别人的教诲来明白道理。这带来一个很大的困难:在什么地方,一个不知道的人,在本性上也想明白。有些人知道,是不是也是想要明白。有些人能想清楚,这些人的本性是不是也包含想要明白。尼各马可伦理学看到后面,会发现谈到的所谓“智慧”,在什么意义上这样的东西和对知识的明白,清楚,想要(desire)之间的内在关系。最终这个想要会被知识所取代。这是亚里士多德第一句话提出的一个很大的问题。用古代说法,这是一种辩证性的表达。我们的“想要”,只是一个暂时性的过程,我们总会明白。人性中基本的知道,在开篇就已经有了这样辩证性的表达。亚里士多德的整个著作在阅读的时候的困难和柏拉图的不一样:柏拉图的作品是对话。没有什么人说柏拉图的坏话,柏拉图也没有声称任何断言。亚里士多德则不然,他的辩证性很不容易被认识到。每一段都是亚里士多德写在形而上学的教科书里,为大家考试提供标准答案。这个需要大家慢慢认识到,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中也具有很强的辩证性。并不是陈述句就是断言,因为我们很快会在别的地方看到矛盾的陈述句。因此,第一句话也不能断言是亚里士多德对人性做的判断。
10. 托马斯本人是不懂希腊语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他的朋友翻译的。他把想要翻译成欲求。我们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东西?不要把它等同于尼采的will to power。它也不是一种心理情感,很大程度上,对人的本性的考察并没有像现代哲学一样进入心理学的层面,而是人的一种自然次序。“想要”这样的能力是和动物的能力次序考察放在一起的,是自然考察一部分。动物是有判断(思考的能力:感觉,想象,记忆,算计,理智)和引发运动的能力(想要):必须和思考的能力一起引发运动。《论灵魂》第三卷:算计、实践、做事 的努斯。在一定意义上,这就是运动。实现一个做事的目标。人的开端不是知识,是对知识的desire(一种拉丁语式的理解)。想要理解这个词,《斐多》里有一处:灵魂是不朽的。(关于回忆说的讨论)。回忆说里有一处有意思的地方:所有相等的东西都努力地想相等,但是都不够。他们离相等本身永远差一点。苏格拉底后来说所有东西都是这样,比如美的东西想达到美本身,但是永远不够等。第一句也提示我们:努力想要知道,努力达到比处境更高的地方,是人性的一部分,是人的一个自然。人是想要某种东西。对智慧的欲爱是在人性中的。这也是对柏拉图学说中eros的回应。努力成为比当下处境更 高的东西,这是人本性的一部分,人的自然。
11. 当然这样的表达在其他地方也有所依据:所有的东西,都想要(desire)以可能的方式分享永恒和神学的东西。想要知道、明白和永恒和神学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说的很清楚,人的第一步是想要。人并不是只靠欲望推进自己的。因为仅靠欲望不足以推动知识,需要理性去一起推动,因为任何人行动都需要目标。不仅是最低的想象还是最高的理智,它都会提供给我们好的东西,会被生物看作自己想要的目标。动物不是仅仅靠想要去明确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是一定是想要一种东西。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没有单纯的想要。现代哲学家比如霍布斯,斯宾诺莎,会认为“想要”(desire)本身就构成了万事万物的动力。人想要什么?想增加自己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这里,他一定要某种东西。他想“明白”。这是亚里士多德对人性的规定。这是人努力向上的动力,和理解清楚的目标,其实是和哲学的概念的表达相当一致的。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只不过是形而上学的开端,对智慧的欲爱是体现在人性中的。
12. 一种理解:人的本性是缺乏。 另一种理解:这种求知的天性已经摆脱了努力的状态,也就是说,哲学已经摆脱了爱的状态,欲求的状态,而达到了智慧。这些理解都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有根据的(《论灵魂》)。“哲学”:就是辩证法和欲爱的结合(plato);体现在人性中的根本东西(aristotle)。阿威罗伊主义:人的身上包含了某种真正知的可能性可以超离所有欲求,达到纯粹理智。《论灵魂》第三卷第五章讨论分离理 智。摆脱欲求的理智,人身上的天使。
13. 想到”desire和“知道”to know的张力。什么意义上构成了人的自然。by nature:从自然前进,metaphysics。伦理上的困难不一定要前进到metaphysics层次。
14. 自然与习俗之争:理解政治、伦理的最初在于找到“人的习俗之间的共同,是否有一个自然的标识”。这是自然与习俗之争的实质;是否有一个自然上的正当,来衡量所有的差别。亚里士多德:自然本身不能提供一个理解自身的根本原则。上述争论的困难,在自然研究本身是不能解决的。必须前进到形而 上学领域。当然这不是要扬弃自然哲学和自然研究,而恰恰是在自然研究中存在的根本的张力会引导我们走向形而上学。(海德格尔的研究)